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5492100000028

第28章 塑造人类灵魂的思想家 教育家(4)

1879年6月,严复学成回国,被福州船政学堂聘为教习(教师),在后学堂(英文班)讲课。光绪六年(1880年),28岁的严复被聘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教务长),9年后升为会办(副校长),不久又升为总办(校长)。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从教达20多年。在这期间,先后发生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入侵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要求变法维新的活动逐渐从宣传呼吁发展成为实际的政治行动。严复激于爱国热情和正义感,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提出了许多救国图强的思想谋略。

历史业绩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4篇政治论文,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提出了采用西方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一系列改良主张,以救国挽危。据此,严复提出了3条具体方策。第一,鼓民力,即禁鸦片与缠足。第二,开民智,即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提倡西方文化。第三,新民德,即创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1898年4月,严复翻译的《天演沦》(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著)正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在翻译此书时,附加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按语,有的按语超过原文。他指出人类社会和生物界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但人可以与天争胜,生死存亡只在于自己的努力。这种理论观点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起到了传播维新思想的重要作用。1897年,严复又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嗣后,他苦心翻译和撰述了大量著作,继续宣传西学救国,宣扬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严复特别推崇教育救国,他把教育看做是“强国根本”,可以“愈愚”(治疗愚昧)。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上策,“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据此,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制度为中国设计了新的教育体系,即教育分三阶段进行:小学堂(16岁以前)、中学堂(16岁至20岁)、高等学堂(21岁后),在高等学堂学习三、四年后,再升入专门学堂分科学习,学习成绩优良者可以出洋留学深造,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和设想,在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12.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生平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年),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委身教育事业是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为契机的。1898年冬天,他回绍兴就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总理,就提倡新思想,后又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提倡民权,办爱国女校,倡导男女平等,办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将革命与教育相结合。1912年他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被社会公认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1917年1月,他就任北大校长,将北大改造为焕然一新的中国最高学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之后,他还试行大学区制,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撰写教育论文,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历史业绩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吸收欧美和日本近代教育的经验,首次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方针。新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学教育等内容,构成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蔡元培进行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了确保近代新教育思想和方针的实施,蔡元培在废除了清朝的各种带有封建主义内容的教育法规和制度以后,制定了具有近代进步意义的新教育法令和学校章程。他在教育部期间,先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和其他一些教育法令。内容主要有:(1)除旧布新,改革学制;(2)修订教材,废除“经科”;(3)加强普通教育,重视实业和军事体育教育;(4)提倡发展社会教育。此外,蔡元培在教育实践中还十分重视派遣留学生的意义,他认为派遣学生留学国外,是提高我国文化和科学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因此,他从注意提高选派留学生的质量人手,要求各级学校重视留学生的派遣工作。

提倡和重视女子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大力主张推广普及教育和女子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实践上开创了近代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他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次开了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两年之后,1919年他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学的先河,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即是他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育是养成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美的感染与熏陶,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认为美育可以给人们提供高尚的娱乐活动,从而达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改善、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在当时日益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及时提出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疑很有现实意义。

此外,蔡元培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重视发挥学生个性,这是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内容。这在今天,仍给我们以无尽的启迪。

1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年),原名文溶,后改知行、行知,安徽省歙县人。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者。1917年秋,他从美国回国,应聘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建议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开始酝酿生活教育理论。1921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陶行知任主任干事。同年,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他提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交给农民”的口号,制订了“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伟规划。

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1931年春,开设“自然学园”,推行“科学下嫁”。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还办有报童、晨更、流浪儿等工学团。1935年,举办“空中学校”,通过广播普及教育。1938年,在香港筹创中华业余学校;1946年,创办社会大学。陶行知的主要作品收入《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上半叶开创的生活教育运动,不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运动,而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勃然而兴的以改造传统教育为目的的世界教育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又吸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占有重要历史地位,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史业绩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思想源自杜威理论的基本前提: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不得不对杜威的学说加以改造,“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提倡“生活即教育”以代替“教育即生活”;提倡“社会即学校”以代替“学校即社会”;提倡“教学做合一”以代替“从做中学”。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是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鸟笼式”的“假生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炉。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教学做合一”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三个阶段。其中“教学合一”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对“教学做合一”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3)教“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相长”。

