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要上北大
5480000000026

第26章 学习也要讲策略(1)

金奇敏

人生格言: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金奇敏,2003年内蒙古文科状元,

毕业于乌兰浩特市朝鲜族中学,

现为北大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

做什么事都应该讲求一些策略,学习也不例外。学会策略地学习,这恐怕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最应当掌握的一门艺术。怎样才能算策略地学习?总结自己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几个方面。

第一,我认为一些传统的学习经验对每个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比如上课认真听讲,数学要多做练习题,英语要广泛地阅读,记忆与理解并重,等等。认真听讲,不单纯指将老师讲的每一句都听清楚了,也不完全指认真作好笔记,更重要的是边听边想,想一想问题内在的逻辑联系,由老师现在所讲的联系到尚未讲的。真正高效的听讲是可以集复习与预习于一体的,这样看来,一些往往被同学们忽视的部分,如开场白、结语,都是很重要的。作笔记确实很重要,但并非什么都得记,记多了,反而增加了自己的复习负担。科学确定自己的笔记内容也需要高效地听课。当堂记忆、理解的问题可用简单的文字甚至符号作个复习提示,提醒自己老师在这里曾经讲过这个问题。虽然理解,但未记忆的内容,就需要记住关键词,帮助自己记忆。未理解的问题,就需要详细地记下来,课下再细细地进行体会。在学数学方面,科学的学习与解题思路往往被人和题海战术对立起来,认为题海战术是一种笨方法。事实上,学好数学,多做题是很重要的,聪明的学生可以想出一道题的多种解法。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解题速度,才能在众多的解题方法中慧眼独识最简便的方法,才能在解题过程中冷静、自信地面对随时出现的始料不及的问题,因为一道数学题中往往会有许多小花絮、小门槛,甚至形成自己解决某一类型题目的万能钥匙。当然,并非要到处兜揽题目来做,毕竟还有其他任务要完成。选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即做题应该精。可以分类型做,做完以后不要撒手不管,应该总结一下,把解题思路回忆一下,把题中遇到的“坎”回忆一下,找出个案(即各个题目的解题过程)之后的个性与共性,为以后解题提供借鉴。记忆与理解往往对文科理科都有极大的效果,不可以把这两个思维过程武断地割裂。如上所说,做完数学题要总结一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过程,是在大脑里留下一个印象的过程。而文科则更需要理解。如历史的前因后果,政治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运用,要充分运用发散思维、逻辑推理。

第二,普通的经验或者方法只能算做数学上的“公理”,但是一个人也可以参考别人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参考别人的复习进度,但绝不是无选择地照搬。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比如说,有的人需要通过大量的例证帮助自己记忆理解某一问题,有的人则只需要画一个简易的图表;有的人对文字敏感,有的人则对声音敏感;有的人记忆的速度快,忘却得也快,有的人记忆得慢,却记得很牢固。这些差别并不重要,关键是在于自己了解自己,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听说一个师兄习惯于晚上学习,白天睡觉,效果很好。他信奉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切伟人夜间的思维总比白天活跃,因为夜间宁静、白天嘈杂。我那时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在一段时期,我也尝试着这种学习方法,结果发现根本是行不通的,才发现自己不是“伟人”,只是个普通人而已,适应不了“昼伏夜出”的习惯,只好尽快地放弃这种尝试,回归如初。举一个更普遍的例子,对于不同记忆类型的人来说,遗忘周期绝对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每个人的复习周期的不同。一个记忆慢却记得牢固的人复习进程的安排周期较长,但周期肯定会少。相反,记得快,忘得快的人,就需要在反复中加强记忆。前者看到后者已经复习了一遍,自己才复习了一半,难免会着急,但如果因此而加快复习进程,就是违背自己的记忆规律了。其结果,可能是前者背一遍记住了,而后者却连暂时记住都不可能。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模式或方法,是策略地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认清自己的弱项和强项。首先应重视基础。自己一贯不好的学科,即使突击半个月,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也有可能是“泡沫经济”,不能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强项也要密切地注意它的发展态势,防微杜渐。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考试成绩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虽然考试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毕竟是客观的,不是自己想当然的。另外,也可通过考试中的感觉,考试后将答题思路与老师讲解思路比较来了解自己对每一科的掌握水平。当然,了解自己的强项弱项之后,并不是说强项可以撒手不管了。如前所说,对自己的强项也要防微杜渐。合适的做法是保温强项,加热弱项。如果没有哪一门功课拖后腿,不妨在自己喜欢的学科上多下工夫,创造出自己的专长。

第四,分析各科成绩在自己总分中所占的比例。这与上面的部分有密切的联系,往往通过自己考试的总分构成,就能看出自己的强项弱项,但决定考分高低的不仅是考生的水平,还有该门学科本身的性质。对文科的学生来说,数学、英语两门课往往被当做垫分的课,因为经过踏实地学习,足够的训练,这两门课的得分往往是其他课无法企及的。而且,在实践中,这两门课也是同学之间差距悬殊的课。这就说明,对这两门课应采取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并争取尽善尽美。与之不同的是,在语文、文综上,得分难,扣分易,不可能追求尽善尽美。这就决定学习这些课的重点在于整体能力的提高,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分析,也可以明确自己各科学习的奋斗目标。

考前复习方式

以上所谈到的策略性地复习,其实为的就是过好高考这一人生重大转折的独木桥。平日的复习很扎实,这只是为了有一个取得好成绩的基础,而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更加应该做好一切充分的准备。结合自己的体验,我认为高考前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根据特点,认真复习。以下谈谈具体的做法。

数学。高考考查的其实是最基本的知识点,所以,大可不必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难题偏题上。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题型才是最重要的。许多看似复杂的题其实都是由一些很基本的题目融合而成的,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秘密。老师常说做数学题要学会做到“举一反三”,乍一听,觉得很空,怎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呢?后来题做得多了,拿起解题方法来看,才会发现很多不同类型的题往往都用了同一种方法,将这些题综合起来看后,便会觉得受益匪浅。以后一提起这种方法,马上就可以想起可用此方法解的很多题。平时练习多了,注意分析,发现各种题的相同之处,就可以将题型归成几大类。初见一道题,根据它所给的条件,就要在脑海中想它可以归入哪一类,想想它和平时常见的哪类题比较相似,对号入座后,再用解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来解这道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突破口。还有就是要注意老师和学习资料上介绍的一些小窍门,对于这些题的解题捷径要做到真正弄懂弄通,熟记于心,这样在做选择题和填空题时就可以节约时间,也为做大题省下许多精力。时间充足了,成功的把握不就又多了一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