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怎样做记者
5532600000029

第29章 学好采访是记者的第一基本功(20)

(本文198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1990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记者好稿三等奖)

第3篇录音报道:公仆的心意

——介绍天津市和平区区长刘福生义务为居民老大爷理发的事迹

各位听众,我是中央台记者金树华。

(出刘区长走进曹家时居民报信及寒暄的现场实况)

“刘区长来了!给您理发来了……”

春节前夕的星期天上午,天津市和平区区长刘福生冒着小雪,骑自行车来到了新兴里,入户给曹洪僖等三位老大爷理发来了:1989年初春,刘福生区长加入了本区新兴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这个群众互助组织,承担了给退休知识分子曹洪僖和退休工人张大爷、孤老户刘大爷理发的任务。两年来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每个月他都利用星期天或晚上时间,到这三位老人家里给他们理发,还解决各种困难,至今已给他们理发100多次了。

曹大爷退休前是天津化工机械厂的总工程师,前几年因患脑出血造成行动困难,连理发也成了他生活中一大难题。自刘区长上门理发以后,他和老伴再也不为理发而发愁了。可老让区长操心,他们又不忍心。今天刘区长一进门,曹大爷就用手比划着说:“(以下出录音)区长的事情多,我们这种事情是小事情不用区长老跑了,我心里过意不去呀,这次理发是最后一次了!”刘区长没言语,只见他麻利地打开自己的工具箱,给曹大爷戴上围布,右手拿起推子就给老人家理发了。

(突出几秒钟剪头发声音,然后做衬)

他技术很熟练,不到一刻钟就给曹大爷理完了发,使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显得精神焕发。

刘区长一边仔细端详曹大爷的发型,一边回答曹大爷刚才提出的问题。

(以下出录音)

“我觉得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是从新兴街开始的,群众有这么大的积极性,他们办了好多政府应该办的又办不了的事情,解决了好多群众需要解决、政府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新兴街把我们吸收为新兴街的志愿者的会员,会员也应当尽这个义务。所以我这个活动本身也是新兴街志愿者活动对我教育的结果。我受教育了,这是真的。刚才曹大爷说这是最后一次了,我说这不行,曹大爷觉得我的工作挺多,不落忍。可是呢,我还有我的另外一种心情,就是我通过理发活动,能够交更多的朋友。眼前这几户,曹大爷是知识界的朋友,他是总工程师;也还有退休工人的,像刘大爷,张大爷。”

记者:不同层次的。

刘区长:对,不同层次地交几个朋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给我提供了好多市场情况,什么物价问题了,管理问题了,提供了好多情况。如果我不上这儿理发,没有这个接触,我了解不到这种情况。所以,我想这个活动还得坚持下去。(众人笑声)

记者:通过这种活动了解民情后,对您在全区的政府工作会有好处的。

刘区长:有好处,比如在去年天冷的时候,大家反映在煤炭供应上有一些问题,在服务态度上的问题,回去以后我就跟管财贸的副区长商量,怎么改变解决这些问题,这在工作上就有帮助哇,怎么还得坚持下去!

曹大爷:接近群众那还真正是个好办法。

(众人笑声)

告别了曹大爷一家,刘福生区长骑上自行车又奔刘大爷家去了。

(本文1991年3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头条播出)

第4篇通讯:这里有一批志愿者

听众朋友,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活跃着一支专门为别人服务的队伍,这队伍给自己取了一个名称,叫“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这批志愿者,哪家有困难,他们就会出现在哪家,把同志式的温暖奉献给他人,把学**做好事变为经常性的活动,由于他们的努力,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形成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从今天起我们将分三次播送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柴增禄采写的通讯:

(上)

说起这批志愿服务者的出现,得先说到4年前的一件事。

1987年2月初,朝阳里居民赵玉珍的丈夫因病去世了,时隔不久,她的婆婆和父亲也先后去世,家里只剩下她和一双上中小学的儿女,中年丧夫和失去两位老人的巨大痛苦,以及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她病倒了。

