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
5492200000033

第33章 外国经典影视作品鉴赏(2)

影片虽然采用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但与众不同的是它巧妙地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情调融为一体,使整部影片充溢着艺术魅力。

但是影片真正的成功原因还应归结到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陂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电影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片一反以往影片特别是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一律写成野蛮民族的作法,肯定了印第安人的纯朴真挚和善良。影片还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并以邓巴与苏族人的友善相处来体现这种理想。

6.《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卫国战争的缩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文艺片的经典之作”。

它的感人力量来自于彩色、黑白画面交替所展示的青春、健康的俄罗斯女性被战争毁灭的过程。影片最成功之处,就是它塑造的女性人物群像。

该片由著名导演c·罗斯托茨基根据B·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作者同时也担负了编剧任务。在以青春的俄罗斯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这一点上,导演和编剧是有共识的。C·罗斯托茨基曾经这样阐述他的创作意图:“1941年,我们也是19岁。她们(指影片的主人公们)的理想就是我们的理想,她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她们的命运如同我们的命运。惟一不同的是我们活着回来了。因此,我们有责任做到使人们不忘记她们。至少要让她们在银幕上复活……

故事层面上,创作者设置了姑娘们洗澡、用火钳烫头发、弹吉它、读诗等情节,表现了女战士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当战斗打响后,她们又毫不犹豫的投入战斗。正是有前面的铺垫,后面五个姑娘的牺牲才会如此令人震惊!

女性青春的被毁灭,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表现重点。影片中的男性——准尉瓦斯柯夫与少校——只是作为两个见证人而存在。表面上看,准尉这一人物自始至终都在场,但影片显然无意专门去刻画瓦斯柯夫这一形象。凡是女性的主观回忆,影片中都有相应的画面而且是彩色画面呈现,而瓦斯柯夫的过去却没有相应的画面呈现,这足以证明编剧、导演突出女性的意图。但是影片中的男性又必不可少,尤其是准尉,既是线索,又是见证。在战斗中,准尉并未牺牲,而且还在结尾扮演了纪念者的角色,由此更可见创作者的真实意图。

除了人物塑造的成功外,影片值得一提的还有它使用了强烈的电影化手段。

在影片中,主人公们大多数时间都在森林里周旋。导演赋予森林以重要的题旨意义。对于准尉瓦斯柯夫和姑娘们来说,这片森林就是祖国,他们必须在这里抵挡敌人,以使祖国免遭***铁蹄的蹂躏。影片的诗意特征很明显:清澈的湖水、林中的芬芳和清香,姑娘们在密林里跋涉。导演用变幻的色彩把影片的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金色的关于过去生活的回忆:妈妈、爸爸和未婚夫,或者一个曾经引起她注意的小伙子;严谨的黑白色调及版画式的镜头处理表现了女兵们战时的生活以及她们的牺牲过程;结局部分呈现的无边无垠、充满生机的俄罗斯森林——祖国母亲。导演用这样的手段强化了森林的角色功能。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使观众从心底发出了对战争的谴责,强调了反***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7.《第四十一》:“世外桃源”中的故事

《第四十一》是一部被誉为“充分揭示人性”的影片。

它是导演邱赫拉依根据苏联著名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它荣获了1957年第十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这是一部被誉为“充分揭示人性”的影片,它突破了电影中人物两极分化的格式,从艺术角度真实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交错复杂,使观众看到了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信仰的活生生的人…女战士玛柳特卡作为红军英雄的代表,一方面有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另一方面也充满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她热爱文学,渴望知识,像其他所有的少女一样,她的意中人也是英俊潇洒、有学识、有风度的青年,正如影片中的中尉。中尉不仅英俊而有魅力,而且有着刚毅的性格和宽厚的胸怀。他虽然出身贵族家庭,却不怕行军途中的艰苦,虽然满腹学识,却不讥笑玛柳特卡幼稚的作品,反而能从中发现真挚的情感。

