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韩信:率兵多多益善的军事家
生平简介
韩信生活在秦末汉初时期,淮阴人。父母早丧,家贫如洗。但他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终日挂剑闲游,靠乞讨度日。还曾受过胯下之辱,乡中少年叫他从两腿问爬过,借以嘲笑。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韩信持剑从军。汉相萧何发现他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因而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听萧何之言,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做汉军大将后,其军事谋略才干在战争中显示出来。在破魏、代,灭赵、齐的作战中,韩信采取不同战略战术,三次水战破敌,一直成为战史中的佳话。
历史业绩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五月,刘邦因进击彭城失利,与项羽相持于成皋(今河南荥阳西汜水镇)、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一带。这时,盘踞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魏王豹反汉,威胁汉军侧背。刘邦派韩信、曹参等率军攻魏。
八月,魏王豹集重兵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断临晋交通,阻止汉军渡河。韩信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集结船只佯作由临晋渡河的模样,暗中却调动军队,出敌不意地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用木罂缶(小口木桶)渡河,奔袭魏王豹的后方安邑(今山西夏县西)。魏王仓皇应战,兵败被俘。
灭掉魏王后,黄河以北尚有代、赵、燕及山东的田齐四个割据势力。他们依附项羽,拥兵自重,阻碍着刘邦统一战争的进行。韩信针对这种情况,向刘邦提出“北举(攻取)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计划。刘邦表示赞同,给韩信增兵3万,派张耳协助韩信去开辟北面战场。
同年九月,韩信攻破代国后,接着越太行山东进,乘胜击赵。赵大将陈余集中20万大军于太行山八隘口之一的井陉口(今河北获鹿西的土门关),占据有利地形,构筑壁垒,准备与汉军决战。韩信率军驻扎在井陉口以西30里的地方,半夜派出2000轻骑,每人携一面红旗,潜伏到赵军营垒附近。韩信告诫他们说:“赵军若见我军退走,必然会倾巢出动追击,你们则趁机冲进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旗。”正面,韩信以万人进至绵蔓水(今河北井陉西)东岸,背水列阵。韩信令部将传喻三军说:“今天破赵军后会餐。”诸将闻言,都不相信。拂晓,陈余等赵将从营垒中看见汉军背水列阵,都嘲笑韩信不会用兵,于是打开营垒大门,倾巢出动与汉军决战。汉军虽只有1万人,但见背倚河水,后退无路,无不奋勇向前,与赵军死拼。同时,深夜设伏的2000汉骑早已冲进赵军营中,拔掉赵旗,换上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欲收兵回营,忽见营中都是汉旗,顿时军心大乱。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破赵之后,继续进兵,逼迫燕国投降,接着又挥兵进攻齐国。
齐王田广闻汉军来攻,一面领兵退守高密,一面派人向项羽求救。不久,项羽派大将龙且率20万人救齐。楚、赵军合为一股,与汉军夹潍水布成阵势。韩信秘密派人装满1万多个沙袋,趁黑夜将潍水上游堵起来。次日上午,韩信率军过河进攻龙且,未战几合,佯败退兵。龙且不知是计,得意地说:“我早知道韩信胆小。”遂纵兵追过河去。韩信暗使人扒开上游沙袋,飞奔而下的大水将正在过河的齐楚军截为两段。韩信回兵攻击,全歼已过河的齐楚军,齐王逃跑,龙且战死,彼岸之敌也自行溃散。汉军完全占领齐地。
韩信连克魏、代、赵、燕、齐五国,占领了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大部地区,取得北面战场的全部胜利,完成了对成皋楚军的战略包围。在魏、赵、齐的作战中…韩信因水用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了声东击西、背水列阵和断水塞流的战法,显示了这位历史名将善于先计后战和出奇制胜的作战特点。
西汉王朝建立后,韩信先被封为楚王,后又降为准阴侯。公元前196年,被皇后吕雉骗进长乐宫的钟室杀害。
韩信是汉初著名军事家。作战时善于灵活运用兵法,布局谋阵,使他连战连胜。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5.诸葛亮:中华智慧的象征
生平简介
