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事说石嘴山
5381500000014

第14章 石嘴山——人物(1)

1.乾隆皇帝与平罗

李洪图1990.4.14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名爱新觉罗o弘历,乾隆是其在帝位时的年号。他从公元1735年至1796年在位61年,有一系列的“文治武功”,是清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

乾隆皇帝平生没有到过平罗。但他惩处甘肃官员“冒赈分肥”一事却与平罗有关。乾隆40年(公元1781年)4月,陕甘总督勒尔勤勾通甘肃各级官员私吞捐监粮一事被发觉。次年5月又查明勒尔勤等“私收折包”、“通省大小官员联为一气,冒赈分肥”,亏空银88万余两、粮74万余石。为此,乾隆皇帝下旨惩办了甘肃的一批“冒赈分肥”官员。所谓“冒赈分肥”一案,系指1781年宁朔、宁夏、平罗、陇西等县受灾,朝廷降旨,照例给赈,而官吏假借救灾之名进行贪污私分一事。1782年5月,勒尔勤等人事发被查办之后,乾隆皇帝又再次下旨给平罗等四县灾民以救济。他指出:“甘肃上年宁朔、平罗等县,因河水泛滥,秋水被灾,已屡降旨,照给赈。今春青黄不接,因再加恩,将被灾较重之宁朔、平罗二县贫民展赈一月。其灾轻之陇西、宁夏二县,著该督抚等查明缺籽之食之户,酌借籽种口粮以资接济,俾灾黎共庆安全,用敷春泽。”同时,他还写了《降旨加赈甘肃四县被灾贫民诗以志事》一诗:“向来甘肃每加赈,墨吏侵之弗逮民。墨吏抵罪民何罪?因噎废食谕谆谆。去岁报灾者四县,前弊尽去兹应真。轻者借种重加赈,惠兹地瘠与民贫。申谕大吏体予意,切忌讳灾须直陈。”诗题中所谓甘肃四县,即宁朔、宁夏、平罗、陇西四县,前3县均在宁夏,平罗即今平罗县。

2.冯玉祥修宁包路

李洪图1990.2.10

宁夏历史上第一条汽车路是冯玉祥修建的。这条汽车路就是宁包公路。宁包公路由银川经平罗、石嘴山至包头。这条路也是历史上穿越石嘴山境的第一条公路。

1925年,冯玉祥派刘郁芬部进驻甘肃。包头到银川原有大车道,线路弯曲,坎坷不平,行走甚难。石嘴山至银川段虽路况稍好,但沟渠纵横,木桥简陋,汽车亦难通行。这样的道路显然不能适应大部队行军,更不能适应军用物资的输送。于是,冯玉祥派出一个旅加一个团的兵力整修道路。宁包路全长650公里,士兵们干了8个月始告完工,其中临河至银川段就用了四、五个月。后来冯玉祥回忆修路情景时说:“这条路沿着黄河,极是荒僻难走,土匪随时出没,沿路有一种雉鸡草丛生,非常高大,都是几千年来任其发展,从来没有芟除过。当时派石友三带着一旅人专司其事,费了很大的劲,吃了很大的苦,直闹了四、五个月才竣工。”道路整修完之后,沿途设立了兵站,负责督修及供应。1925年8月,刘郁芬率部经过这条公路远征甘肃。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之后,也正是通过这条公路入甘援陕,策应北伐。关于冯玉祥途经石嘴山、平罗的若干事已有介绍,已是众人皆知的了。

3.隋炀帝与陶乐

李洪图1990.8.22

谈论起历史上的昏君,人们是绝不会遗忘隋炀帝的。隋炀帝名杨广,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他当皇帝14年,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开掘运河,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使隋王朝土崩瓦解。

隋炀帝在继帝位之前,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被封为晋王。在他被封为晋王期间,曾于开皇9年(公元589年),和开皇20年(公元600年)两次任行军元帅,统兵出灵武击突厥。而这两次皆以未遇突厥而还。出击而未遇敌,亦无战绩可言。这便是隋炀帝涉足宁夏的一段史实。至于隋炀帝与陶乐有关联则不是说他到过陶乐,而是说他曾与陶乐历史沿革、地名变迁有关。早在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将蒙恬斥匈奴,收河南(今河套)地,为44县,即在今陶乐县西南筑浑怀障为防御要塞。汉代在浑怀障设都尉领兵驻守。北魏太和初年(公元477年),孝文帝平定三齐(今山东),迁历城人于此,建历城县。北周设历城郡,治建安县。隋开皇3年(公元583年),废历城郡改广润县。因为隋炀帝名为杨广,为避其名讳,在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又将广润县改为灵武县,“迁入胡地城安置”,也就是说,历史上在今陶乐县西南曾设置过城障、郡县。其名称先后为浑怀障、历城县、建安县、广润县。广润因犯杨广之名讳而更名。这便是隋炀帝与陶乐有关联的一段史实。而此时杨广未即帝位,尚是太子。封建帝王的唯我独尊亦于此可见一斑。

4.梁上伯坚来击筑

李洪图1991.2.9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这首充满浩然正气的《带镣行》是革命烈士刘伯坚牺牲前写的。刘伯坚曾在宁夏宣传革命,是马列主义在宁夏的早期传播者。

