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
5492200000032

第32章 外国经典影视作品鉴赏(1)

1.《泰坦尼克号》:永不沉没

《泰坦尼克号》获第7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剧情片原创配乐、最佳原创歌曲、最佳音响、最佳音响效果剪辑及最佳视觉效果奖共11项大奖。

《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最重要的是技术和商业上的,这一点,电影界人士都已达成共识。在艺术成就上,除了一些老套路之外,基本没有创新,以至于当奥斯卡将11项大奖授予它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甚至惊呼:“奥斯卡堕落了!”

的确,作为一次出色的商业运作的成功,《泰坦尼克》无疑是要载入史册的,而它在电影特技技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也是为人类电影发展的一次巨大贡献。

但是除了热闹和刺激的场面以外,看完电影后,我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与前几届奥斯卡的获奖影片相比,能让人回味的东西是太少了点。

不过,电影在当代是作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手段而存在的这一事实又让那些以电影陶冶性情的人们有口难辩。尽管他们不喜欢这部影片,但他们没有权利让所有的人都听从他们的意见,包括那些奥斯卡的评委或专家们,在Celine Dion高亢嘹亮的歌声中,在世界各地的少男少女的狂热崇拜声中,他们也被冲昏了头脑,又为《泰坦尼克号》烈焰狠狠地扇了几下风,于是,世界沸腾了,中国也未能逃脱这场热浪的席卷。

冷静地说,《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特技,除了沉船一场戏肯定是用特技拍成的以外,比如船在海上航行,船上走动的人们,海中跳跃的海豚,冰海中挣扎着的成百上千的遇难者,大多都是用电脑合成的,足以以假乱真,让人赞叹不已。

影片中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是一种长演不衰的主题,虽说掐指算算,女孩才17岁,男孩也不到20岁,从相识到完结也才短短的3天时间,但仍使不少人为之陶醉,于是“惊天动地”、“永垂不朽”、“天地动容”等等词汇来描述这个他们花了近百元在电影院里得到的虚构结局,虽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大多数人仍然在竭力保持着露丝母亲那样的虚荣。这多少反映出过惯了平淡生活的现代人们对于传奇或浪漫经历的某种渴望。

影片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将这个足以称之为“早恋”的爱情故事让一位101岁的老者去娓娓道来,她几乎调动起了地球上每一个年龄层次的人们对自己少男或少女时代时隐时现的感情冲动的回忆,在电影院里,每一个人都问心无愧地把《泰坦尼克号》当成自己的电影,每个人都口沫横飞地谈论着这部电影,如果有个满头华发的老人牵着正值妙龄的孙女同来电影院观赏这部影片时,没有人会对他们持有疑义。这也是电影取得热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在1912年的这一场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的那种教养和秩序使我们这些20世纪末还保持着一哄而上习惯的中国人自愧不如,“女士和儿童先上船”,在那条船上体现出了人类理性的最强音,敬忠职守的船员,超凡脱俗的乐师,以及临危尽职的传教士无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当然,这部影片的音乐和主题曲都是相当有功力的,詹姆斯·霍顿曾为《勇敢的心》配乐,当那熟悉的风笛声响起,我们的心不能不感动,这也是“电影效应”。

2.《乱世佳人》:魅力长存

《乱世佳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依旧风姿不减,魅力长存,其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把观众的心吸引住呢?

《乱世佳人》对观众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归根结底是由于郝思嘉、白瑞德、韩媚兰和卫希礼等一系列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的巨大魅力。

小说对郝思嘉、白瑞德等人物的刻画是令人难忘的,在银幕上,由于费雯·丽、盖博、霍华德和德·哈芙兰等人的精彩表演,更是百倍地强化了这些人物的动情力。

郝思嘉和白瑞德无疑是天生一对。正如瑞德对思嘉一再说的,“我之所以爱你,是因为我们俩太相像了。我们都是叛逆者,自私、狡猾,能把事情看透,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不虚伪。”白瑞德嘲讽郝思嘉,“你怎么总是没有一点儿爱情就嫁人啊?”思嘉也没完没了地咒骂白瑞德“不是上等人”、“下流坯”,并毫不隐瞒地告诉他,她愿意嫁他,“一部分原因”是看到他有钱。他俩互相折磨,但感情反而愈深,所以当思嘉最后说,“我有办法叫他回来的”时,观众是深信不疑的。

