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要上北大
5480000000015

第15章 自信是人生最重的筹码(1)

赵聪

人生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赵聪,2003年黑龙江省文科状元,

毕业于哈尔滨市三中,

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面对自己,才忽然觉得时光真的是在如电般地飞逝着。漫步在未名湖畔,看那杨柳轻吻着湖水的脸,高考前的岁月又恍然在目,使我生出倾诉的愿望来,这愿望冲击我的心,催我回忆……

一、什么是高考

高考,多数人认为这是一场考试,至多不过是一场更重要的考试而已。我觉得这话说的不对,至少是不全对。在我心中,高考更大意义上是一个过程。

复习过程中,不少人认为对于考试无非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而已。觉得这些都没什么,高三大可不必搞得那么紧张,高考前几个月突击就行。其实,这样的做法所得的往往是失败。“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平时学习的坚实基础,高考的成功是不可能支撑起来的。

高考是一个过程,高考前复习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是每一分钟都是这过程中的一个点。它们都关系着高考那短短几天的成败。临时抱佛脚,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明白这一点,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时间的紧迫感,而不至于那么没有压力,过分松弛。

不论结果是什么,始终铭刻在心的应该是对现实时间的把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复习过程中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应该相信:只要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努力地把握了时间,就不必担心结果会欺骗你。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二、自信是最重的筹码

复习的一年中,我始终把一句话贴在桌上,那是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如果你对自己说“我做不到”,那你果然就会做不到。

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来达到目标。其实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潜力,这只能靠自信心去挖掘。复习那年中,历史是个刚开始比较差的科目,考试常常是中等,有时甚至达不到中等水平,但作为文综组成部分的历史又是不可回避的。对此我首先做的是针对自己历史科的弱点,即材料分析理论性不强、时间概念差等方面作些简要的分析,树立起学好历史的信心。只要有信心在,在以后的过程中纵然有失败,也能有坚持学下去的信心和支柱。经过一年的努力,高考的时候,我的历史没有拖文综的后腿。这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只因为信心的支持,使我从未放弃对历史的努力,最终有了成效。

同样,整个过程也是如此。自信自己能最终成功,这是力量的来源。学习过程中,我最常用来鼓励自己的是一句词:“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每当有挫折,我就会写下这句话,同时默念着。时间久了,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一种抵制失败的惯性;失败带来的除了短暂的痛苦外,就只能是一种愈挫愈奋的勇气了。

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做得到。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

什么是良好的心态?我觉得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或许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理解,我自己觉得有三个方面:

1.对待失败和成功的态度。失败时不因暂时的失利而长期地沉湎于情绪的低谷,成功时也不能因暂时的超前而傲气十足。短暂的情绪波动我也是常有的,但我会想尽办法把它缩减到最小。毕竟时间是宝贵的,长期地沉湎于失败或成功都是浅薄的表现。在高考的重压下,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很小的一点失败或成功放大,如果没有这种心态,整日里应付情绪波动于无穷,还哪里有空余时间来集中精力学习呢?

2.处理好与同学间的关系。我觉得自己的成绩在这一方面得益最大。我当时的学习在班里并不是最好的,但我要求自己能抽出时间来关注一下别人。数学与英语是我的强项。同学们有了难解的题目常来问我,我尽自己的能力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尽量能限定一个时间答复。许多同学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其实我觉得这样能发现自己的许多问题,即使是已明白的问题,也可加深印象,更加熟练。帮助同学又提高了自己,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

要时常关心别人。在别人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都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能帮助别人,自己也可以有一种帮助的快乐,常怀一颗快乐的心,学习会更轻松而有效率。

3.“爱情”的困惑。坦白地说,高中的时候,我曾“暗恋”过班里的一个女生。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或许并不能称为“爱”。复习时班里有好几对形影不离的“恋人”般的同学,我总有些不以为然。其实,高考前的所谓“恋爱”,或许更多的是一种重压环境下对虚幻的追求而已。我不断地说服自己专心到学习中去,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我至今还很庆幸。不要过早地涉足不属于那个年龄阶段的东西,这也是心态稳定的要求。

