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要上北大
5480000000030

第30章 厚积方能薄发(1)

李圣思

人生格言:每一回失败都附带着等量的成功种子。

李圣思,2004年上海文科状元,

毕业于宜川中学,

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厚积方能薄发——谈作文能力的培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著名雕塑家)

之所以将这段话作为这一部分,也是整篇文章的开头,主要想表达我对“观察”在作文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的强调。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文章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很多同学总是抱怨作文无话可说,当老师对他提出“文章语言要生动、具体……”的要求时也总是不知所措,不知该从何处下笔。其实,对于任何创作来说,观察和体会始终是第一位的。记得小学学习写作时,凡遇到写景状物的文章,老师总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题,往往把写作对象搬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有几片叶子,花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香气……在观察清楚这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再启发同学们的想象力。比如这盆花从各个角度看,各像什么,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的问题了。有了这些“第一手”的观察资料后,就可以去进一步查找关于这种花的更多信息,比如产地、花期、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等。这样,由于有了观察的结果,完成的作文自然就会让人觉得内容具体、充实。

虽然这只是初学写作时的体验,但正是这种观察方法、习惯的培养,造就了我以后对事物敏锐的捕捉能力。瑟瑟秋风中的一片落叶,拾起来发现它居然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它在我眼中,就不再是单纯的落叶,而是记录了一片叶子由生至死,一棵树由繁茂到凋零,一年时光匆匆逝去,一生光阴短暂当惜的过程。还有每天夜晚的灯光,虽然是“万家灯火”,但却各有不同。一片通明的是教学楼,里面的同学正争分夺秒地埋头苦读;宿舍楼就不一样了:有的窗口透着日光灯的亮光,那可能是谁正在强光下“秀”她的新衣服;有的只透着桌上的台灯幽幽的光,那大概是谁正沉浸在家信的温柔中;而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居民楼里,厨房的灯光中映出一位劳碌母亲的身影,又让象牙塔里远离家乡的游子感到无限的惆怅……当写作需要的时候,平时生活中所看到的、用心记下的这些点点滴滴,总是你自由挥洒的资本,下笔有神的前提。而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又有多少人、多少次真正为它们驻足过、停留过、思考过呢?

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不是起点,不是机遇,而是始终如一的执著——很简单,但能做到的人很少。

有人做过统计,在成功的人当中,当被问起“什么是你成功的秘诀”时,回答“坚持、执著”一类的有近一半。这就说明,在影响成功的众多因素里,天资固然不可忽视,但勤奋和坚持恐怕是让更多智力平平的人走上成功之路的法宝。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一时的突击往往很难奏效,而只有一个坚实的积累过程,才是提高的根本。

就写作而言,我个人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两点是坚持带摘抄的阅读、坚持不定期的练笔。从初中开始,《青年文摘》、《读者》是我每月必读的两本杂志。上面的很多文章文笔优美、文字清新,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对于课业压力大,没有时间阅读大部头名著的中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选择。而且我还坚持认为一点,只有背、记在心的文字,才能为写作所用,而那些匆匆之间浏览过的,哪怕当时你对它们曾有过多么惊叹的赞美,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摘抄就成了帮助记忆的最好方法,而且摘抄还有一个好处,当你对某些好词佳句有所遗忘时,可以从摘抄本里寻找,而不用再从书中搜寻,可谓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做法。我从初一开始的摘抄一直坚持到现在,这对我写作水平的提高和高考作文的帮助是很大的。

其次就是练笔,“三天不练手生”。高中三年,语文老师的作业在我们班同学记忆里似乎只有一种——周记。题材、体裁、字数不限的周记往往成为我们满腹牢骚的倾诉对象,而老师在每周五的课上也总是会把“牢骚”发得最有水平的文章念给全班同学共享,那是欢笑最多的课堂。后来,哪怕在高中最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我还一直坚持写一些体会和感悟。此时,写东西已从我小学一年级的流水账、中学时期的硬性指标开始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直到在紧张得令人窒息的高考考场上,我仍能挥洒自如,驰骋于文字之上,我才明白,在那么多个日日夜夜的坚持中,我已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在枯燥的“三点一线”中寻找闪光点,在每一堂“听故事”的课上,我已把别人的特长、优点悄悄吸取了。

说了这么多,也只是把我平时在写作方面的一些习惯(我认为是很有帮助的那些)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知道这样的“台下十年功”是否能对学弟学妹们的“台上一分钟”有启发意义。在下面的部分中,我会把如何演好这台上一分钟的一些小技巧和大家一起探讨。

临阵磨枪——谈作文技巧

Find a way to make a difference.Then go out and make your own tracks in the snow(找到一种使自己具有影响力的方法,并且付诸实践,在雪地里留下你的痕迹)。

——Harvey B.Mackay

这句话源自作者和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富有的人之一——柯特·卡尔森的一次经历。由于突降大雪,机场关闭,作者和卡尔森不得不乘坐卡尔森的私人小型飞机飞往纽约。在飞机即将起飞时,卡尔森——一位年近70的老人,居然指着只留下他们飞机痕迹的雪地叫了起来:“No tracks in the snow!”(雪地里没有痕迹!)高兴得像个孩子。作者为卡尔森的这种对创新的渴望表示深深的赞赏,于是在一篇关于如何取得成功的文章里,写下了开头的话。

这对于写作文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语言表达、文字运用能力都旗鼓相当的两篇文章,谁的立意新颖,谁就会更胜一筹。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因为在考试命题、半命题作文的背景下,同学们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试想,阅卷老师在每天上百份的重复劳动中已经极度厌倦了这种千篇一律时,如果你的作文能够别出心裁,那么一定会使老师眼前一亮,自然能够取得理想的分数。

但有的同学会问:什么才是创新?怎样才能创新?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创新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做所有人都没做过的事,而是可以在大家都做同一件事的时候,用不同的方式——甚至只需小小的不同,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假如你不能像前面开头说的卡尔森一样,在大家都没有踩过雪地的时候最先留下足迹,那么你也可以在遍布足迹的雪地上留下自己与众不同的足迹。比如,穿一双高跟鞋去踩雪,或者把脚印踩得更深一些,甚至你可以在你的每一个脚印旁边都插上一朵小花——这些行为,一样能使你看上去独树一帜,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