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业绩
1586年圣诞节的晚会上,上演了一出培根创作的短剧,剧中借一位皇宫的谋臣之口,向女王提出发展国家科学的四点倡议,当场赢得了女王的连连称赞与喝彩。
这以后,培根很快发表了一系列学术和艺术作品,以理论或文学形式表述了他渴求复兴祖国科学、彻底改革僵化哲学的进步思想。
培根的这一发展祖国科学的思想,后来在他创作的《新大西岛》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培根在自己乌托邦式的小说《新大西岛》中,借助对“所罗门宫”栩栩如生的生动描绘,全面和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的科学理想。
1607年,培根以极端严肃的态度,发表了一部名著《科学推进论》。大肆宣扬知识价值。
培根步人中年之后,他更加刻苦与勤奋,而且著述极多。在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自然史和实验史概论》、《思想和展望》、《论古人的智慧》、《新大西岛》、《培根论说文集》和《亨利第七本纪》等。
培根提出的发展科学的思想和“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重视科学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这与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因而这是一个进步思想和进步的口号。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提出,第一次把知识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鼓舞着一代代的有志于人类进步事业的知识分子勤奋地探索和钻研。
培根生命的最后五年,是在没落中度过的。他虽常被贫穷所困扰,却努力从事哲学的研究。这五年中,他写完了他最伟大的拉丁文著作《崇学论》,出版了扩大版的《论说文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仍忙于工作。在《论死》一文里,他声称自己“但愿死在一种热诚的探求中,这样便无异一个人受了创伤倒在热血中,当时毫不感到痛苦。”
培根是近代英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近代思想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马克思说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创立了一套“实验——观察一一归纳”的认识方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创立,开创了一条全新的认识道路。
3.洛克:影响人类民主进程的思想家
生平简介
洛克于1632年生于英国朗灵顿。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于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青年时,他对科学极感兴趣,30岁时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他是著名化学家玻意耳的好友,晚年时又同牛顿交情笃深。他还对医药学感兴趣,并取得学士学位,尽管他很少实践。
他一生中的转折点是结识沙夫茨伯里之后,他是沙夫茨伯里的秘书兼家庭医生。沙夫茨伯里是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发言人,曾一度因其政治活动被查理二世逮捕入狱。1682年,沙夫茨伯里逃往荷兰,几年后在那里去世。洛克由于是沙夫茨伯里的亲密助手而遭到怀疑,于1683年逃往荷兰。他在那里一直呆到1688年革命爆发,国王詹姆士二世被迫退位。1689年,洛克回国,此后他一直住在英国。1704年,洛克去世。他一生都未结婚。
历史业绩
洛克所撰写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是发表于1690年的《人类理解论》。他在书中探讨了人类知识起源、性质及局限。洛克的理论是纯经验主义的,培根、笛卡儿受其影响之处显而易见。洛克的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由于这是一本纯粹的哲学经典著作,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要小于洛克的政治著作。
在《论宽容的信札》(1689年出版)中,洛克主张国家不得干涉宗教自由。
洛克不是新教徒中第一个提出宗教宽容的英国人,然而他提出的论点极大地支持了这一理念。洛克还扩大了这种思想,将非基督徒包括在内。他说:“不论是多神论者,还是穆斯林、犹太教徒,都不应因其宗教信仰而被剥夺公民权利。”但是,洛克认为这种宽容不应扩大到天主教徒,因为他们忠于外国统治者。此外,无神论者也应排除在外。当时,他对于宗教宽容的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在像洛克这样的思想家的推动下,如今,宗教宽容已扩展到当初被他们排除在外的那些人当中。
在《两篇关于政府的论文》(1698年)中,洛克提出了自由民主立宪的基本原则。这本书在英语国家中影响深远。洛克坚信,每个人都享有自然权利,这不仅包括生命权,还包括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权。政府的主旨是保证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政府守夜者理论”。
洛克反对王权神授的思想,认为政府的权威来自所统治的人民。他说:“只有人民才能通过立法机关,指定执行行政立法权的人。”洛克强调社会契约思想,这种思想起源于早期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588~1679)的著作。霍布斯将社会契约的思想用于为赦免辩护,而洛克则认为社会契约是可以解除的,当立法人试图夺取和破坏公民财富,或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奴役人民、把人民推向战争时,他的权力就应因此而无条件地被解除,离开上j斋赋予所有人反对战争和暴力的安身之处。
洛克还说:“当公民们发现法律有悖于他们的信仰时,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来修改立法。”杰佛逊及其他一些美国革命家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
洛克深信权力分离原则,认为立法权应高于执法权,也高于司法权。洛克反对给予法院宣布法律违宪的权力。
虽然洛克坚持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但他也清楚地表明政府不具有无限的权力。多数人的意志不能违背人的自然权利,也不能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他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同意,政府才可以拿走他们的财产。这种思想成为美国革命时期的一个口号:“如果没有我们的代表,就不得征税。”
很显然,洛克的上述思想,成为100年后美国革命的理论基石。他对杰佛逊的影响尤为显著。洛克的思想同样传播到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成为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
洛克是首位集民主立宪思想之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也影响了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
4.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
生平简介
1694年11月21日,伏尔泰诞生于巴黎一个有产业的律师家庭。
伏尔泰6岁起就学于一所名叫路易·格兰底的贵族学校,全家期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职业。伏尔泰9岁时,不幸失去母亲。从此,父亲强迫他接受抽象的神秘主义教义,尽量让他在学校受到最丰厚的待遇。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驾崩。葬礼那天,21岁的伏尔泰看到了沿途乡间小酒店里,群众为“太阳王”的死狂欢痛饮。他经过深刻的思索,写了一篇讽刺作品《在奶臭未退的婴孩统治下》。这篇鞭笞宫廷腐败的作品,得罪了皇家,伏尔泰因此被投进巴士底监狱。