就在这个时候,同一单元楼的12户邻居,在离休老干部、共产党员董光义的带动下,向她伸出了援助的手,一名在医院当大夫的邻居为她安排住院,协助治疗;几位大娘给她送来了水果;一双儿女的吃穿,邻居们都帮她管了起来;课外学习也有邻居负责指导。全楼邻居的热情关怀,使赵玉珍从精神重压下解脱了出来,病也渐渐好转了。出院后,邻居们还经常去她家问寒问暖,逢年过节还要送去一些食品。

这件群众互助友爱的事例,引起了朝阳里居民委员会的注意,他们想:一些孤寡老人、残疾户、特殊困难户渴望得到更周到的关怀;一些双职工惦记着挂钥匙的子女午饭怎么办、课余怎么办?居民某些突发性的生活难题怎么解决?他们从赵玉珍所得到的帮助中受到启发,于是决定组成一个群众性团体,使学**做好事的活动经常化、固定化,这样,在1988年底,朝阳里居民就组织起了这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朝阳里所在的新兴街的领导也在思索:朝阳里居民互助的事迹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里,社会主义新风尚时时都在闪光,新兴街向居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是:500多户居民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愿意为他人提供各种服务的就有1000多人。1989年3月,在朝阳里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基础上,天津市新兴街成立起我国城市居民第一个以街道为单位,以为他人服务为目的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接着,全街道29个居委会相继成立了分会,协会章程明确规定:凡是自愿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居民和单位,都可以加入协会;协会成员每个月至少为居民无偿服务两次。

许多共产党员、在职干部、职工、离退休老人以及个体劳动者,纷纷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协会,新兴街所在的和平区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也以普通会员的身份投入到为居民无偿服务的队伍中来。现在,新兴街“志愿者协会”已经拥有个人会员1100多名,集体会员107个,形成一支庞大的志愿服务队伍。

(中)

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采访,记者被充满友爱、温馨的热流包围着,遍布住宅区的志愿者对待邻里就像对待亲人一样,谁家有了难题就去找志愿者,得到的是慷慨无私的帮助。何兴村7号院是个大杂院,23户人家挤在一起,没有吵过架,没有拌过嘴,大家团结友爱,有事相互照应。院子里的陈大爷退休以后担任了志愿者协会一个分会的理事,记者来到他家只见墙壁一块木板上挂着几串钥匙和一个对讲机,原来这个院有十几家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怕孩子把房门钥匙丢了,就挂在陈大爷屋里;那个对讲机的线路通到同院80多岁的史大爷的房间里,这位老人有事,就用对讲机喊陈大爷,陈大爷平时的晚饭吃得比较早,为的是腾出火来给双职工家庭烧开水,双职工们下班以后或者休假在家,也为像陈大爷这样的老年人买菜、运煤、干重体力活,这个大院和谐得像一家人。

对孤老户、残疾户、有特殊困难的烈军属,志愿者协会实行“包户服务”。粮店、副食店、煤店包送货上门,房管部门包房屋修缮,医疗卫生单位包医疗保健,协会个人成员包生活料理,志愿者协会给13个孤老户安装了简易对讲机,随时了解老人的需要,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旅程多多感受社会主义的温暖。

在志愿者的队伍里,无论职位高低都是普通的奉献者。天津市和平区区长刘福生选择了退休工人、退休知识分子、退休干部各一名作为他的服务对象,每个月不管多么忙,也要抽出时间轮流给3位老人理发,同他们聊天,了解群众意见,改进政府的工作。新兴街街道办事处主任董春芙,每逢春节、中秋节都要带着食品去看望孤寡老人。去年7月的一个晚上,何兴村84岁的孤身老太太方秀英盲肠炎发作,邻居们急忙把她送到医院,董春芙听说以后,立即赶到医院,用自己的钱为老人办了住院手续,做完手术,董春芙一直守护在老人身边,在场的医护人员都以为董春芙是方老太太的亲生女儿。

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医院的名医专家,有教师,有裁缝,有鞋匠、铁匠,还有修脚工,他们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大家服务,没有专长的负责住宅区的清洁卫生和治安巡逻。志愿者协会还成立了专业队,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装鞋帽加工、各类维修、婚姻介绍、心理健康咨询等近30个项目的服务。

新兴街的居民家庭常有志愿者上门,询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忙,这些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意识已经变成了经常性的行动。