诸葛亮生于181年卒于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时琅讶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后来,诸葛亮定居襄阳城西南20里处的卧龙岗。隐居隆中躬耕田野,博览群书,静观时势。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率军驻屯新野期间,经徐庶推荐,亲到隆中“三顾茅庐”,求教于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年仅26岁,但才识渊博,目光深远。他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指出了曹操、孙权之所以强盛和刘表、刘璋之所以衰弱的原因,提出了统一全国的政治路线,以及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他明确主张:必须避强击弱,先取荆、益,建立根据地,进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图取中原,最后统一全国。刘备听了他的主张,茅塞顿开,欣然接受,并恭迎诸葛亮至军中筹划军机。
历史业绩
曹操占领荆州以后,率得胜之师,水陆并进,意欲一举吞并江东,诸葛亮观察和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清楚地意识到曹操的意图是要一举而消灭孙刘两个集团,并吞江南。因此,他认为孙刘两方只有结成联盟,才有可能抗击曹操,为了迅速促成联合,诸葛亮亲自前往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为了坚定孙权的决心,冷静分析了将要鏖战的双方态势。指出:“曹军虽多,貌似强大,但长途跋涉,远来疲惫,已成强弩之末;况且,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成,而荆州之众乃迫于兵威,并未心服。所以,如果将军能够命猛将带领几万军队与刘豫州协同作战,那就肯定能够击败曹军。而曹军一败,必定北撤;这样,鼎足三分的形势也就形成了。因此成败的关键,就在目前。”孙权听了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及预测,十分信服,坚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于是,立即命周瑜率水军3万随诸葛亮与刘备军会合,并力抗曹。
是年10月,孙、刘大军溯江进发,与曹军会于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东北)。诸葛亮、周瑜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后方不够稳定的诸多弱点,确定了水攻曹军、出奇制胜的作战方针,首先歼灭曹操水师,然后水陆并进,率快速部队趁势冲杀,大破曹军。接着诸葛亮又协助刘备收复江南,据有荆州大部分地区和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取得了立足之地。,刘备病故后,魏、吴陈兵边境,南方部族发生叛乱,蜀汉的形势又趋于紧张,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确定了对外坚持与吴修好,结为唇齿,对内部叛乱坚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他首先派大将赵云、马超和魏延率军加强北部边境的守备;同时派人迅速修复与吴国的和好关系,在外部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诸葛亮则亲率大军南渡泸水,深入云贵,进行南征。他采取政治和军事双管齐下的策略,平定了蜀南渚郡,降伏了西南“夷”族首领孟获,使这些地区成为蜀国比较巩固的后方。
诸葛亮在平定南方以后,集中主要精力整顿蜀国的内政。他立法定律,整lnl军族。主张减兵省将,精练能战,法令明,赏罚信,经整顿,±卒为之用命,赴险而不顾,就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称赞诸葛亮是善于治军的“天下奇才”。
诸葛亮为弥补蜀汉国小兵少的缺陷,还在改革战器和运输工具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他创造了新式连弩。弩箭用铁制,长8寸,一次能发射10枝,威力比旧式连弩大得多。他还发明木牛流马,大大提高了部队后勤运输保障能力。
北伐曹魏,完成统一,是诸葛亮多年的宿愿。当蜀汉政冶稳定,“兵甲已足”以后,诸葛亮决心“亲率三军,北定中原”。从公元228年至234年,诸葛亮曾先后亲率蜀军五出祁山,北攻曹魏,但均因碰上了强劲列手司马懿而屡战不克,无功而返。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终年54岁。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谋略家。在中圜他成了智慧的象征,他的业绩将永垂不朽。
6.李世民:励精图治、任贤纳谏的好皇帝
生平简介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1日)李世民生于一个军事贵族家庭。
