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石嘴山之最
5381400000009

第9章 工业·交通·邮电(2)

最大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1958年9月,石嘴山响应党中央和宁夏工委的号召,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14日,刚刚成立的中共石嘴山工委决定再抽调9000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行业,奔赴大炼钢铁第一线,在贺兰山脚下建起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小土炉,加上先期为大炼钢铁已经上山的人,石嘴山共有1万余名劳动力直接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石嘴山工委要求大炼钢铁必须“土法先上马,上马快加鞭”,做到“土洋结合”“大中小”结合,要建立“炼铁小炉千万座”。在时间短、任务紧的情况下,全市人民挑灯夜战,土高炉遍地开花。10月下旬,传出捷报:出铁日产量跃进到40吨左右。10月26日,放出了日产103吨的高产卫星,11月29日,惠农县(今惠农区)又创造了日产1249吨的新纪录,成为当时全宁夏第一个日产生铁千吨以上的县。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到年底,共炼出生铁4525吨。由于当时违背经济规律,盲目“大跃进”,炼出的铁多为含杂质高达60%以上不能使用的“烧结铁”。

西北规模最大的机械加工基地

石嘴山市是西北规模最大的机械加工基地。1965年,为了满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煤炭工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全国煤矿机械制造业的布局,煤炭工业部决定在西北地区建设煤矿机械厂。1966年7月18日和8月14日,煤炭部先后发出〔66〕煤发0998号文件和〔66〕煤发1127号文件,决定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兴建西北煤矿机械厂(运输设备厂、金属结构厂和防爆电机厂),即西北煤机一厂、二厂、三厂。同时,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平罗大水沟建设西北轴承厂(由辽宁瓦房店轴承厂包建并搬迁部分人员与设备)。随着这些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建立,石嘴山市逐步形成了通用零部件加工及专用设备制造、维修等机械工业门类,石嘴山市遂成为宁夏乃至西北规模最大的机械加工基地。

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工业品

石嘴山市最早有外贸出口产品始于1959年,当时以石嘴山瓷器厂生产的鸡心形酒杯、瓷碟等新产品出口东南亚、中东地区为标志,市境工业品开始首次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商品通过宁夏外贸部门办理,生产厂家按照外贸提供的样品进行生产。区外贸部门与厂家签订合同,按合同要求验收、外运。外包装都印有“中国制造”字样。当时产品出口首要目的是为国家创汇。1964年开始,市境煤炭开始出口。1977年石嘴山市外贸局成立,以组织协调“太西煤”出口计划的落实和检查落实农副产品收购计划为主要职责。

国内氰胺行业的领军企业

坐落于石嘴山市的宁夏大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氰胺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前身为创建于1984年的大武口铁合金厂。2001年3月,企业资产重组,改制为宁夏大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振林曾当选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荣获原冶金部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二十余项省部级荣誉称号,并长期担任宁夏工商联、总商会、全国电石工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领导职务。截至2010年,公司有职工1300余名,主导产品有石灰氮、双氰胺、电子级双氰胺、单氰胺、正肥丹、L-固化剂等,其中:大荣牌电子级双氰胺产品被命名为自治区名牌产品。2010年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比例达9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895万元,工业增加值1404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27093万元,利润总额485万元,税金1217万元,出口创汇1237万美元。

宁夏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企业

位于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的宁夏日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宁夏最大的光伏设备生产厂家。公司于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从上海落户石嘴山,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日晶公司的85型单晶炉在各项技术参数及节电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了自治区新产品新技术认定。公司自主研发的单晶炉用全自动补偿IGBT直流电源系统获得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在2009年金融危机和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公司的主打产品单晶炉因其可靠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销量突破了120台,实现产值1.1亿元,上缴税收500多万元,并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达12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地方太阳能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研发的全自动高性能半导体与太阳能材料拉晶设备——135KG单晶炉,是我国第一台机械电气全部技术由国内企业掌握的全自动拉单晶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产品属于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填补了宁夏光伏产业设备制造的空白,将为石嘴山市发展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和发展清洁能源太阳能产业、完善太阳能产业链配套插上腾飞的翅膀。

国内第一个10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

2009年9月30日,中国第一个10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尚德石嘴山5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一期10兆瓦项目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并网发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献上了一份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厚礼。中节能尚德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规划装机总容量为50兆瓦。一期10兆瓦项目占地350亩左右,共安装多晶硅电池板37000多块,支架基础15260座。自6月25日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核准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尚德电力集双方力量,在宁夏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仅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场地平整、基础施工、组件安装、输电系统建设等工作,在国庆前顺利投产。一期项目建成后,后续项目将分两期实施,并将于2011年全部建成。

最大的豆制品企业

2010年6月30日,宁夏平罗县黄渠桥清真老豆腐制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标准化生产线正式开工,该企业也成为石嘴山地区最大的豆制品加工企业。该企业6条生产线可日加工黄豆15吨,实现年产值2100万元,带动当地黄豆种植2.5万亩,并解决当地200余劳动力就业,人均收入超过万元。集约化生产和品牌塑造,不仅有利于弘扬当地老字号传统小吃,更能为村民劳务输出开拓市场。

首创飞地工业园新模式

2011年5月18日,山东淄博石嘴山工业园正式奠基开工建设,开创了东西合作共建、政府与企业共建园区的新模式,标志着石嘴山市与东部地区的战略合作迈进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的崭新阶段。石嘴山市与淄博市于2008年缔结为友好城市,2009年石嘴山市提出建立“飞地工业园”的设想,双方确定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石嘴山市建设淄博石嘴山工业园。工业园共占地1.5万亩,由位于大武口区和惠农区的两个分园区组成,总投资235亿元,以“飞地经济”模式实行50年税收分成。两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沟通机制,研究解决园区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定重大经济合作事项。2012年9月21日,石嘴山市2012年第三批重点项目暨宁夏金晶科技玻璃项目开工仪式在淄山工业园区举行,这是淄山工业园建设后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计划总投资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占地912亩,建成后将实现年生产能力720万吨太阳能直板玻璃及年生产能力1000万平方米的有机玻璃,年可实现收入15亿元,利税2.25亿元。