(下)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无私奉献活动,也吸引了大学生的参加。天津医学院坐落在新兴街,护理系的大学生们是新兴街志愿者协会的团体会员,他们多次参加义务服务,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新兴街桩桩件件互助友爱的事,使自己受到启发,大学生们写下了这样的感想:参加志愿者协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的大门。就在我们痛感一些地方社会风气庸俗化的时候,却发现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们。原来我们是生活在这么一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生活在这么一群真挚朴实的人当中。

一些在战争年代立过功的老共产党员被这个街道良好的社会风气所感动,也加入了志愿服务者的行列。年近60的女共产党员吴炯17岁赴朝鲜参战,做医务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是二等功臣。回国以后,她仍然做医务工作,现在退休在家,当看到有的病人为了看病还要送礼,她坐不住了,自己花钱买了听诊器、血压计和常用药品,走门串户为群众义务治病。

感受过50年代人际关系温暖的王蕊花今年50岁,4年来她因多种疾病在家休养。她看到有些双职工邻居、病残户每天为取奶犯愁,就主动为邻居代取代管几十份牛奶;夏天她怕牛奶变质,就用自家电冰箱为邻居冷冻保存。

目前,新兴街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正在进一步扩展,随着服务项目的逐渐增多,志愿者不可能完全承受无偿的服务,一些修理项目要收取一点成本费,但是,他们提供的劳动、时间依然是无偿的,同时,在集体服务活动中和对特殊困难户的所有服务中,仍然是完全的无偿服务。

天津市新兴街创立“志愿者协会”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同志来参观取经,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和平区的志愿者协会不光新兴街有,而且已经扩展到12个街道和261个居委会,个人会员已经超过1万人,团体会员数以千计。

愿祖国大地处处都有新兴街,人人都做愿为他人服务的奉献者。

(本文1991年5月27日、28日、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上篇为头条、中篇为二条,获1991年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记者好稿三等奖,1992年获国家民政部第二届“孺子牛”民政好新闻二等奖)

第5篇消息:李瑞环称赞天津和平区评选“十佳公仆”活动抓住了克服困难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环节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昨天,天津和平区表彰第4届“十佳公仆”荣誉获得者。体育馆街办事处主任周庆芳等10人荣登本届“十佳公仆”金榜。曾连续当选前3届“十佳公仆”的赵学谦、韩金华、管志刚被授予“人民好公仆”荣誉称号。

天津市和平区自1989年以来,每年都发动群众在全区干部中评选10名“最佳公仆”。这一活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1991年12月初评选“十佳公仆”活动开始后,《天津日报》刊登了15名候选人的事迹,短短几天,就收到近两万张选票,北京市、河北省的一些读者也寄来选票。许多群众在信中写到:和平区“十佳公仆”候选人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人民需要这样的公仆,时代需要这样的公仆。如果全国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的“十佳”,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就会根本好转。

1991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和平区政务工作监督组邀请他参加表彰“十佳公仆”大会的来信上批示:“这项活动通俗地明确了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抓住了克服当前困难解决许多社会矛盾的一个根本环节,具有时代特点。我相信,只要扎扎实实搞下去,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继续前进,开创新的局面。”

(本文1992年1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

第6篇现场报道:公道在民心

——天津和平区人民表彰“十佳公仆”

听众朋友,我是中央台记者金树华,现在我在天津市和平区表彰第六届“十佳公仆”大会现场向您报道。

今天的大会由一位群众代表主持。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平区人民表彰第六届“十佳公仆”大会现在开始。

我们请区政务监督组的代表康本绍同志宣布和平区第六届“十佳公仆”评选结果。

经统计选票,按得票多少排列,第六届“十佳公仆”已经产生,他们是:

曹友来,(掌声)和平区排水管理所党支部书记;

石惠敏,(掌声)劝业场街河西里居委会主任;

赵克生,(掌声)自来水一站副站长;

司长河,(掌声)公安交通4队队长;

陈玲,(掌声)和平煤气所党支部书记兼所长;

高正山,(掌声)解放桥街党委书记;

高洪奎,(掌声)城南供电所主任;

杨贵明,(掌声)和平区排水所监管组干部;

王宝柱,(掌声)和平税务分局副局长;

王教恭,(掌声)和平区煤建公司经理。

请政务监督组代表为“十佳公仆”披红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