李世民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爱好历史、文学,练得一手好字;又因军事世家的影响,受过比较严格的军事训练,善使弓箭。据说,百步之外,他一箭能射穿门板。对于兵法战策,他也钻研颇深,少年时就能与父亲谈论用兵之道。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他18岁,跟随父亲来到太原。当时农民起义正蓬勃发展,隋朝政权呈t崩瓦解之势。他加紧结纳四方豪杰,在晋阳宫副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等人的谋划下,劝父亲李渊把握时机,起兵反隋,夺取天下。这年夏天,李渊将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副手王威、高君雅处决,正式举兵进攻长安。李世民被任命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冬天,李世民会同其兄李建成部攻克长安。次年,李渊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李世民拜为尚书令,晋封秦王。
唐朝建芷之初,周边群雄并峙。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间,李世民东征西战,先后铲除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徐圆朗等各个割据势力,镇压了窦建德及其部将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李世民声望日高,手下聚集了大批来自中小地主乃至劳动人民出身的贤士勇将,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因而他与太子李建成为争夺皇位的斗争迅速加剧,终于导致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采用政变手段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其弟齐王李元吉也被他的部将尉迟敬德射死。3个月后,李世民顺利登上帝位,改年号为“贞观”。
李渊被尊为太上皇,至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离开人世。
历史业绩
贞观之初,李世民便着手扩大宰相班子,发挥宰相班子的集体智慧,完善三省六部制。李世民扩大宰相班子,集思广益,其根本目的是防止决策的乖谬,免使封建国家重蹈隋之覆辙。
贞观之初,李世民还采取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来恢复社会生产。制定人口增殖政策,奖励男女及时嫁娶,提倡鳏寡婚配,并把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内容。
在法制改革方面,李世民也表现出封建政治家的宽宏气魄。他主张刑法不要过严,但必须公正,法律条文不能过繁,必须简明正确。
李世民的虚怀纳谏,在封建帝王中也是很突出的。据史书记载,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至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仅魏征一人就进谏200余事,大部分为李世民所接受。
在用人方面,李世民实行“才行兼备”的政策,很少受出身、家世、地域和原属何种政治集团的影响。《旧唐书·太宗纪》说他“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贤明的封建君主,厉行改革,广纳贤才,广开言路,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他统治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7.武则天:千古女皇第一人
生平简介
武则天,生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
山西文水人。父亲官拜正三品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母亲杨氏,出身名门,其父亲杨达是隋朝宗室宰相。这是大唐京城里的一个达官贵人家庭。,早在她14岁那年,她就以美艳扬名,传入宫廷,太宗听到后,便召她人宫。
她的母亲杨氏,与她握手相别,止不住泪流满面。武则天却谈笑自若,又劝母亲道:“女儿去见天子,怎么知道不是福分?你为何哭泣呢?”
唐太宗见武则天芙蓉颜面,柔媚动人,便赐号称她为“武媚”。不要以为武则天是一位娇里娇气、软弱无能的女子,她的心肠比男人还要狠。唐太宗有一匹叫“狮子骢”的马,性情暴烈,谁也治服不了它,武则天对唐太宗说:“我有办法。先用铁鞭抽,不服,再用铁锹击,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
在与武则天的交往中,唐太宗愈来愈感到武则天是一个非凡的人物,眉宇问一股英气。既能取悦于人,又能刚强立事,这种人一旦得势,就是大唐江山的祸害。
武则天在太宗后宫12年,一直只是四品才人身份,她的青春年华虚度在深宫后院,她感到前途渺茫。但她不甘寂寞。她乘太宗晚年多病太子入侍之便,与李治暗中往来,很容易就征服了李治的心。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武则天被送进感业寺当尼姑,但不过一二年,怀念旧情的李治——已即位的唐高宗,便把她接回宫中,回宫后她深受宠爱。永徽六年(公元655)十月,下诏废王皇后、肖淑妃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唐高宗称天帝,皇后称天后,武则天的地位又升了一级。她在逐步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
历史业绩
在武则天临朝称制和称帝的则天时期,国家的治理颇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