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探秘(世界未解之谜)
5535000000006

第6章 地球篇(6)

有专家从好望角的地理位置着手研究,认为好望角附近海域风浪大是由西风造成的。因为好望角位于非洲大陆的西南端,它就像一个箭头突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而好望角也恰恰位于西风带上,附近经常会刮11级以上的大风,大风激起了巨浪,经过的船只在面对这种巨浪时难免要遇到危险。但是这种观点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他们指出这种理论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存在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这种学说不能解释在不刮西风的时候,为什么该区域的海浪还是如此之大。

美国一位科学家提出了“海流说”的观点。这位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研究多起在好望角附近海域发生的海难事件。后来他发现,每次发生事故时,好望角附近的海浪总是从西南向东北方扑打,而遇难的船只则几乎都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行驶的。也就是说,海浪袭来的方向和船只航行的方向恰好是相反的,船是顶浪行驶的。随后,科学家亲自调查了好望角的河流情况,结果发现,好望角附近水下的海流与船只行驶的方向是相同的,换句话说,海底的海流推动船只顶着海浪前进,几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就造成了船毁人亡的结果。但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学者们的探索。

直到今天,好望角附近海域仍在无情地吞噬着不幸的过往船只。期待专家们可以早日掌握好望角地区风浪活动的规律,让来往的人们远离灾祸。

神秘的“海上光轮”

尽管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揭开了许多海洋的奥秘,但这仅仅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第一步,还有许多问题等待人们去解答。而神秘的“海上光轮”之谜,就是其中之一。

自19世纪中叶开始,神奇的“海上光轮”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据记载,1880年5月的一个黑夜里,“帕特纳”号轮船正在波斯湾海面上航行,宁静的黑夜并没有给“帕特纳”号船上的人们带来安宁,就在他们在无尽的漫漫长夜中行驶的时候,突然,船的两侧各出现了一个直径约500~600米的圆形光轮,船员们无法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碰到过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两个奇怪的“海上光轮”,在海面之上围绕着其中心地带快速地旋转着,几乎擦到了船边。它们跟随着轮船前进,大约20分钟之后才消失。这样的经历让这些船员们惊诧不已。然而,这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碰见“海上光轮”。1848年,在英国某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曾宣读了一艘船只的航行报告,该报告中讲到在航行途中曾有两个“海上光轮”向着该船旋转而来,当它们靠近该船时,船只的桅杆倒了,随后又散发出一般强烈的硫磺气味。当时,船员们把这种奇怪的光轮叫做“燃烧着的砂轮”。

而类似这样事情的发生还远远没有停止,到了1909年,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一艘丹麦船上。1909年6月10日夜间3点钟左右,一艘丹麦汽船正航行在马六甲海峡中。突然间,船长宾坦看到了海面上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几乎与海面相接的圆形光轮在空中旋转着。宾坦被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光轮才消失。1910年8月12日夜里,荷兰的“瓦伦廷”号轮船船长布雷耶在海上航行时,也看到了一个“海上光轮”在海面上飞速地旋转着。与上面所提到的“海上光轮”不同的是,该船船员在光轮出现期间均出现了恶心等不舒服的感觉。

令人们感到诧异的是,大部分人都是在印度洋或印度洋的邻近海域行驶时碰见“海上光轮”的。在其他海域行驶的船只则几乎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那么,这应该如何解释呢?这一奇特的现象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对此,人们作了种种推论和假设。

有人认为,舰船的桅杆、吊索、电缆等设备在大风情况下纠结在一起很可能产生旋转的光圈,而在海上的黑夜里,人们很容易由于内心的恐惧而对身边事情视而不见,反而杜撰成是神秘的光环;也有人认为,海洋浮游生物也会引起美丽的海洋光。有时,由于两组海浪的相互干扰,这样导致会发光的海洋浮游生物产生运动,这也可能会造成旋转的光圈,等等。但遗憾的是,上述假设的理由似乎太简单了,并没有对出现在海水中的“海上光轮”现象作出一个让人满意的解释。

于是,又有人猜测“海上光轮”也许是由于球形闪电的电击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他某种物理现象所造成的。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没有得到实证。所以,神秘的“海上光轮”至今还是个谜。

探寻无底洞之谜

在希腊古城亚格斯的旁边,有一个传说中的无底洞。之所以给这个洞命名为无底洞,是因为许久以来每当海水涨潮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海水灌进这个洞中,据专家推测,每天流入这个洞中的海水不下3万吨,可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自从人们发现这个洞开始,它就没被灌满过。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的海水都流到哪里去了呢?于是,人们猜测这个洞可能有另外一个出口,这些海水都从另外的洞口流出去了。然而,历史上有无数好奇的人们来此寻找另一个出口,却都无功而返,这无疑更增添了此洞的神秘色彩。

1958年,一个由美国专家组成的考察队来到这里,想解开这个困扰着世人许久的难题。这些专家事先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到达此地以后,他们直接执行之前所制定的方案。他们采用的方案是将一种不会变色的深色染料放进海水中,因为这种深色染料不仅可以将海水染成这种颜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不褪色。在将这些染料放入海水中之后,他们就开始观测它是如何进入这个无底洞的。等到这些被该染料染色的海水进入洞中之后,这些考察队成员就分成若干个小分队,去附近的各个岛屿和海面上去寻找哪里会出现这种颜色的海水。然而,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没有任何一组队员发现被染了颜色的海水。难道,是因为海水水量太大将这些燃料的颜色稀释没了或者是颜色变淡无法辨认?考察队员们带着失望的心情,无奈地返回美国。