但是,郝思嘉和白瑞德又不完全一样。郝思嘉是在奴隶主庄园里娇生惯养地长大的,脑子里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她只是在饱受饥饿之苦后,她身上恶的种子才无限生长,变得凶狠、贪婪,为了钱不顾一切。她眷恋土地,最高的期望是“决不让北方佬抢去我的塔拉”。因此,她的自私、贪婪、顽固,带有南方奴隶主文明的浓重色彩。白瑞德看出南方必败,在精神上他是不忠诚于南方的,是一个真正的叛逆者。瑞德只是在南方奴隶主文明的镜子里,才显得自私、贪婪、道德败坏。

和白瑞德恰成对比的是希礼。希礼身上有着南方奴隶主文明的全部遗产:虚伪、怯懦,一个在棉田里长大的标准“骑士”。他成为思嘉幻想中的偶像,而思嘉则是他不敢去爱的欲望对象。他在资本主义的狂飙席卷了南方之后,承认自己是一个懦夫,他爱媚兰,因为媚兰是一个心地极其善良,软弱得永远需要一个“骑士”来保护的女人。

除了这些鲜明突出的主要人物形象外,由哈蒂·麦克戴妮尔扮演的黑妈妈也是值得一提的。黑妈妈一生忠于郝家,作为思嘉的乳母,她时刻注意用“大家闺秀”的应有举止来规范思嘉,小事上唠唠叨叨,大事上一筹莫展,忠厚驯良,从无二心,是一个典型的南方黑奴形象,但令人费解的是,黑妈妈对于为解放黑奴而来的北军似乎毫无反应。而且,不仅是黑妈妈,塔拉庄园里的所有黑奴也对南北战争无动于衷,战争的结局也对他们的处境毫无影响。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老南方”立场暴露得最为明显了。

3.《外星人》:不速之客

《外星人》是美国1982年摄制的科学幻想片,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成为电影史上上座率空前的影片。它有什么奇特之处?

首先,这部影片情节独特。一个外星球的飞船在地球着陆后,匆匆离去,无意中留下一个小外星人。小外星人被美国一个小男孩埃利奥特发现,带回家藏起来。外星人与小男孩建立了友谊,但是他想回家,埃利奥特设法帮助他。美国当局千方百计找到外星人,对它进行研究。外星人生命垂危,埃利奥特和小伙伴们把他救出来,送他上了外星人的飞船。

这部影片与一般的科学幻想片不同之处是:它虽然也描写了人类与外星人的关系,但是没有出现星际战争,只表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弱小的外星人在地球上的遭遇,构思新奇,没有怪异恐怖色彩,易于被人接受。

其次,这部影片富于哲理,它告诉人们:人类在与外星人的交往中,应有人道主义精神,爱护和帮助处于危难之际的生命,不要冷酷无情地把他们仅仅当做科学研究的对象。这与那种宣扬外星人是毁灭人类的仇敌的影片要高明多了。影片告诫人们:对人类的真正威胁不是来自外星人,而来自人类自己,人类应该多一点人道主义,多一点爱心。

这部影片充满了儿童的情趣。由于儿童天真、诚恳、善良,因而比成人更容易与外星人心灵相通。这不仅能打动亿万儿童观众,而且能使成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勾起未泯的童心。

第三,影片的艺术:造型非常成功。外星人的造型是:个子矮小,与五六岁儿童差不多高,头像青蛙,眼睛特别大,神采奕奕,脖子细长,伸缩自如,皮肤粗糙,有双手双脚,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手与人相近,五指灵活,肚子滚圆,五官表隋不很丰富,但是能清楚地表达感情。由于他更像人,更像儿童,而不像怪兽、妖怪或机器人,因此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同情。

第四,影片洋溢着喜剧性和幽默感。外星人由于不了解人类文明而闹了不少笑话,例如,他偷喝了过量的酒,酩酊大醉。观众看到外星人笨拙地出洋相而发出善意的笑。这也使人们有机会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习已为常的生活。

影片也增强了趣味性。

最后,创作科学幻想片需要有想像力。编导在这部影片中设计的外星人比人类聪明,并且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他能使房门自动打开,秋千自动摇摆,在警察围捕孩子们的时候,他能使孩子们逃离。这是一部大众性的科学幻想片。

4.《巴顿将军》:军人本色

《巴顿将军》是一部经典好莱坞电影。它不是严格的人物传记片,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战争题材故事片。它巧妙地把教化功能和艺术性、观赏性结合起来,成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作品。其魅力何在?

