书城文化石嘴山之最
5381400000006

第6章 历史·地理·人口(4)

“平罗”地名之始

明永乐初平罗被称为“平虏”。时汉族一般称“敌”为“虏”,故名“平虏”。嘉靖30年(1551年)设“平虏守御千户所”,驻军抵御河套地区的蒙古部族。清代,因明王朝亦称满族为“东虏”,故将有“虏”之地名全部更改,所以清顺治元年(1644年),“平虏所”便以其谐音改称“平罗所”。这是“平罗”地名的最早出现。雍正2年(1724年),雍正帝准川陕总督年羹尧奏,改宁夏卫为宁夏府、升平罗所为平罗县。民国承袭旧制,仍设平罗县。1949年9月平罗县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平罗县人民政府。平罗县是石嘴山地区现存最早的县级建置,距今已有288年历史。

“惠农”地名之始

“惠农”因清代开凿的“惠农渠”而因渠得名,故于民国29年(1940年)建县时定名“惠农县”。1949年9月惠农县解放后成立了惠农县人民政府。1960年1月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93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撤销惠农县的决定》。同年3月26日,惠农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与石嘴山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合并举行,宣布国务院关于设立石嘴山市和撤销惠农县的决定。原县境内各公社长期由市直接领导。1976年12月1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区,属县级市辖区。1987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郊区,恢复惠农县建制,县级机关驻马家湾。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区和惠农县,合并设立惠农区。

“陶乐”地名之始

明清时期,陶乐(今平罗县陶乐镇)长期为蒙古鄂尔多斯部牧地。蒙语将县境和黄河两岸的滩地统称为“察汉托辉(护)”,意为“白色的湾子”。此后,人们将“察汉托辉(护)”又称为“托护(勒)滩”。再后来,又音转为“陶乐湖滩”。民国30年(1941年)建县时又简化为“陶乐”作县名。1949年9月陶乐县解放,建立人民政权陶乐县人民政府。2003年撤销陶乐县(国函[2003]139号),原陶乐县月牙湖以南部分划归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以北部分划归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地区现为平罗县陶乐镇。

“大武口”地名之始

“大武口”古代被称为“打硙口”,原为沟谷名,即今大武口沟,意为“打凿石磨的山口”。“打硙口”最早见于明弘治《宁夏新志》。到清同治年间,还出现“打碨口”“达武口”等名称。民国32年(1943年),宁夏建设厅厅长李翰园赴贺兰山清水沟光华陶瓷厂视察,途经今大武口乡为该地“打硙口学堂”题写校名时,改书为“大武口学堂”,并解释说:“大武口”就是武士们曾经在这里打仗的意思。1960年7月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在石炭井设置“大武口矿区”和“大武口镇”,大武口镇由大武口矿区领导,统归平罗县辖。1968年在今大武口区成立“大武口镇革命委员会”,取代原设在石炭井的“大武口镇”。1973年6月,大武口镇升格为区,属县级市辖区。

“石炭井”地名之始

“石炭井”明末被称为“上迭里口”(蒙语)。清代至民国时期,前来挖煤的人渐多,遂将此地称作“石炭沟”。“石炭”者,“煤炭”也。1941年宁夏建设厅厅长李翰园视察此沟时,改“沟”为“井”,故名“石炭井”。1968年在今大武口区成立“大武口镇革命委员会”,取代原设在石炭井的“大武口镇”,镇下设石炭井办事处,作为镇的派出机构管理今石炭井地区。1970年10月23日,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决定撤销大武口镇石炭井办事处,成立“石炭区”,石炭井地区从大武口镇划出,成为当时市辖二区之一。1973年6月,“石炭区”改称“石炭井区”。2002年10月25日,自治区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整石嘴山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2〕96号)精神,通知撤销石炭井区,将原石炭井区的行政区域划归大武口区管辖。石炭井地区现为大武口区石炭井办事处。

市境山河之最

石嘴山地形由南向北递降,两边高而中间低(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间洼),东西宽88.8公里,南北长119.5公里,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在贺兰山,3475.9米,海拔最低点位于惠农区黄河大桥附近,1090米。最大相差高度2389.5米,地形较为平坦,为城市建设用地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境段贺兰山是宁夏与内蒙古的界山,也是市境内最大的山脉,属贺兰山北段及中段东坡,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起西伏沟,北至麻黄沟,亘近200公里,面积1347平方公里,市境海拔最高峰3475.9米,黄河流经石嘴山,自南而北从平罗县陶乐镇明东长城附近入境,经陶乐、平罗、惠农出境,在市境内流经全长146.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1亿立方米,洪峰期均值流量为3440立方米/秒,枯水期均值流量为491立方米/秒,是市境内最大的河流。

市境气候之最

石嘴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边缘,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而多风,秋凉早而晴爽,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降雨少且集中于夏季,空气干燥,温差较大。全市年平均气温在5.8~9.4℃之间,极端最高温39.1℃,极端最低温-30.3℃,其中大武口地区年平均气温居宁夏全区高温之冠,1963年5月26日在大武口测得最高地表温度为77.9℃,史称“宁夏高温之最”;市境气温日变化较其他地区剧烈,气温日差在宁夏为最大。绝对无霜期125~165天,年平均降雨量170~447.9毫米。年日照总时数3060~3217.4小时,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仅次于青藏高原,为宁夏日照时间最长的地区;太阳总辐射值6027~6203兆焦耳/平方米,是宁夏太阳总辐射值最高的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39%~56%,年降水量在不同地区、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平均蒸发量为1799~2500毫米,是年降水量的6~10倍,亦为宁夏之冠。全年多偏北风和偏南风,年平均风速2.0~3.0米/秒。

市境资源之最

石嘴山市土地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均拥有土地资源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有耕地11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4.05亩,居宁夏灌区首位。可开发利用的土地112万亩,人均3.94亩,农业开发潜力甚大。

煤炭资源是石嘴山市传统的优势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为21.9亿吨,保有储量17.03亿吨,有11个煤种,被誉为“太西乌金”的太西煤保有储量6.5亿吨,是世界煤炭珍品。金属矿产市境发现有铁、铜、铝、金、钛、锆等6种。市境硅石资源包括石英、石英岩两种,已知工业储量1754.6万吨,预测远景地质储量42.7亿吨。市境黏土资源丰富,利用当地优势黏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水泥工业已成为石嘴山市重要工业门类之一。除硅石与黏土之外,市境还发现云母、白云石、石灰石、辉绿岩等非金属矿产。

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207.1万亩,其中重点区域有林地面积达到8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36%,绿地率33%,人均公共绿地14平方米。市境天然乔木林主要树种有青海杉、油松、杜松、灰榆、山杨等,系水源涵养林。天然灌木林主要树种有白茨、蒙古扁桃、红柳、山榆、酸枣、柠条,在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重大生态意义。市境有草场面积259113.3公顷。有野生植物665种,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四合木4种植物被列为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另有3种属贺兰山特有种或准特有种植物。

市境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30目84科216种。其中兽类20种、鸟类153种、两栖爬行类11种、鱼类32种。主要经济动物有51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斑嘴鹈鹕、黑鹳两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大鵟、雕、蓝马鸡、灰鹤、大鸨、小鸨、石貂、蓑羽鹤、纵纹腹小鴞、鸢、马鹿、盘羊15种。其中盘羊、马鹿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