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要上北大
5480000000014

第14章 高考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

杨春莉

人生格言: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杨春莉,2003年青海省文科状元,

毕业于湟川中学,

现为北大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

曾经有老师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三件事:第一件,自己的事,第二件,别人的事,第三件,老天爷的事。而人所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事——这是你唯一真正能够把握的;别去管别人的事——你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管别人;更不要去管老天爷的事——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只有这样想,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你才能自信而淡定地把握每一步,你才能真正自由而快乐地享受人生。高考各科的学习方法、经验也只能靠自己慢慢的摸索、总结。

语文——注重专题复习

语文天天浸透在我们的生活里,但在许多考生眼里它似乎是个大难题,因为很难靠多做题来提高语文成绩。就像一位文科状元所说的,语文分两种,一种是生活中的语文,一种是试卷上的语文。在这里谈的是如何把握好“试卷上的语文”。虽然我的语文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我很乐意把我的一些想法、一些体会告诉大家。

在基础知识部分,要格外重视高三的第一轮复习。有很多同学在高一、高二语文成绩都不是特别理想,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因为高三的第一轮复习是分专题讲的,每一个专题老师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只要把握好这一轮复习,语文成绩完全可以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时候考生也一定要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自己加强每个小专题的训练。比如字音的训练题,做上100道也是不为多的,因为刚接触会比较陌生,做得慢并且正确率也不高,但这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罢了,很快你就会发现把那些常见的错误都犯过后,这样的题基本不会错了——除非真是考了一个很少见或是大众基本读错的读音,比如“压轴”的“轴”发的是第四声而不是第二声。

关于作文,我们的语文老师说,高三的作文要求一个字——“稳”。考场作文毕竟不同于自由发挥的随笔,它还是有一定的模式套路可循。当然,这种“套路”只适用于一些对作文不是特别拿手的同学。如果你文采斐然,自成一家,即兴发挥还能得到优异的分数。

现在高考中最常见的文体是议论文,这也是最容易写的一种文体。我的方法是:第一,在论据上,大量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因为它们更有说服力,还能让文章显得充实而丰富。第二,在模式上,我走的是“总—分—总”的路子:开头,摆出观点——从不同角度(一般是三到四个)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第三,在开头和结尾(考场作文一定要重视开头和结尾,漂亮的开头和结尾能提升全文在老师心中的好感度)的写作上,我采用的是用类比论证的排比句,排比句句式整齐,类比显得形象生动,整篇文章的气势一下就显示出来了。第四,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上,我一般训练自己对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

数学——坚持就是胜利

数学一直很让我头痛,一直到高一,我甚至还考过不及格。然而高考,我的数学是全省唯一的满分。对于自己这么大的改变,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无论你曾经的数学基础如何,只要你现在开始努力,也许这段路会很艰苦很漫长,会遭遇无数次的挫折与打击,但只要坚持下去,曙光终将出现。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坚持呢?两个字:做题。假如再加两个字,那就是:每天做题。

高一、高二时,老师每天上课都会有新的内容,上完一节就要紧跟着做一节的题。开始时你可以少做些大题,毕竟大题很花时间;可以做些精致又具体的小题,每一个小题就是一个知识点,不仅可以对知识来个方方面面的巩固,更可以增强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信心。千万不要把题目堆积到某一天来做,这样会让你觉得数学很恐怖,从而陷入到题海当中。假如题做累了,可以多看些题,比如数学全解之类的书,虽然看的效果不如做的(因人而异),但是多看可以让你找到入门的规律。

到了高二后期或高三开始第一轮复习后,第一要跟着老师走,第二要有意识地回顾一些以前的知识——注意,只是回顾就行了,大方向还是跟着老师来;提前回顾知识会让你在整轮复习过程中轻松很多。

