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怎样做记者
5532600000024

第24章 学好采访是记者的第一基本功(15)

因此,作为新闻媒体的记者,一定要学会采写连续(系列)报道。

一、连续(系列)报道是深度报道新闻的重要体裁

有些重大报道选题,不仅要报道新闻事实,而且要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要尽力阐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力图对事件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报道。连续(系列)报道可容各种写作形式于一体的特点,使其成为完成对重大主题新闻进行深度报道的最佳载体。

1994年新年伊始,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跨国公司总裁和高级负责人纷纷到天津投资办厂;首届天津全国春季商品交易会、全国春季鞋帽交易会、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全国钢材订货会也相继在天津召开,几十万客商云集天津,成交额达200亿元以上。

天津经济发展的新势头引起笔者的注意,为什么天津一下子成为全国商业流通和外国投资的热土了?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笔者感悟到,这是天津市几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市900万人民艰苦奋斗,历经十多年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造了国际大都市的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环境的结果。天津的经验在全国具有深远的推广普及意义。于是笔者决定深入总结天津再造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在中央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予以宣传。

笔者遍访天津市基本战线、工交战线、对外经贸战线、商贸金融战线四大部门的政策综合管理部门和典型基层单位,拜访了几届市委、市政府有关主管领导,查阅了大量历史统计资料,掌握了大量历史的、现实的天津经济发展事实。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的视野也越来越宽,认识也越加深刻、明了。经过半个多月的深入采访,笔者决定以《天津再造国际大都市纪实》为题,撰写连续(系列)报道。

这个连续(系列)报道共分5集,前4集均为通讯,小标题分别是:《把城市变成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对外开放使天津焕发青春》;《重占北方商贸金融中心地位》;《工业走向再辉煌》。而第5集是笔者撰写的述评,标题为《要按客观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这个连续(系列)报道在1994年9月24日~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中国经济》专题播出;9月28日、29日、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连续3天播出了这个连续(系列)报道的缩编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这个连续(系列)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深圳、苏州等许多城市都派人到天津考察学习经验,一时间,天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为全国的热议话题。正如笔者在连续系列报道结尾所写:“天津在奋起,人们在天津的奋起中开始重新认识天津,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地为天津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相信,天津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我国北方繁荣的经济贸易中心,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将屹立于太平洋的西岸。”

这个连续(系列)报道得到新闻界的认可,获得较高评价,并获得1994年天津市好新闻二等奖。

附例稿(26)

连续(系列)报道:天津再造国际大都市纪实

第1篇通讯:把城市变成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1994年新年伊始,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跨国公司总裁和高级负责人纷纷到天津投资办厂;今年春季,首届天津全国春季商品交易会、全国春季鞋帽交易会、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全国钢材订货会也相继在天津召开,几十万客商云集天津,成交额达200亿元以上。

不少人感叹,天津活了,天津开始显现出我国北方经济贸易中心地位了。

这一切,应得益于天津市10多年艰苦奋斗,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恢复了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80年代初,有这样一首民谣形容当时的天津:“海河两岸三大怪,防震棚马路上盖,汽车没有自行车快,自来水淹咸菜。”民谣虽刻薄,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天津市市容破旧、住房紧张、道路拥挤、水源紧缺的状况。从70年代初连续10年的干旱,使海河大闸紧闭,否则滔滔海水倒灌将把海河里仅有的一点淡水变得更苦更咸。缺水使一些工厂不得不限产以至于停产。1976年的唐山地震,使天津的1700多万平方米建筑物受到损害,直到80年代初,残垣断壁的景象仍显现于街头。

天津棉纺一厂一位老工人用几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张立交桥的设计图,并把图纸送到市政府,他多么想快些让家乡重现繁荣,老工人的行动表达了天津市900万人民的心声。此时,改革开放的钟声敲响,这为天津经济发展、重振雄风提供了机遇。

天津市的领导认识到,要恢复天津作为我国北方中心城市的作用,必须要繁荣和发展天津经济,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则离不开各项功能齐备的城市为载体。于是一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战打响了。

天津市首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己任的天津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负责住宅小区的征地、建设和经营,所得利润全部用于城市道路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在全国率先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将权力下放给区、街政府,搞居民住宅开发建设和旧城区改造。改革调整了利益关系,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仅用1年时间,马路上的抗震棚不见了,几十万户居民搬进了新居。

水,曾经是制约天津经济发展的障碍,也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天津市政府立下军令状,在解放军大力支持下,仅用1年半时间完成了按正常工期需3年的“引滦入津”工程,在解决天津缺水问题的同时,创造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引滦精神”。

在“引滦精神”鼓舞下,天津市集中有限的资金,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了环绕市区的“三环十四射”的宽阔通畅的交通网络,缓解了交通拥挤;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全市居民生活煤气化,增设了数千个销售网点,改造、扩建了十几座大型商场。天津作为我国3大直辖市之一,开始显现大都市风貌。