在狱中的11个月里,他创作出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悲剧《俄狄普斯王》。这个剧本被认为是一部抨击宗教、鞭笞摄政王荒淫行为的佳作。因而在巴黎一上演就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这部悲剧连续上演了45场,创下当时的最高记录。这时,年仅24岁的伏尔泰走红整个法兰西。
1726年,秋风萧瑟之际,32岁的伏尔泰第二次从巴士底狱出来,便前往英国避难。1733年,伏尔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英国通讯》一书。描述了自己在英国生活三年的观感、生活。1736年,伏尔泰又回到法国,为逃避追捕,伏尔泰躲进了友人夏特莱夫人的庄园。在这里,伏尔泰完成了他学术上最重要的一系列著作。
历史业绩
在夏特莱夫人的庄园,伏尔泰断断续续居住了15年。这一时期,他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活动,撰写了《凯撒之死》、《穆罕默德》、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历史著作《路易十四的时代》等。并在女主人热情协助下,伏尔泰撰写了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
伏尔泰还创作出众多异常优美而又“玩世不恭”的哲理小说,如《老实人》、《白与黑》、《查第格》、《天真汉》、《巴柏朗公主》。伏尔泰生前是以创作史诗和悲剧著称的,他把创作史诗和悲剧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文学活动,而把哲理小说当作“小玩意”和“儿戏之作”。但是,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他的史诗和悲剧不再有人提起,倒是他的哲理小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特别是《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成为世界文学名著。
在这些生动的故事里,主人翁并非是杀人放火的绿林好汉,而是穿上了伏尔泰思想外衣的木偶。最富浪漫色彩的《老实人》,竟是在三天三夜里一气呵成的。伏尔泰在这部小说中,安排了两个主要人物,鼓吹“天下尽善尽美”的邦葛罗斯和信奉这种哲学的老实人。通过他们在现实里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教会的专横和对普通人的迫害。最后,老实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是灾难啊。”这正是伏尔泰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控诉。
伏尔泰其他的哲理小说,也揭示了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他在嬉笑怒骂中,用讽刺的笔锋横扫整个欧洲。
伏尔泰哲理小说具有夸张滑稽、意味深长的特点。他总是把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来突出它的本质。他常常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夸张到荒诞的地步,以荒诞的故事来表现18世纪法国没落的封建社会本质。他的哲理故事,充满着风趣的嬉笑、机智的揶揄和嘲讽,让人读了不感到郁闷,而是充满了明亮的色彩。伏尔泰幽默的外壳里总是包裹着一个严肃的哲学内核。他的两部历史学术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尤其如此。伏尔泰憎恨世界上的暴君、独裁者、征服者、侵略者和压迫者。他哀叹每朝每代的历史学家都把这些人捧为令后代人敬慕的对象,认为这是愚不可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可卑的愚蠢,就在于崇拜那些乱世奸雄。”伏尔泰坚信民主,认为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伏尔泰一再警告当政的暴君们,他们注定要在真正的人民革命中完结。到那时,“你将丧失一切……人民将用锋利的触角将你活活顶死。”
伏尔泰用自己的作品形象地揭示了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启迪着人民的革命思想,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先驱,对西方的民主进程有重要影响。
5.狄德罗:默默无闻的思想家
生平简介
1713年10月5日,狄德罗出生在法国朗格尔城。狄德罗11岁时被送进了郎格尔天主教耶稣会中学。在耶稣会学校的4年里,他学会了很多东西。
1726年8月23日,13岁的狄德罗当了神甫。老神甫很满意他。本来狄德罗是有可能成为教会高级官员的,可是狄德罗却说:“我宁愿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哲学家。”
狄德罗酷爱书籍,一次,他在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伏尔泰的《哲学通信》。他一打开这本书,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直到傍晚书店关门,他才被店员说服离开了书店。狄德罗走到街上,一面走一面继续渎书,完全沉浸在炽烈的激情之中。
他站在滚滚的塞纳河边对着伏尔泰的书暗暗发誓,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奋斗一生。
1742年1月的一个夜晚,狄德罗跟着一位朋友来到“摄政”咖啡馆,认识了卢梭,两人成为好朋友。
1742年,狄德罗结婚成了家,同时翻译了斯塔尼安的3卷《希腊史》;又同另外两位作者合译了罗伯特·詹姆斯的《医学辞典》。这部辞典1743年在英国分3卷出版,译本分6卷出版。
历史业绩
1746年,狄德罗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哲学思想录》。这本书以随感的形式,论证天主教关于上帝迷信理论的荒渗性,具有明显反封建、反宗教的倾向。
一年后,狄德罗又写成宣传无神论的《怀疑论者的漫步》,1749年,他写了著名的《论盲人书简》,此书大大触怒了统治者,惹来了一场灾难。
1751年《大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后,它的意义很快就为人们所理解。伏尔泰称赞:《大百科全书》这项事业将是法国的光荣和它的非难者的耻辱。而狄德罗正在给这部巨著不时增砖添瓦。在这些“砖瓦”当中,就有他写的那个著名条目“智慧”。
《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狄德罗在自己的哲学论著《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关于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中,看到了物质是第一性的,认为时间和空问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这已经大大超越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接近了近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
狄德罗在文学艺术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狄德罗的美学思想,贯穿了唯物主义的精神。他反对“纯艺术”,坚持“美”和“真”的联系。在文艺理论中,他运用唯物主义的原则。提出了艺术美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论,他还号召作家到农民茅舍里去寻找题材,主张用流利的日常语言而不用典雅的诗句来表现市民的生活。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恩格斯称赞他是“为了对真理和正义而热诚地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