宁夏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

1958年11月21日,宁夏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石嘴山钢铁厂在石嘴山河滨区(今惠农区河滨街)开工兴建,次年12月31日,石嘴山钢铁厂第一座55立方米高炉投产,标志着石嘴山钢铁厂建成投产。原计划年产铁5万吨,到1961年共炼铁5243吨,后因铁矿石不足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石嘴山钢铁厂一度于1962年9月停产关闭。1964年,在中央关于搞好“三线建设”的方针指导下,冶金工业部决定改建、扩建石嘴山钢铁厂为“五四厂”“宁夏钢铁厂”等,成为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金属制品生产基地。

宁夏第一座坑口电厂

1959年3月,石嘴山发电厂开工建设,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于当年11月30日建成发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坑口火力发电厂。后经过改制,更名为国电石嘴山发电公司。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不断扩建改造,总装机容量不断扩大,1999年总装机容量扩增到28.6万千瓦。2003年完成发电量7.8亿千瓦时,设备利用小时达到7870小时;2010年全年完成发电量130.56亿千瓦时,各项经营指标均呈现较好态势。

宁夏第一座大型焦炉

1975年9月30日,宁夏第一座大型焦炉在宁夏钢铁厂竣工投产。这座66型焦炉是当时宁夏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共分备煤、炉体、焦化3部分,设计年产10万吨。投产后不仅满足了宁夏全区工农业生产用焦需要,而且还支援兄弟省(区)的部分用焦。

西北第一个大型洗煤厂

1960年1月,设计能力为年入洗原煤150万吨的大武口洗煤厂开工建设,后因故停建;1965年恢复施工,1969年10月建成投产。时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洗煤厂。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至2011年,年入洗能力达到400万吨。2005~2006年度,荣获全国煤炭工业行业级质量标准化选煤厂;2007年度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十佳选煤厂称号。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

全国第一个汽车运输的露天煤矿

地处宁夏石嘴山贺兰山腹地的神宁集团大峰露天煤矿,是全国第一个采用汽车运输的露天煤矿,也是宁夏唯一一座现代化露天煤矿,同时也是一个兼有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的煤矿。大峰矿1970年5月开工建设,1973年9月移交投产,设计能力为90万吨。2006年5月,已开采20年、资源面临枯竭的大峰矿,于5月下旬将结束井工开采,改为露天复采,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煤区持续自燃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而且可复采1400万吨“太西煤”,增加34.65亿元产值。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变井工开采为露天复采的煤矿。

最早打破矿山掘进世界记录的企业

1974年5月,市境宁夏煤炭基建公司在汝箕沟煤矿施工中,取得岩石下山独头掘进月成巷361.1米的成绩,打破了当时日本保持的352米的世界记录,受到煤炭工业部嘉奖。宁夏煤炭基建公司成立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承建了石嘴山市80%以上的工矿企业建设和市政及民用建筑建设,同时转战全国数十个省区,支援兄弟省区建设,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工程”:山西大同储煤圆筒仓项目创亚洲最大;陕西黄陵洗煤厂项目创最短全国纪录;陕西何家塔洗煤厂跨河栈桥项目创全国单跨跨度最大;神华集团万利布尔台洗煤厂项目创入洗能力世界最大;神华集团黄骅港项目创世界最大储煤筒仓群工程。

最早的耐火砖生产厂家

1953年,石嘴山瓷器厂为解决本厂建窑炉所需材料,自行组织耐火砖生产,当年产耐火砖219吨,为石嘴山最早生产耐火砖的厂家。1958年“大炼钢铁”,急需耐火材料,自治区工业厅在石嘴山市瓷器厂投资新建年产2.2万吨的耐火材料车间,同时建立年产10万吨的黏土矿。1966年,自治区工业厅决定将瓷厂耐火材料车间分出成立市工业陶瓷厂,主要生产耐火砖及电瓷等产品。1972年市工业陶瓷厂改为市高压电瓷厂,建成年产1.2万吨的耐火材料车间。20世纪80年代后,该厂因经营不景气,处于长期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997年,该厂被宁夏民族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兼并。

第一批兼并破产企业

石嘴山市是全国“优化资本结构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部分严重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实施兼并、破产。1997~1998年,先后对市工艺美术瓷厂、市石墨电极厂、市耐火建材厂、市金石建材集团水泥分厂4家企业实施了破产。4家破产企业共核销银行呆坏账及贷款本息8546万元。同时,先后对7户企业实施兼并。其中:民化集团兼并了水暖器材厂、第二碳素厂、高压电瓷厂;金石建材集团(原市水泥厂)兼并了化工材料厂;宁玉瓷厂兼并了市瓷器厂、光华二瓷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兼并了电容器厂;市鞋厂兼并了标准件有限公司。通过兼并,企业每年可减少利息负担1166万元。这是石嘴山市第一批兼并破产的企业。

国内最大的黄河河心水泵房

1978年,石嘴山电厂黄河河心水泵房建成,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黄河河心泵房,工程设计获水利电力部优秀设计奖。

最早参加国际年会的企业

1981年5月,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首次参加在德国HSST举办的第十五届国际钽铌研究中心(TIC)年会。这是市境企业首次参加国际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