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要上北大
5480000000023

第23章 行动是成功的阶梯(1)

陈玥

人生格言: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陈玥,2004年陕西文科状元,

现为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毕业于陕西镇安中学。

记得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曾经那些关于高考神秘、让人恐惧的诸多说法有几分可笑。其实,平摊在桌面上的考卷与平时反复练习的试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复杂与高深。对于每一个刻苦学习且善于学习的考生来说,成功就在眼前,因为高考的结果已经书写于你整个学习过程尤其是高三备考训练的点点滴滴之中。

强化基础训练是成功的保证

如果将高考成功比做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十年寒窗的艰辛苦读就是那庞大的塔身。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考出好的成绩,因为能力的提高与发挥,必须以扎实的基础为前提。这其中的道理如同走与跑的关系一样,很难想象一个连课本知识都没弄明白的学生能够考出相当好的成绩。步入高三,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我当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考试说明”为主线,在继续学好新内容的前提下,对高三各科基础知识以标题、考点、原理等为框架进行分类整理。整理的过程又分为若干阶段。从高三上学期开始是第一轮整理,着重于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基本按照课本的顺序将学过的内容温习一遍,从而能够在老师领着复习前熟悉相关内容,确定在今后复习中的主动权。第二轮整理基本上与老师的复习保持同步。一些同学忽视课堂复习,认为老师讲的不过是以前的旧知识,作用不大。我个人对此不以为然,我认为这一阶段的复习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老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备考经验,能够在讲解中突出重点难点,揭示知识点之间内部的联系。记得那段时间,每听一次历史老师的复习课,我都会感到自己对史实的把握清晰了许多。此外,特别是政治、地理这样的科目,老师还往往将知识点与当前的热点联系起来,教给我们分析问题的思路;这对于现在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考而言,益处是不言而喻的。第三轮的整理则主要靠自己独立完成了。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整理应该带有个性色彩,即针对各人遗留的知识漏洞进行,扫清盲点。整理的方法也应该使用自己认为收效最大最快的。记得复习历史时,我认为自己通过前面阶段的复习对史实已较为熟悉,但对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因素、影响等还不甚明白。于是,在第三次的整理中我分专题制作了一个大事件的表格,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等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别填入。当然,由于时间有限,我填入的大多是关键词或短句;但这张表对于理清思路、启发思维仍然相当有用。三轮过后,可以说,考生应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点架构,具备了高考取得好成绩的知识条件。

二是加强基础训练,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从而在练习中培养熟练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文科数学的学习格外重要,因为数学往往是最令文科生头疼的,有许多考生因为数学考试的失误而未能进入理想中的大学。但事实上高考文科数学卷又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不信你可以尝试着做一做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科数学题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复习中也应该重视所谓的简单题,确保基础题不丢分。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格外重视选择和填空题,要求我们最多只能错两个,而对后面的难题,她让我们尽力为之,却并不要求一定都得做出来。她的这个复习思路让我受益匪浅。在高二的时候,我常常是试卷都做完了,自以为考得不错,可卷子一发下来经常是选择填空错了七八个,总也得不了高分。进入高三后,我按老师的要求强化练习选择填空题,渐渐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并终于在最后的高考中做到了全部答对。

三是要找准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先通过认真分析,由平时考试中得失分因素来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而进行针对性训练。高三上学期时,我的综合科目连续几次都没有考好,分析原因,主要是政治、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对一些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到位。当时我给自己开的药方是研读课本。我在老师和一些讲解教材资料的帮助下,逐个弄清课本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记得当时我常常为课本文字细微处的玄机而感慨不已,并同时感到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渐渐地,我的文科综合成绩赶了上来。

运用科学方法是成功的要诀

打仗讲究战术,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三学习阶段,我认为在方法上应把握两点。

一是从宏观上运筹帷幄。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将计划的目标值与可行性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强项与弱项的关系。其次就是要有决心和毅力将其付诸实施。制订计划可以说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从初中开始我就尝试着订好计划,但有两个矛盾总是难以解决,即目标与具体任务如何统一。我往往不是把目标订得过高,与实际脱节无法完成;就是任务订得太具体,没有灵活性。高三下学期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较好的方法,即按月制订学习目标,按周规定学习任务,按天制订单位时间必须完成的学习项目。具体学习任务是按天制订的,因而非常灵活;同时又由于有周、月大目标的指引而不会盲目。高考前的最后几个月,在大大小小的计划下,我学得紧张有序,学得充实有效。在学习科目的安排上,高三2/3的时间里我采取攻弱固强的方法,即把主要精力先放在攻克弱项上,力求弱项不落分。而在临考前的两个月则以巩固强项为主,力保强项拿高分。因为这个时候时间变得十分宝贵,复习强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这个时候还继续花费大量时间攻弱项,不仅收效可能不大,而且还可能因为强项未能巩固造成高考的失误。就我而言,英语相对弱一些,在整个复习阶段我作了大量的练习。但到了考前几个星期,我只是背背单词读读课文,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成绩比较突出的语数两门。通过攻弱固强,高考中我的语数分别考出了139分与147分的好成绩,而英语也得了120多分,加上文科综合正常发挥,最后保证了高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