《巴顿将军》获1970年七项奥斯卡金像奖、影评协会最佳男主角奖、好莱坞外国记者最佳男演员金球奖、全美影评家联合会最佳男演员奖。

1970年,美国在越南陷于困境,普遍厌战的情绪散布在士兵中间,拳王阿里拒服兵役。国内黑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也蔓延开来。《巴顿将军》正是针对这种形势拍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宣传美国尚武精神的、带有浓厚意识形态特征的影片。

《巴顿将军》最为人称道的是开头的6分半钟。虽然这是巴顿的个人演说,而演说总是难以拍得精彩;但是,电影制作者对镜头精心设计,拍出了经典段落。首先映入视线的是一面充满整个画面的星条旗,这是美国的象征。它使人不由自主地把美国和大联系在一起:巨大、强盛。一个小人从纵深处走来,站定之后,向观众敬礼,镜头切到特写:威武的军装、华贵的勋章、戒指、马鞭、象牙把手枪、美国第三军军徽、四星上将。这是一个堪与国旗相配的将军形象:巴顿,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率领坦克旅创建过奇功,二战期间又屡建奇勋,成为代表美国精神的将军。

为了塑造丰满的巴顿形象,影片采用了对比方法。与巴顿不同,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是另外类型的将军。布莱德雷将军是一个理性的将军。正如他自己对巴顿所说的:“我打仗是因为他们训练我打仗,你打仗是因为你爱打仗。”他老成持重,斯文,有政治头脑,没有诗意,却更善于协调关系,做了集团军司令。事实也证明,他被授予五星上将,而巴顿却只是四星上将。蒙哥马利在影片中被丑化以衬托巴顿。巴顿走路、敬礼的动作严正规范,而蒙哥马利走路摇摇晃显,敬礼五指分开,毫无大将风范。然而,战争结束后,蒙哥马利得到了女王的接见,成为英国下任帝国军队的参谋长,而巴顿却因失言被解除军职,离开他视为生命的军队。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在性格和命运上与巴顿的对比恰好使巴顿的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丰满。

影片不仅正面描写巴顿,也利用德军反映来强化巴顿形象,而且更有说服力。史其格尔上尉向隆美尔汇报情况既是德军的实际需要,又避免了正面叙述,突出了巴顿的性格特征:“他爱写诗,提倡死而复生,他祈祷虔诚,又会用下流话骂人。他的格言是永远进攻,决不退缩。”当史其格尔上尉报告巴顿因为打了一个士兵而被撤职时,德军军官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撤掉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仅仅因为他打了一个士兵。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导致的思维差异:一个**军官无法理解民主国家的法则。

《巴顿将军》是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影片,观赏性、艺术性和商业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5.《与狼共舞》: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

《与狼共舞》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这是为什么?

《与狼共舞》是影星凯文·科斯特纳自导自演自任制片的大型史诗式西部片,是他的导演处女作。该片长达三个小时,耗资一千八百万美元,动用了三千五百头野牛、三百匹马、一百三十多名技术人员和四百名临时演员。它也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配有印第安语字幕的影片。凯文·科斯特纳认为:“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他坚持影片必须打上印第安语字幕,并且自信它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支持。果然,他成功了,在首映式上,他邀请了许多印第安人观看影片。三个小时过去了,电影院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部激动人心的影片,不仅以恢弘的气势描绘了19世纪60年代骚动的北美西部的历史,更以令人信服的细致笔触,生动展示了印地安人帮助一个白人寻找自我以及这个白人背叛自己文化的历程,热情讴歌了跨越两种文化的友谊和爱情。与此同时,影片也再现了美国政府军队夺取印地安人领地、围杀印地安人的不光彩历史。因而在第六十三届奥斯卡评奖活动中一鸣惊人,荣获十二项奖项提名,并最终夺取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共七项大奖;获得当年的最佳影片金球奖,科斯特纳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个人成就奖。

这部史诗般的影片和那些打斗的、程式化的西部片以及以猎奇的态度描写印地安人的西部片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影片把浑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与雄浑壮美的西部大草原风光完美:也结合在了一起。丰富的摄影角度,巧妙的动态节奏和复杂的场面调度,使影片的视觉效果极其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