第二轮数学复习主要是以专题为主,还是那句话,大方向跟着老师走,同时有意识地加强一些自己的薄弱环节。第二轮复习时做题千万不要怕苦怕累,要尽量多啃些硬骨头。

第三轮数学复习主要是以模拟提高卷为主。这一轮复习我用的是往年状元的一个好方法,那就是:(1)掐时间,在2个小时内做一张数学高考卷,提前做完的话就认真检查,像真正考试一样。(2)对答案,严格给自己打分。(3)记下做错的知识点。(4)分专题或分章节,强化做错的知识点。(5)强化薄弱环节,几天后再做一份卷子,看是不是还错这个地方。就这样一轮一轮地复习,一轮一轮地提高。

另外题海战术和动脑子去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题海战术可能做1万道就只会1万道。但假如你边学边动脑子去掌握那些真正有用的能力,比如在计算中培养耐性,在分类讨论中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那么也许做1道题,就能找到解1万道题的方法。

英语——良好语感+应试能力

英语我想谈的是两点,第一点是语感。

相信不少英语出色的同学都会说,语感很重要。那么语感从哪里来?一个是从小的积累,我二年级的时候家里就送我到一个美国老师办的培训班里学英语,这为我后来的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有一个就是多接触英文报刊、电影和英语小故事。我建议看英文报刊要看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写的,我很喜欢《Time》和《Economist》这两本英文杂志,但如果无法直接买到这两本杂志,还可以通过买《英语文摘》的方式间接阅读那些国外报刊。看英文电影时不必过于苛求自己一字一句都要听懂,但所谓语感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多听听英语是怎么说的,这个音调大概讲的是什么事情就行了。至于英文故事嘛,我建议大家可以去读读王尔德的童话,它们其实是写给大人看的,那里面充满了爱、浪漫、美、悲伤——可以去买原版英文和中文对照的那种,王尔德是一个很浪漫的作家,也许你会因为他而爱上英语的。

第二点同样很重要,那就是英语的应试能力。

说到应试,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做题。是的,应试英语需要做题,但是关键在于题要怎么做。我的建议是,重点做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在高一、高二和高三前期应该重点强化,但当你做单项选择到了一定数量时,你会发现其实你再做1万道你考试也是这个水平,所以高三后期我基本不做单项选择,而是通过阅读一整篇的英语文章,咀嚼里面的句子来加强单项选择,同时也强化了阅读能力。

做阅读理解题最重要的是理解出题人的角度和意图,解题人的思路与出题人的思路不一致肯定出错误。那么怎么解决这种思路不一致的问题呢?只能靠多做题目来解决了,尤其是要做历年高考的阅读理解题,才能明白出高考题的人思路是怎么样的。

完形填空我觉得是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的综合。单独强化完形填空的事我做过,可惜见效不大,但当我基本不做完形填空而是每天坚持看20分钟的英语文章时,我发现我最稳定最出色的一个板块就是完形填空。还有改错、作文,我觉得当你阅读能力、语感抓上去后,这些问题都不大了。

文综——教材+材料+热点

文科综合尤其是主观题是我最出色也是最稳定的一部分,高考时我的主观题卷得了全省的最高分。我觉得解答主观题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不是出在花哨的参考书里,也不是出在众多的热点里,归根到底,就是课本。

