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怎样做记者
5532600000011

第11章 学好采访是记者的第一基本功(2)

其二,有助于防止报道片面,做到报道准确。

经常写稿的人都知道,报道的准确来源于对客观事物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如果记者采访时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只听一方面的意见,不听多方面的意见,就容易发生片面性或失真现象。反之,在采访中,该谈的人都谈了,该听的话都听了,写出来的稿件就不会发生片面性或出现遗漏。1983年三月份,天津市某单位组织一台文艺节目,事先在《天津日报》、《北京晚报》上登了广告,发了预告新闻,名曰“义演”,为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筹集资金。演出活动开始后,根据有关方面的要求,我们前去采访。当时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都云集在那里,有关人员向大家介绍了“义演”活动情况,并转达了某群众团体一位领导的指示:“要大力报道‘义演’活动,尽快发消息。”这次“义演”明星济济,节目丰富多彩,深受群众欢迎。理应赶紧动笔写一条短新闻;但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坚持听听各方面的反映,继续深入采访,终于发现一些新的情况。原来,活动主办单位在邀请演员时已申明,演员参加演出是有报酬的,一流演员每场给报酬50元(比普通青工辛辛苦苦干一个月的工资还高一级);二流演员每场给30元。“义演”的第一天,两名青年演员(夫妇俩)赶演了三场,两口子一个晚上赚了300元。对此,不仅群众有反映,就连演员们也议论纷纷,当时笔者想,既然文艺活动的名称叫“义演”,演员参加演出完全是尽义务,就不应收取报酬。反之,收取了巨额报酬,还在预告新闻和广告里大吹什么“义演”,实质上是欺骗群众。为了弄清问题的程度,笔者请有关人员算了一下账,算后不禁吓一跳。这次演出包括卖票、收取广告费、资助费所得10万元左右,而支付演员们的报酬、食宿、交通等费用就占去了一半。结果是,在为儿童“义演”大旗下,某些演员几天里少则捞取500元,多则千八百块钱,真可谓名利双收。(当然,不能把问题全算在演员账上)不管怎样解释,这次文艺活动也不能叫做“义演”。掌握了这些情况,笔者当即决定,不管谁下令也不做报道,一定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决不违心地搞虚假报道。

其三,耳听八方,能使记者保持较宽的视野,敏捷的思路,有助于发现新线索,扩大报道面。

记者到某一单位采访,即使事先已从领导机关或其他方面了解了一些情况,甚至确定了报道的主题,在实地采访时也必须从各个方面多做考察了解,一则检验一下已掌握的情况是否准确,再则注意发现新的情况,新的线索,新的新闻人物,以便及时报道。一般说来,向记者提供线索的领导机关的同志,不可能全面掌握你所要采访的单位或个人的具体情况,他们提供给记者的线索和情况,无非是在抓某一项工作、听某一次汇报时顺便了解到的局部情况。因此,这些情况只能作参考。记者采访时,如果把自己的思路、眼界束缚在这个小范围里,就很难了解到全面情况,甚至只采集了浮在黄金上面的黄土,漏掉了真正的黄金。许多事例证明,只要记者采访时做到耳听八方,面面俱到,不仅能顺利完成预定的任务,往往还能获得意外收获。

1982年6月中旬,笔者从市委工交部了解到,天津电磁线厂在主人翁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党员的考核教育,使党员增强了党性,在各项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笔者到该厂采访,经过和该厂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委员们的交谈,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足以反映原定主题的材料。但笔者没有马上离厂,而是继续找工会、共青团的有关人员了解主人翁教育的情况。交谈中,笔者发现许多人都提到一个叫梁万和的老工人,就刨根问底地细谈起来。原来,该厂的老工人、共产党员梁万和,十几年来每天都提前上班、晚下班,利用业余时间拣拾废铜丝,从油漆渣里回收油漆,共为国家节约资金13万多元。梁万和的这种主人翁精神受到全厂干部职工的一致赞扬,多次被选为优秀党员。几天前,厂长发给他一部分节约奖金,他一分钱也没要,全送给厂幼儿园买了玩具和书籍。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笔者顺藤摸瓜,深入采访下去。直到下午6点半才离开电磁线厂,第二天又乘兴采访了老梁的老伴。最后写了两篇稿件,一是该厂《开展主人翁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考核教育》的消息,二是写梁万和的通讯《他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两篇稿件都被中央台采用了。后来《工人日报》还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这篇通讯,并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入《他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一书。