作品为两个主人公安排了一个世外桃源,就像中尉所说,“鲁滨逊带着他的礼拜五”。孤岛上没有战争,没有阶级,没有红军战士和白军中尉,只有少女玛柳特卡和青年郭鲁奥特罗,只有女孩的温柔和男孩的刚毅。导演通过孤岛把人从社会中解脱出来,把至纯至真的人性展现了出来,至纯至真的爱情也就发生了。

然而,与世隔绝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人终究离不开社会。孤岛上的人都期待着船的出现。船终于出现了。船的出现意味着人又进入了社会,爱被仇恨所替代,少女又成了红军战士,青年又成了白军军官,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终于使两人分裂。死亡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人不可能对抗社会。

《第四十一》这部影片以简洁的镜头传达了当时革命的气息。

8.《野草莓》:生命与希望

《野草莓》是瑞典著名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也是在电影中运用意识流最早也最成功的现代主义佳作。荣获1959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以及1959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论家奖。它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

影片的情节发生在24小时之内,但是由于用了意识流手法,却可以包容主人公的一生。波尔格教授将要驱车从斯德哥尔摩去隆德接受一所大学的荣誉学位,这短短的路途成为他的人生的象征。他的梦幻、回忆都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影片的开始是一个恶梦。波尔格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散步,尽管天气睛朗,波尔格却感到冷,他抬头看到一个挂钟,钟上没有指针,暗示出他年老力衰,面临死亡的威胁。他看自己的手表,表上也没有指针,除了能听到他的心跳声外,如死亡一般寂静。波尔格发现一位男子背对着他站着,当男子转过头来时,波尔格才发现他的脸蒙着黑纱,没有五官。这男子倒在路上,只剩下一些黑色液体和一堆衣服。一辆装载着棺材的灵车向波尔格驶来,一个车轮松动,朝波尔格滚来,他躲闪开,棺材滑到地上,盖打开了,波尔格向里面看,发现死尸竟是他自己,死尸伸出胳膊,把波尔格往棺材里拉,波尔格被吓醒了。这段用意识流表现的恶梦是要说明波尔格潜意识中的死亡恐惧。正是这种思绪才促使他反思自己的一生,不断回忆起往事。爱的温情复苏了,暖化了他冰冷的心。在《野草莓》中的回忆镜头应该是波尔格的主观镜头,但是我们照样能够看到波尔格本人出场,而且,他的年龄保持着原样,并没有恢复到他所回忆的那个年代应有的年龄。这构成了《野草莓》在时空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波尔格回忆起他曾看到表妹摘草莓,表妹莎拉是他少年时期的女友,他正要上去打招呼,发现他哥哥来了,与莎拉调情,然后接吻,此时波尔格应是儿童,但在画面中,他却是老教授的形象。波尔格没有勇气向莎拉表白爱情。在另一次回忆中,莎拉递给老波尔格一面镜子,他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又老又丑,不免有些尴尬,莎拉说:“你虽然有一肚子学问,但你什么也不懂。”然后跳开。老波尔格走到她的房子外面,发现她与自己的哥哥过着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些意识流组成的镜头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表明波尔格已经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冷漠和懦弱,他丧失了与自己的意中人莎拉结为夫妻的机会。野草莓在影片中象征着生命和希望,而这与波尔格无缘。

经过不断地回忆和反省,波尔格对人生的态度变得积极一些,也逐渐地理解了儿子与儿媳的生活态度,改善了与他们的关系。影片以另一个梦结束: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他又回到童年,莎拉来了,说这里已没有野草莓了,并且要主动帮助他去找他的父母,最后在水塘边,他看到父亲在钓鱼,母亲在读书,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波尔格报以真诚的微笑。这些表明,直到他的暮年,才懂得热爱生活,理解他人。由此看来,这部影片尽管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但基调还是积极乐观的,因此也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

9.《偷自行车的人》:失业的困惑

《偷自行车的人》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影片如实地表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失业问题。安东从丢自行车的人变成偷自行车的人,引起观众对严峻的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同情。情节简单,却是一部公认的世界名片,原因何在?