现代大都市,不仅表现为其内部的繁荣,更表现为其对外的辐射、服务作用。天津港这个有上百年历史的我国北方大港,1984年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率先实行以港养港的改革,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自己。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天津港建起了我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新建了10个万吨级泊位,增加了几十条国际班轮航线,港口吞吐量达到2900多万吨。天津铁路枢纽和地方铁路的建设,使天津新增货运能力115.8亿吨/公里。天津机场扩建后,国内国际航线增加到22条。伴随着京津唐高速公路等工程的竣工,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海陆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据统计,1979年~1992年,天津市累计用于电力、水源、煤气、交通、邮电、住宅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达260亿元。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天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改善了天津的投资环境,国内外的投资者开始重新认识天津,开始把天津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第2篇通讯:对外开放使天津焕发青春

一个古老的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变城市的旧貌;一个古老的城市,输入新鲜血液,可以使它增添活力。对外开放为天津这座古老城市提供了增添活力的新鲜血液。

当我国对外开放最初在南方的深圳等地取得成就后,1984年,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渤海岸边一片荒芜的盐碱滩上,一群拓荒者开始了天津开发区的最初创建。他们手里没有资金,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有的只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使天津这座古老城市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的雄心。

10年艰苦创业,这片昔日荒滩如今已成为拥有12平方公里面积的一片新型工业区。这里不仅拥有上千家掌握和运用国际高新技术的企业,更拥有经过10年大胆改革而建立起来的、办事效率高、具有相对健全的法律规章、符合国际惯例的运行机制。在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下,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项目越来越大,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柯达公司、壳牌石油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现代集团、日本雅马哈、澳大利亚五金矿产公司等一批国际著名大公司相继在开发区投资办厂。在世界通讯设备制造业名列前茅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对中国投资地点进行了两年调查、选择,最后认为天津开发区投资环境最好,于前年投资1.2亿美元在天津开发区设立独资企业。去年天津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7个,外商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24家,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倍。

天津开发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发展自己事业的重要选择区域,近两年,一些国外财团已不满足于单项投资办厂,而是成片购买土地使用权进行综合开发,目前已签约的有占地1.16平方公里的韩国工业园地、占地3.45平方公里的泰丰工业园区等近10个区域,外商投资划片开发总面积已达到8.59平方公里,投资将达数亿美元。

如今的天津开发区不仅成为天津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而且成为天津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3亿元,实现利税16.7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倍以上。据对去年全国30个国家级开发区统计,在全部23项指标中,天津开发区全都处于前两名,其中工业总产值、税收总额、财政收入等14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第一。

港口城市不仅担负着进出口贸易的责任,还应起到利用交通优势,在发展本地区及辐射带经济中发挥招商引资的更大作用。3年前,天津港保税区作为我国第一家保税区由国务院批准建立。3年来,按照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原则,朝着建立国际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加紧建设。目前包括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者和国内企业已在保税区投资建立了涉及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加工、商品展示、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等领域的2338家企业,协议投资总额达17.6亿美元。进出保税区货物累计总值已达13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达到8136万美元。天津港保税区以国际贸易为导向、物资流通为基础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功能已经确立并开始发挥效益。

开发区、保税区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天津东部滨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天津市今年初提出,用10年时间建成包括开发区、保税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在内的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滨海新区将以繁荣发达的第三产业和外向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以及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为主。滨海新区建成后将成为高效开放的经济发展新区,形成天津经济发展的后劲力量和新的增长点,用10年时间在工业总产值和出口创汇上达到占全市40%以上。

今年以来,天津市市长张立昌出访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宣传天津优势和良好投资环境,进行广泛的招商活动。天津市的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季度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00多个,利用外资达10亿美元,平均每天批准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加快了天津的城市建设,第三产业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使天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3篇通讯:重占北方商贸金融中心地位

以“天子经由之渡口”而取名的天津,历史悠久,物阜民丰。自明、清起便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成为中国北方商品、物资、金融的流通枢纽。100多年前天津港对海外通商后,天津更成为我国北方国际商贸金融中心。

但是,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逐步削弱了天津作为中心城市的许多功能,除了工业产品销往全国外,作为中心城市的诸多功能逐渐衰退到主要为本地服务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如何恢复天津中心城市的作用成为加速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天津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充分发挥地理和现有的各种优势,对城市进行变型性改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恢复天津作为北方商贸中心城市的作用。

中心城市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物资的汇集点和散出点。为此,天津市确定要以城市为依托,面向全国和海外搞物资大流通。两年来,天津先后建立了北洋钢材批发交易市场、钢铁炉料交易市场、石化交易市场、纺织原材料交易市场、汽车工业产品交易中心5家国家级生产资料市场,这些市场参照国际惯例和运行规范,引入期货机制、采用会员机制、保证金制、计算机交易等方法,开展规范化的现货和中远期合约的交易,成为吸引全国各地区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仅北洋钢材市场和钢铁炉料市场自开市以来已成交近300亿元。目前天津市已经建成以生产资料为核心,包括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28个。这些市场虽建在天津,但都面向全国,特别是对三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资源配置、物资交流及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去年以来,天津市已经成为我国北方13省区及南方一些省市众多大中型企业进行生产资料交易的重要场所。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是否能够吸引众多的人流、物流。天津市明确提出要把天津变成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商品流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