刘伯坚是四川平昌人。他1922年在法国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赴苏联莫斯科在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6年9月16日,他奉中央指示,随同在苏联考察的冯玉祥将军回国,参加“五原誓师”,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五原誓师”后,他随军入甘援陕,于11月27日进抵银川,12月24日离宁赴西安。他在宁夏短短的20多天内,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工作。他组建了宁夏地方党组织,开办了干部学校,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活动,在宁夏地方党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刘伯坚在随军由五原入宁夏途中,经过石嘴山、平罗时,曾宣传革命、传播马列。他在宁夏期间,还组织国民军惩治磴口、平罗等地的贪官污吏和把持水利的恶霸,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

刘伯坚离开国民军后,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秘书长等职,1934年19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在战斗中被俘。1935年3月21日壮烈牺牲。叶剑英同志曾赋诗对刘伯坚烈士深寄怀念之情。其诗云:“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鄄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借用战国时高渐离于易水送别荆轲的典故,通过刘伯坚送红军长征的情景,描绘了刘伯坚视死如归的战斗风貌,抒发了对刘伯坚的深切怀念。

刘伯坚在宁夏仅20余日,在银北不过是长征途上匆匆而过。但他的英名及事迹在宁夏革命史上永存。

5.范长江投宿二子店

李洪图1990.2.31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从成都开始进行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在这次考察旅行中,他曾亲历石嘴山区,并在其所著《中国的西北角》中记述了有关见闻观感。

1936年5月22日晨,范长江离开银川,经银北,向内蒙古进发。23日傍晚,他到达平罗,住在南门外的一个破庙里,夜间臭虫咬人,不得安眠。通行旅伴逃出室外,露天过夜。范长江则采取“咬吮让它咬吮,好觉我自为之”的态度,他自嘲道:“这种传统的‘大国民风度’,我以为是对抗边僻地方旅店的无办法的办法。”次日,他从平罗出发,经黄渠桥,到石嘴山。24日继续前行,宿于二子店。二子店其地在今友谊关附近。所谓的店,不过土院一座,土房三间。房屋无门无窗,室内无桌无椅,亦无任何家具。即使是店主人的炕上也是无席无毡,空空如也。但此店是石嘴山地区半日行程中唯有的一家烟火,舍此而去,别无他店。25日,他在风沙中前行50里到河拐子。这里又是一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旅店。与二子店不同的是此店的土屋有一、二间有木门而已。至于“粮食用具,则全赖自己携带,不然即将无所措手足。”

今非昔比,旧貌新颜。范长江当年在石嘴山地区投宿的旅店早已无存。其情其景却因名记者的记述留示后人。

6.“二肖何”蒋鸿遇

李洪图1990.2.17

1925年初秋的一天,一支120余人的骑兵队伍来到石嘴山。这支骑兵军容整齐,为前的是一名儒雅的军官。此人便是蒋鸿遇。

蒋鸿遇,字静庵,河北固安人。他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投奔蔡锷,任护国军营长。讨袁战争后,入冯玉祥部工作,历任冯部总参议,督办公署参谋长等职。其人机敏干练,足智多谋,人称“二肖何”,颇得冯玉祥器重。

冯玉祥在1925年春被段祺瑞政府委任为西北边防督办,仍兼甘肃督办。但他的督办公署设在张家口,也未派兵进驻甘肃。蒋鸿遇认为甘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建议冯玉祥派军队入甘,进而经营西北半壁天下。冯玉祥采纳他的建议,决定派驻包头的刘郁芬部入甘。包头到兰州,路途遥远,情况莫测。蒋鸿遇又自请率骑兵120人为先遣队,以探清行军路线,并侦查甘肃地方势力的动向。他率领的先遣队由内蒙古直驱石嘴山。在石嘴山,受到当时驻守此地的马鸿逵部的欢迎,在马部设的兵站休息了一天后,经银川赴兰州。蒋鸿遇此行探出了一条大部队平安行军路线,沿途为后续部队设立了补给站。他到兰州后,摸清了当地地方势力的情况,并成功地安排了一场“鸿门宴”,捕杀了阴谋反对冯部入甘的李长清等人,将其部队予以整编,为冯部在甘肃立足打下了基础。1926年,蒋鸿遇任冯部十二师师长,率部参加南口大战。作战失利撤退时遇车祸重伤致残。此后即在伤残寂寞中于1929年去世。

7.张文魁首创平罗战船

李洪图1990.6.21

宁夏黄河水运始自北魏,其创始者为薄骨律镇将刁雍。早在那时,平罗石嘴山的大河之上已有舟船行驶。但在平罗至石嘴山之间的黄河上设置战船,将舟船用于军事,其首创者则是明代的张文魁。

张文魁是河南兰阳人。嘉靖十三年,他以右都御史巡抚宁夏。当时平罗乃是明王朝抵御河套鞑靼部族攻掠的重镇,鞑靼部族常以皮筏渡河。为防止鞑靼部族渡河,张文魁在平罗以北的黄河上设置了战船。张文魁有《造船》诗一首描绘了造船之事,其中有句云:“川抡山采众情谐,半百新成水靸鞋”。可见其所置战船当时有五十只左右。

自从添置了平罗黄河战船,用以扼守黄河,鞑靼部族“浮水之患为之少息”,平罗地方的防御得到了加强。张文魁在其诗中说:“译语解逃泅溺者,好将浑脱付燔柴”。有战船扼守,用皮筏渡河已不可能。他请翻译告知敌人,浑脱(即皮筏),可以付之一炬矣。

张文魁设战船是平罗地方以舟船作战之始,因此可以说他是平罗战船的首创者。为此他获得了人们的赞扬。当他历任后,人们仍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