良好的心态对于正常的复习很重要。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但只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稳定,调整自己的心态,效果会很不错的。凡事都有适应的过程,心态的培养也是如此。只要自己有意识地去做,每提高一点,学习便因此而受益一点,这也是学习所必需的一部分。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最终会成为一种习惯。

四、可行的计划

复习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一个详尽可行的计划。

复习期间任务很重,每天需要复习的东西很多,这样一来如果没有计划,便会觉得有很多东西压在自己头上却又无从着手,觉得缺少时间又觉得时间很多无法打发。因此,计划是很必要的。计划的形式很多,并不拘泥于书面,在大致的任务确定之后,可以在头脑中有一个实践它的小规划。一般来说,我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制定本月内的计划,具体步骤是:

1.罗列所要复习的内容。罗列内容时要注意一点,就是要在一种大体思想指导下进行。使这个月计划符合自己整体复习的需要,要针对自己具体的情况进行,例如:我所订的计划就针对自己当时英语、数学强,地理、政治、语文较好,历史较差的状况,提出“发展英语、数学为优势科,地理、政治、语文保持,历史努力提高”的总目标;罗列复习任务时,英语、数学相对较少,而历史相对较多一些,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各科均衡发展并突出强项,不至于因有过差的科目而落总体分的现象发生。

2.按照计划,历史所占的时间最多,以确保能达到补差的目的。这样一来,每天的时间便不是被简单地平分为六份而平均用力。这也即是制订计划的第二步:把任务下分到每周中的每一天。我的划分方法是:每天的时间分为11份,英语、数学各占l份,语文、地理、政治各占2份,历史占3份,用来熟悉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部分;另外一份用于机动安排,应付老师临时布置的任务或突发事件,这一点很重要。

无论计划大小,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留出一部分时间做机动安排。有些人制订的计划很详尽,但是为什么不能实行呢?就是因为忽视了机动时间。当老师布置新任务的时候,不得不处理新任务,最终却搁置了计划内的任务,积的越多,便越不能抽出时间来完成,最终只有放弃。所以这一点是应该给予特别注意的。

3.计划的总结。计划制订出来,最关键的还在于按计划实行。很多人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开始坚持得挺好,时间久了就渐渐放松了要求,甚至放弃了计划,过了一些时候又重新制订一份,这样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制订好一个计划后,尤其是学年的总计划,等于明确了自己所要复习的总任务,需要巩固的疑惑点全都包含其中。如果不坚持实行计划,必定会造成相关部分的知识漏洞,时间久了,漏洞越来越多,再想补救便会很困难。因而,必须坚持完成所订计划,定期总结,反思完成计划的情况。仅仅满足于拥有一份详尽的书面材料,却不去认真实践它,这是毫无意义的。

订一份详尽可行的计划,不但可以改变头绪太多无所适从的状况,也可以全面地解决自己的难点、疑点,不至于造成遗漏,这在任务多而时间少的复习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我至今还保存着高考前100天的计划内容,看着那一页页上表示计划完成的红钩,我觉得这是一个最鲜活的例子。

五、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方法因时而异。我把高考前的复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第一月,即到高考前的第三个月为第一阶段,高考前的四、五、六三个月为第二阶段,通常根据老师的计划而有所变更。

1.第一阶段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梳理各科的知识。这一阶段,老师一般都要带领学生全面地复习高中所学的知识,因而显得尤为重要。你可以借此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并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弱处,以便复习中着重解决。这一时期主要以老师为主。

课前我抽出几分钟时间把老师本节要复习的内容大致浏览一遍,因为老师上课的时候进程很快,不可能对每个问题详细讲解。这样,通过课前的预习,发现有不明了的部分,上课的时候便可以集中精力解决疑点,不至于因为老师讲得太快而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同时,对自己特别熟悉的部分可以略去不听,这样也可以省下时间来复习自己较差的部分。课上对于老师讲的重点要着重理解,紧跟老师思路,防止思想不集中造成的知识漏洞。

课后要抽出时间复习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要着重思考。以自己为主,争取自己解决,这样取得的理解往往印象更深。复习之后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这些作业一般都是老师精选的与当天所讲内容密切相关的题目,认真、独立地完成对巩固当天所学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