总而言之,记者采访耳听八方,面面俱到确实重要,应予重视。当然了,耳听八方,面面俱到并非每次采访都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做同样详尽的了解、平均使用力量,记者根据报道任务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该繁则繁,该简则简,关键是个“到”字,就是各个有关的方面都要接触到、涉及到。

古人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愿我们的记者、通讯员都能牢记这句话。

附例稿(1)

通讯:他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记天津电磁线厂梁万和

金树华

天津电磁线厂老工人、共产党员梁万和12年如一日,修旧利废为国家节约资金13万多元。全厂职工称他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

电磁线厂主要生产纸包、漆包、玻璃丝包装的各种细导线,粗的直径几毫米,细的像头发丝。由于厂里企业管理存在一些漏洞,加上一些人有“家大业大、扔点费点没啥”的错误思想,干活时大手大脚,接线时剪下的铜、铝导线头顺手就扔,每天都扫出一堆当垃圾倒掉了。梁万和是个运输工,看着一根根闪光的铜线头被扔掉,心里实在疼得慌。于是,他利用工闲时间到处捡起铜丝头来。每天下了班,别人回家去了,他却拿根棍子跑到垃圾堆上去捡破烂。每逢工休日,梁万和就整天地泡在垃圾堆上,一会儿用镐刨几下,一会儿又用铁锨翻几下,大一点的废铜线就用手拣起来,短一点的细线头就用镊子夹出来。一天下午,老梁在仓库里卸成品,突然,头晕目眩,一下子从电瓶车上栽下去,鼻子和脸都撞破了。人们把他送到厂医疗室,大夫给开了药,又开了张全休一周的病假条,嘱咐老梁回家卧床休息几天。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四点钟,他又按时起床了。老伴赶忙爬起来,望着他那青一块紫一块的脸,真是又心疼又生气。她紧紧抓住老梁说:“你不要命了,摔得这么厉害还去厂里玩命啊!”老梁说:“脸皮子肿了点儿,离心远着呐,今天是工休,我进厂刨废铜,活儿累,晚上回来还要多吃一大碗面条呢!”说完,他又赶到厂里拣废铜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短短四年里,梁万和把一段段的细铜丝头积攒起来,足足有2300多公斤。

厂里纸包车间生产用的大木轴,是18元一个从外地买来的。电磁线出厂后,购货单位在规定期限里得把空木轴退回电磁线厂。可每天运回来的空木轴大多数被摔坏了,厂里只好把木轴片当劈柴卖给职工作燃料。梁万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废木轴,他又动手干了起来。他不辞辛苦地爬上跳下地整整把木轴山翻了一遍,凡是能修理的轴片,他都挑了出来。工余时间他修木轴,每天早来晚走,工休日全天都在厂里修木轴,简直像着了迷似的。他说:“厂里买一个新木轴得花18元钱,用了几次就坏了。我修好一个,就省18元。咱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应该注意点滴节约。”到目前为止,他回修后送到仓库的木轴已达1500个,仓库保管员开的收条也有几大沓子。这纸条子是梁万和呕心沥血为国家节约资财的模范行动的真实记录。

