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级时,曼德拉因参与组织了几次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活动而被校方勒令退学。据说当年校方也曾劝说曼德拉宣布放弃搞学生运动作为让其复学的先决条件,但曼德拉不为所动,毅然退学返回了久别的家乡特兰斯凯。三年大学校园生活,使曼德拉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锻炼了组织能力,尤其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为他Ei后从事政治活动打下了基础。
23岁那年,为了逃避家庭和部族长老为其安排的婚姻,曼德拉再次离开家乡前往约翰内斯堡,义无反顾地告别了将来当酋长掌管部落事务的传统生活轨迹,走进了充满动荡和风险的未来。
历史业绩
1944年4月,曼德拉、西苏鲁等一批非国大中的年轻人创建了非国大青年联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主张。经过斗争的洗礼,这一大批青年在非国大内部脱颖而出,成为该组织新的领导层成员一1949年,西苏鲁当选为非国大总书记,曼德拉也进入了非国大全国执委会。正是在青年联盟的推动下,非国大的整体斗争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同年宣布的《行动纲领》中,非国大明确提出“开展一个运动,教育人民直接采取积极的抵制、罢工、非暴力、不合作以及其他手段以实现民族自决,反对白人统治的目标”。
1952年,非国大联合其他反种族主义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蔑视不公正法运动”,曼德拉被任命为该运动的“全国志愿队总指挥”。
1952年底,曼德拉和其他非国大领导人因组织“蔑视不公正法运动”而被当局逮捕,被判处9个月的监禁。也就在那一年,曼德拉完成了金山大学的法律课程,取得了开业律师的资格。他和当年在黑尔堡大学的校友奥利弗-坦博一起,在约翰内斯堡开办了南非第一家黑人律师事务所,开始运用法律知识维护黑人的权益,在法庭上为黑人伸张正义。
1948年,面对当局的白色恐怖,曼德拉提出了一个对非国大及其反抗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瞻远瞩的计划,即以他自己名字开头字母命名的“M一一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从基层开始逐级建立严密的金字塔型的组织体系,克服以往的松散状态,把非国大建设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这个计划为非国大后来从公开活动转入地下斗争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1961年6月,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宣告成立。曼德拉被任命为“民族之矛”的第一任总司令,其最高指挥部便设在约翰内斯堡一个白人高级住宅区利沃尼亚附近的百合花农场里。
“民族之矛”发表宣言宣布,它将用“新的方法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
1961年12月16日,成立刚半年的“民族之矛”正式发动了武装斗争,用自制的炸弹炸毁了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和德班等地的政府办公大楼和发电厂设施。
1962年8月5日,就在曼德拉悄然回国的第16天,由于有人告密,曼德拉在从纳塔尔返回约翰内斯堡的路上再次被捕。
1964年6月12日,南非白人当局置国内外强烈的抗议和反对而不顾,宣布曼德拉等7名“利沃尼亚审判案”被告罪名成立,并将他们判处终身监禁。
1990年2月11日,被关押长达27年之久的曼德拉微笑着走出开普敦附近维克托·韦斯特监狱的大门,在此后的4年多时间里,曼德拉以及他所领导的非国大,联合所有黑人反抗运动组织,同德克勒克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旨在结束种族隔离制度、推进南非民主进程的制宪谈判。
曼德拉和德克勒克也因他们在推动南非民主进程,废除种族隔离政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9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4月,南非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所有种族参加的全民大选。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在这次大选中获胜。
5月10日,曼德拉就任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自由、民主和种族平等的新南非从此宣告诞生。新南非的诞生标志着非洲大陆争取民族解放运动胜利结束,从此非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7.卡斯特罗:古巴革命领袖
生平简介
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于1926年8月13日出生在古巴东部原奥连特省比兰镇的一个甘蔗种植园主家庭,少年时代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最初在家乡比兰镇的一所公立乡村小学就读,尔后很快相继转学到省城圣地亚哥市和首都哈瓦那,在私立的天主教教会学校念完了小学和中学。
卡斯特罗在外读书,一方面受到了自由、平等、博爱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民主、正义、爱国等社会思潮的熏陶。他在闯荡人生过程中目睹和感受到了当时城乡广泛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立志研究和掌握法律知识为劳苦大众鸣诉不平。1945年,他进入古巴最高学府哈瓦那大学选学法律,并于1950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他在大学生联合会中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并努力宣传和组织群众,开展了内争民主外反帝国主义干涉的斗争。1947年和1948年间,他还参加了由拉美一些进步学生组织联合发起的讨伐多米尼加特鲁希略家族独裁统治的远征队和前往波哥大声援抗议哥伦比亚自由党著名左翼领袖盖坦被害的人民起义。自1948年起,他开始积极参与和领导古巴人民党的青年运动,进行抗暴政、反寡头的政治斗争。
历史业绩
1953年7月26日,他率领一批革命青年利用圣地亚哥狂欢节之机攻打位于该市的蒙卡达兵营,他的弟弟劳尔也参加了这次武装袭击行动。行动失败后,卡斯特罗兄弟双双被捕,菲德尔被判15年徒刑。作为律师,他在法庭上正义凛然,慷慨陈词,发表了著名的自我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控诉独裁政权的罪恶,并提出治国之道。
1955年5月,这批革命青年被提前释放。获释后,卡斯特罗发起正式成立“七·二六”运动,踏上流亡墨西哥组建革命武装打回古巴的征途。
1956年12月2日,卡斯特罗召集的82名青年带着战斗武器乘坐《格拉玛号》游艇从墨西哥返回古巴,并在东部马埃斯特腊山区创建了起义军和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以卡斯特罗为总司令的起义军同巴蒂斯塔政府军作战,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起义军队伍迅速发展,战果不断扩大。经过两年多的武装斗争,起义军终于在1959年1月1日攻克了哈瓦那,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赶走了巴蒂斯塔家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塔罗组建了革命政府,第一任总统由从美国回国的乌鲁蒂亚担任,自己则任由起义军改名的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同年2月,卡斯特罗出任革命政府总理,并于7月撤换了乌鲁蒂亚,由多尔蒂科斯接任,直至1976年取消总统。1976年,古巴召开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家宪法,选举卡斯特罗为国务委员会主席并兼任部长会议主席。从那时起,卡斯特罗才把相当于总统和总理的两个职务集于一身。