那么,应该如何利用课本呢?首先,要把基础打牢,课本翻来覆去看熟——注意,是用心看熟,而不要死记硬背——这是强化提升的基础。然后,在充分掌握课本主干内容的基础上,把目录背下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地理,都要把课本上的目录给背下来,注意是“背”!为什么要背目录呢?那是因为无论是政治、历史还是地理,都是按观点给分,比如一道题要答四个观点,可能你写了很长一段,但只有一个观点,就只能拿一个观点的分数;但如果你只写了四句话,每句话却都踩着一个点,那么分数也要比前一种情况高。无论碰到哪一道主观题,首先想到的都应该是那一张目录。依照目录,一节一节去回想内容,去发散——这时候前面看熟课本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课本看得越熟,你迅速发散的就越多。有的同学也许会问考场上时间那么紧张,课本又那么多,哪有时间在一道题上花那么大功夫一点点地去回想。这个时候就需要平时的训练了,在做一道主观题前,先不要看答案——假如你每做一题都不先思考而是直接看答案的话,那你的思路会只局限在这一道题,这对文科来说弊端尤其明显——自己回想目录,第一次、第二次也许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但如果坚持这么训练,考场上你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文综也很讲究时政热点,热点不能不注意,但仅仅是“注意”罢了,也就是说你知道最近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它大体是怎么回事就够了。我对待热点的方法是:记下几个热门的词语——注意,仅仅是几个就够了,比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在答题的时候,无论你觉得和这道题有没有太大关系,你都尽量扯上它们,因为它们也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更多时候也许是你没有发现它们和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忽略掉了它们,所以能扯上的热点尽量扯上吧。

目录和热点其实都是在为考场上的答题做准备。我在考场上答文综主观题前,总是默念六个字:“教材、材料、热点。”我文综一向稳定而出色的分数也是靠着这六个字。这六个字怎么解读呢?教材——就是让你根据目录回想、发散;材料——就是让你联系材料上的具体事例,一些观点甚至可以直接从材料搬下来用,这点是很多同学都会忽略的;热点——联系上几个热门词语,别小看了这些热门词语,很可能高考里某一个3分就是你不愿意一写再写的“科学发展观”。

至于客观题,课本主干掌握好了,课本细枝末节也了然于胸,文科系统思维有了,你还担心客观题会大面积失分吗?平时不要怕做错选择题,错了这一道,你就又多深刻地积累了一个知识点,哪怕一份试卷35道题你错了十几道,也千万不要垂头丧气,坚持做,大量做,你会逐渐发现,客观题越错越少,终于不再成为你的绊脚石。

高考感言

高考前15天,老师都会开始讲要回归课本,这是正确的。但照我的经验,题目也不能完全抛开,因为高考毕竟是一场需要我们去动笔答题的考试。即使到了高考的前一天,我仍在坚持做一定量的题。这时候的做题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手感。我还记得6月6日的那个下午,5点钟,我做完了最后一份英语卷,把笔放下,走出房间,对自己说:“结束的这一天终于来了。”那是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那是一种踌躇满志的感觉,那是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它让我感觉到,不是高考来解放我,而是我去解放高考。

当然,高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模拟考,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考试那两天我出现了一些不适的反应,想吐、不想吃、一考完回到家就想躺下,我想告诉所有学弟学妹们,一切都是正常的,甚至失眠也是正常的。所以即使你发生类似的情况,也不必紧张,要相信一点,即使走进考场多么不舒服,只要一坐到考卷前,就会立刻忘记身体上的不适,只知道,这是高考,我要答题。

高考两天的心态也非常重要,这决定着你的发挥。考试的时候只要想着:任务就是把试卷填满,把题答完就可以了。切记不要考完一科就马上回来对一科的答案,至于有些同学担心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比如作文写了个擦边球,会不会跑题)之类的,那就更不是你的事了。

以上那么多的话都是我个人的经验,我想特别强调两点,第一:方法永远是因人而异的;第二,只有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才能提炼出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学习、成功永远没有捷径可以走。

我想告诉所有学弟学妹,我不希望你们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我的方法,我只希望我所写的这些拙劣的文字能给你们一点点启发、一点点鼓励、一点点前进的力量、一点点奋斗的激情,这就足够了,这就达到了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要自信,要踏实,要充满激情,要沉着淡定。这样当高考过去之后,你会发现,你从高考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或一个专业,更是一种意志品质上的提升,精神的成长。

编辑点评:高考只是我们人生中一次小小的测试,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和前途,未来我们还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验。每一次考验对我们都是一次锻炼,而我们也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考验中成长进步,不断丰富成熟,人生也因此而日渐绚烂富丽,生命也因此而日渐多彩雍容。

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