玻包车间生产的不同品种规格的电磁线,都要上一道高级绝缘漆。为了保证质量,每班开车前,都要把漆盒里的剩余物倒出来,换上新油漆。倒出来的不是扔掉就是烧掉,也有的时候以两元钱一大桶的低价卖给废品公司。梁万和看着这些高级绝缘漆白白浪费掉,不知心疼了多少次,他暗暗琢磨,人家是为了保证质量,咱无法制止他们这样做呀。但是,浪费越来越大,老梁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越来越大,有时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老梁准备了几个盛油漆的大桶,把各车间清出的废漆都一点点收进大桶里,并用细筛子把漆里的小漆块滤出去,然后请求车间领导做做实验,看看这些绝缘漆还能不能用。结果实验失败了,老梁不禁有些失望。这时有人劝他说,“你快退休了,没几年干头了,别找麻烦折腾自己了。”好心人的劝阻反而使梁万和再次下了决心。他回答说,“正是因为快退休了,我才把一天当两天用,尽量多干些活,这样才能无愧于入党的誓言。”

打这以后,老梁在为国家节约每一厘钱的精神指导下,继续坚持回收废漆。为了把别人倒在垃圾堆里的绝缘漆回收起来,他用白瓷罐过滤废漆,冬天气温低,漆凝固了,他就在厂院里砌了个炉子,一小桶一小桶地煮啊、熬啊,使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绝缘漆源源流进老梁的珍宝库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盛废漆的大桶也由一个变为两个、三个……几年工夫,截至1983年底,足足攒了26大桶,总计18吨。去年,梁万和终于找到了识货者,他视为珍宝的废漆有了出头之日。绝缘材料厂出1.38万元买走了这批废油漆,弥补了该厂原材料的不足。消息传开后,全厂职工都夸老梁有远见,可他却答道,“什么有远见,只要大家像自己家庭过日子那样对待咱这个厂,谁都能做到哇!”

最近,厂领导算了一笔账,12年来,梁万和修旧利废共为国家节约13万多元。为了表彰梁万和主人翁精神,厂里决定发给他一笔节约奖金。可梁万和领了奖金,当即如数交给厂工会主席,请他代买一些玩具送给厂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有人不理解地问老梁:“这些年,你这样没日没夜地干,图的是啥呀?”梁万和回答说:“我所图的是多为四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图的是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本文1982年6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播发,1982年6月30日《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入《他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一书)

第二节学会用眼睛采访

所谓“用眼睛采访”,就是靠眼睛的洞察力来捕捉新闻写作所需要的活灵活现的新闻素材。

大家都知道,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中,都有逼真的现场情景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现场情景与细节只有用眼睛去观察才能得到。因此,记者学会用眼睛采访至关重要。有时,眼睛是记者唯一的采访工具。比如采访一场球赛,一个抗洪抢险的场面,一场技术表演时,现场没有语言的交流,只有被采访对象或新闻人物的连续的活动或动作。这时,记者只能靠眼睛在现场观察了。另外,这些场面的某些细节,通常是不能预料到、也无法从第三者的口头介绍中得到的。记者只有亲自观察,才能捕捉到动人心弦的情景和那转瞬即逝的场面。

穆青同志曾指出:“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记者偏偏不会用眼睛。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笔者认为,新闻记者学会运用眼睛观察事物这种采访手段是极应该的。

下面就本人切身体验谈谈用眼睛采访的好处:

一、可以直接获得新闻人物或介绍情况者

谈不出来的细节,有利于深化主题,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采访中,笔者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被采访的技术革新能手或劳动模范,他和记者说不上几句话就没词了。请他谈具体点,说几件事吧,他还是说个三言两语就觉得没什么可说了。对方谈不出东西,采访也就无法深入下去了。碰上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就应变换采访方式,把“提问”、“聊天”式的采访方法,改为到现场用眼睛观察,通过对新闻人物的现场仔细观察,获取一些必要的、对方谈不出来的细节材料。这些细节材料既可作为新闻事实写入报道中,也可当作话题,重新与被采访对象交谈,从而引出更多更生动的细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