先来看看内容:主人公安东是一位失业工人,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罗马,他好容易找到了一个贴电影海报的工作,喜出望外。为了工作的需要,妻子变卖了一些东西,赎回了一辆旧自行车,但是。在贴海报时,自行车被小偷偷走了,这意味着他将失去这件工作。警察认为是一桩小事,不屑去管,安东只好带着儿子去找自行车。他们在自行车旧贷市场没有找到。后来发现了一位老乞丐与偷车人有关系,老气丐又溜掉了。父子俩去饭馆吃饭,想暂时忘掉烦恼,又受到招待员的白眼。后来在一家妓院,他们抓到小偷,并且叫来警察。小偷犯了癫痫病,警察带安东父子到小偷家搜寻自行车,发现小偷家一贫如洗。警察表示无能为力。

放了小偷。父子俩精疲力尽,安东迫于生计,决定铤而走险,他打发走儿子,乘乱偷了一辆自行车,正巧被车主发现,被人抓住,打了一顿。儿子布鲁诺目睹了一切,非常难过。丧失了尊严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惭愧地无地自容。他们俩人对视良久,表示互相理解,紧靠在一起,面对残酷的社会,决心顽强地活下去。

这部影片在摄制方面也表现了新现实主义的~些特点。影片全部用实景拍摄。编导希望观众能从影片中感受和认识到日常生活的真实意义,因此广泛选取罗马大街小巷的各种生活状态,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各种事实的环境氛围。影片没有惊人的拍摄角度、出人意料的摄影机运动、复杂的剪揖技巧,一切都仿佛自然地纪录实际生活,使人几乎察觉不出来有什么技巧,而这恰恰是一种高超的技巧,因为它把观众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到人物和主题上。

这部影片的主角安东父子都是由非职业演员扮演的。有~位著名的制片人曾推荐一位美国明星扮演主角,导演德·西卡拒绝了,他坚持要找一位真正的工人,后来他果然找到一位工人做主演。主演者本人曾失业过,气质与剧中角色相近,发挥极佳。他演过这部影片后名声大振,有人请他演别的角色,才发现他这个人没有演戏的才能。他在《偷自行车的人》中表演出色,是因为导演善于指导,因此他没有成为职业演员,再次失业了。

10.《法国中尉的女人》:别具一格的爱情史诗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爱情故事片.因其“片中有片”,爱情故事中又引出一个爱情故事而被世界影坛誉为“别具一格的爱情史涛”。

原小说只讲述了查尔斯和莎拉的故事,1969年出版后一炮打响,吸引了众多著名导演,他们读罢此书,都跃跃欲试,但着手改编时,却都遇到了同一个难题:小说在描写莎拉时代的爱情故事时,穿插了许多现代的观念和学说进行评价,这些评价至关重要却又难以通过电影语言来表述。直到1979年,著名导演卡雷尔·赖兹与著名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连袂,经过三星期的苦战才终于设计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片中有片”的双层结构:用一段现代的爱情故事来代替原作中的解说词。

影片平行交叉地叙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故事。莎拉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下叶,女性被压抑的时代,安娜的故事发生当代(20世纪70年代末),在女性已经独立、解放的当代。前者为影片的主要情节,约占影片篇幅的2/3,后者则是用于与前者比较的参照,是用现代观点对维多利亚时代爱情的阐释,也就是原小说中的解说词。影片独特的双层结构,使两个不同时代的道德观念和人物的心理行为互为比较、互为补充,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以现代人的各种观点去理解维多利亚人的动人的爱情诗篇。

在这部影片中,主演梅丽尔运用了全部智慧、感情和娴熟的演技,把莎拉和安娜这两个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而且性格迥异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连原小说的作者观看拍摄时也对梅丽尔能如此准确地领会原著的精神赞赏有加。由于在该片中的卓越成就,梅丽尔获得了1982年英国电影协会的最佳演技奖和美国外国记者协会的金球奖。

影片公映后,受到国际影坛的注目。《纽约时报》甚至认为这部影片是英国战后几十年来最成功的一部影片,认为影片无论在改编、导演还是演技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该片在各国映出都取得很高的卖座率。导演卡雷尔·赖兹是英国著名的自由电影创始人之一,被公认为是最善于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高手。

莎拉的扮演者,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是美国影星,被世界公认为是“最有艺术造诣的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