第二节 外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1.柏拉图:西方思想之父

生平简介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一个雅典贵族家庭。青年时期,他结识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后来,苏格拉底成了柏拉图的良师和益友。公元前399年,70岁高龄的苏格拉底被指控腐蚀雅典青年的灵魂,并被处以死刑。柏拉图称苏格拉底是“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最智慧、最公正、最杰出的人”。他的死,使柏拉图对民主政府深恶痛绝。

苏格拉底死后不久,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了他为期10年(或者12年)的国外旅行。大约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创办学园。这所学校后来一直存在了900年。此后40多年间,柏拉图一面教书,一面从事哲学著述,在雅典度过了他的大部分岁月。他最著名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后者17岁时来到学园就读,那年柏拉图60岁。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享年80岁。

历史业绩

柏拉图一生撰写了36本著作,这些著作大部分是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也有一些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和神学的。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不可能概括柏拉图著作的全貌,只能从柏拉图最著名的书《国家篇》中,解读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贵族国家。他所指的不是世袭的,或是帝王式的国家,而是讲求资格和才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权力掌握在最杰出、最聪明的人手中。这些人不是公民投票选出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挑选出的。统治阶层或管理阶层,应允许其他人,依据能力和资格,进入他们的行列。

柏拉图认为,所有的人,不论男女,都应有机会展示才能,进入管理阶层(柏拉图也许是第一个强调男女平等的哲学家)。为了保证机会均等,柏拉图建议国家让所有的儿童接受教育。儿童们应首先接受体能训练,但不应忽视音乐、数学及其他学科。在不同阶段,应当进行广泛考试。让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从事社会经济活动;考试成绩优秀者,继续深造。所学内容,不仅包括正规的学术课程,而且包括“哲学”。柏拉图在这里所说的哲学,指的是他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理论。

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人,方能进入管理阶层。除此以外,这些人还必须表示出对公众事务的兴趣。

管理人员的资格每个人都可以具备,他们不必是富翁。他们被允许持有少量个人财富,没有土地和私人住宅。他们领取固定工资(且数目不大),不拥有金银器物。不应允许这些人有各自的家庭,他们要在一起吃饭,只有普通的朋友才能对这些人进行谢赠,不能是物质上的,而应是精神上的,他们在为民服务中得到满足。简单地说,这就是柏拉图的理想社会。

柏拉图的思想对美国也产生了影响。美国宪法中的许多条目与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相似,它试图尊重民意,让最杰出、最优秀的人掌管国家。

柏拉图代表了西方政治哲学的起点,同时也是现存许多道德观念和形而上学的奠基。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业已被人们研究和解读了2300多年。因此,柏拉图被看作是西方思想之父之一。

2.培根:英国唯物主义的始祖

生平简介

1561年1月22日,弗兰西斯·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临河街约克宫的一个新贵族家庭。培根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培根聪明颖慧,智力过人。

1573年,弗兰西斯·培根12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剑桥大学附属的三一学院。入学不久,培根就观察到学院设置的课程有很多弊病。并且对当时“经院哲学”课程中讲授的亚里士多德哲学颇为不满。因为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于人生毫无实际效用。

1576年,刚刚15岁的培根竞公开宣称,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们,把自己的学问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之上,是大错特错的。1579年底,身无分文的培根报考了当时英国有名的葛莱法学院,专攻法律专业。

1582年,21岁的培根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以优异成绩获得了毕业资格,还领取到了葛莱法学院的法律学位。

1583年,22岁的培根凭借叔父威廉·西塞尔在英皇室的权力,在皇家下属的督察机构混到一个法院书记员职务。

1584年,培根当选为英国国会的下议员。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之余,培根始终废寝忘食地从事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