革命胜利初期,卡斯特罗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同时没收了包括美国业主在内的大庄园主和大资产阶级的部分财产,因而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于1962年正式宣布对古巴实行全面的经济制裁。卡斯特罗带领全古巴人民与美国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不畏美国强权和威胁,领导古巴人民抵御侵略和干涉,走上了独立道路并建立起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风云变幻的20世纪90年代,他力挽狂澜,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经济封锁继续顽强抗争,并为坚持社会主义、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以及推进改革开放、克服困难和争取本国经济的逐步好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8.阿拉法特:阿拉伯世界的不屈斗士
生平简介
阿拉法特1929年出生在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共同圣地耶路撒冷。“阿拉法特”本来是伊斯兰圣地的一座山名,在伊斯兰教义中,它是“神与吉祥”的象征。他的父亲拉乌夫当时之所以给他取名阿拉法特,是希望真主能赐给儿子和平与幸福。但是,他父亲因参加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和犹太人统治的斗争而遭到迫害,被迫离乡背井,举家迁往开罗。阿拉法特的母亲扎海娲是一位勤劳贤慧的巴勒斯坦妇女,然而,艰难岁月摧残了她的身体,就在阿拉法特4岁那年,他的母亲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家庭的不幸给阿拉法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创伤,但苦难的生活却使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阿拉法特小时候就是一个“孩子王”,经常带领一群孩子模仿军人动作,做一些带有军事色彩的游戏,从而为他日后创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1958年,阿拉法特在科威特秘密创建了巴勒斯坦抵抗运动“法塔赫”,后来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主要武装力量。1965年,他领导的巴勒斯坦游击队打响了反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第一枪,巴勒斯坦革命由此爆发。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领土,阿拉法特领导的游击队被迫撤到阿拉伯邻国,继续开展反以武装斗争。自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以来,一直领导着被占领土内外的巴勒斯坦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直至巴以1993年9月13日签署和平协议握手言和为止。
1991年金秋之季,坐落在地中海之滨的突尼斯天高气爽,景色宜人。在这令人陶醉的秋色里,当时已经62岁的阿拉法特终于与比自己年轻34岁的苏哈结为伉俪。
历史业绩
阿拉法特从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战非出路,和为必行。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谁也吃不掉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是两败俱伤。巴解组织自1964年成立以来,历经坎坷,大本营几经搬迁,自约旦而叙利亚、黎巴嫩,最后突尼斯。以温和和务实著称的阿拉法特顶住内外压力,采取现实主义政策,于1988年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242和338号决议,从而步人“以土地换和平”、政治解决巴以冲突的道路。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的召开是巴以从对抗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点。以色列从与巴勒斯坦交往中也不得不承认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1993年9月9日,巴以在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后,阿拉法特和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交换了亲笔签字的信函,正式宣布相互承认。13日,阿拉法特与拉宾终于在华盛顿握手言和,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巴勒斯坦自治的原则宣言,从而为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重要基础。从1993年10月阿拉法特和拉宾在开罗首次正式会谈至今,巴以高级官员围绕实施和扩大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进行了数十轮艰苦、曲折的马拉松式谈判。谈判之路荆棘丛生,历经磨难,多少次陷入僵局,多少次濒临破裂,又多少次起死回生,每前进一步双方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每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阿拉法特总是亲自出马,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最后拍板。1995年9月,阿拉法特和当时的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在埃及的塔巴围绕扩大巴自治问题进行的最后一轮谈判持续8天,长达近百个小时,有时一次会谈就通宵达旦,长达20多个小时。虽然阿拉法特常给人以温和的感觉,但他有时也有强硬的一面。当双方就以色列从希伯伦撤军等棘手问题针锋相对充满火药味之时,阿拉法特两次愤然退出会场,以示抗议以色列在这些问题上的顽固立场。后经埃及和美国从中斡旋,阿拉法特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鉴于阿拉法特为推动中东和平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与拉宾和佩雷斯一起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对阿拉法特和所有巴勒斯坦人来说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巴勒斯坦终于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了自治,巴勒斯坦人有了自己的政府。7月1日,阿拉法特回到了阔别27年之久的加沙,结束了长期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
1996年1月20日,巴勒斯坦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选在巴勒斯坦自治区举行,阿拉法特以88.1%的多数票当选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然而,阿拉法特并不满足于目前的这种有限自治。他多次强调,尽管立国之路漫长曲折,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终将在巴勒斯坦大地上建立。
阿拉法特为争取巴勒斯坦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受世人尊敬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