然而,这批考察队员并没有就此放弃,这次失败的经历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斗志。几年之后,这些专家针对上次的失利又研制出一种特殊的塑料粒子,这种塑料粒子是浅玫瑰色的,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不沉底,并且也不会被溶解。科考队员们拿着这种新研制的材料,又一次来到古城亚各斯神秘的无底洞。他们将100多公斤的这种特制的塑料粒子一股脑儿地倒进海水中,这些塑料粒子不久就消失在洞中。这些考察队员认为,只要有一个塑料粒子在其他地方出现,就可以确定无底洞的另外一个出口。可是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在接下来近1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科考队员还是其他人员都没有发现任何这种塑料粒子出现在海水中。

难道这个传说中的无底洞真的没有其他出口?那么,这些日日夜夜流入到洞中的海水都流向何方了呢?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答案。

忽隐忽现的乔治湖

大变活人的魔术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魔术师精湛的表演技艺下,人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让人的感官与心理得到充分的刺激。然而,在我们的自然界里也有着这样神奇的事情,在澳大利亚就有一个会时而消失也会时而出现的湖——乔治湖。那么,这个著名的湖究竟是如何实现这样一种转换的呢?它的反复出现对于当地的生态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乔治湖位于人们熟知的澳大利亚两大著名城市——首都堪培拉市和成功举办过奥运会的悉尼市之间。乔治湖之所以吸引着人们大量的目光,就在于它总是让人琢磨不透,有着一股神秘的色彩。因为,每隔一段时间乔治湖就来一次消失。而当它处于消失状态的时候,该湖的河床就会变成一片绿意葱葱的草原。可是,正当各种生物在丰富的草场上享受美好生活时,一片碧蓝的湖水又会突然间出现在世人眼前。据有关资料显示,自从1820年到目前为止,乔治湖已经反复消失与重现过5次之多。在丰水期,该湖的湖水面积可以达到近20平方公里的样子,湖水平均深度可以达到2米左右,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是难以让人们想象它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让人们疑惑的事情还不仅仅如此。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该湖竟然是一个没有任何支流注入水源的湖,而且也没有流出的路线。那么随即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水又是从何处来的呢?它们又流向何处了呢?对于这些疑问,有人作出种种猜测,诸如自然降水说、炎热蒸发说等等。然而对于这些问题,至今科学家们也没有寻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这种种疑惑在困扰着人们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去考察,也许真正的答案离我们不远了。

令人惊叹的赤道巨足

南美洲的厄瓜多尔是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国家。它的首都基多被当地人称做“地球中心”,因为赤道线恰好从这里横穿而过。而就在这条赤道线上,有着一个人们平时难以看到的奇特景观——赤道巨足。这个神秘的景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什么时候被谁发现的呢?

据记载,一位西班牙著名画家去厄瓜多尔旅游的途中意外地发现了这个景观。当这位画家乘坐的飞机经过瓜亚基尔城的上空时,他向下俯视,无意中竟然发现了一道人间奇观:一只人类巨足不偏不倚地踏在了赤道线上。画家匆忙间拍下了好多照片,回去后据此完成了他的两幅名作。由此,赤道巨足一举走红,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赶往厄瓜多尔,期待可以目睹这一奇观。那么,这一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种观点认为,那里地处赤道,地壳活动频繁,完全有可能是在哪一次火山爆发后喷出的岩浆造成的。炽热的白色熔岩在硬化过程中凝结、硬化成岩石,凑巧形成了这一奇异形状,也就是说这一奇特景观乃是大自然的杰作。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景观是由于花岗岩石在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侵蚀之后,形成的这一奇特的地貌。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赤道巨足是古人在已有的自然形状上经过再创造加工、雕刻而成的。有人推测,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标记,让人们知道这里就是地球的平分线。他们的理由是,早在多个世纪以前,基多就已经成为古代印加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印加人自古就崇拜太阳神,自诩是太阳的子孙。居住在基多附近的土著居民,即印加人的一支鲁伦班巴人,在当时就已掌握较高的建筑艺术知识与技术,所以他们就地将太阳神庙建造在地球的平分线上。因此,一部分人认为巨足是古人在大自然恩赐的石块上艺术再创造的结果。但是,古人们是如何确定这里就是赤道的呢?这个问题恐怕一时间我们还难以解答。

神秘的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

在澳大利亚有一块举世闻名的巨石,它名叫艾尔斯巨石,又名乌卢鲁巨石,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岩石,距今已有4亿到6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地球上的肚脐”。那么,这块著名的巨石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测量员来到巨石所在地进行测量工作,当劳累与饥饿快将他打倒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眼前的石山,当时还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但是经过确认这真的是一座石山。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随即向世人公布了他的奇遇。在之后的日子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这块巨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直到现在,关于这块巨石依然有很多的谜题还没有解开:这样一块巨石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为什么可以变色呢?

从整体上看,艾尔斯巨石的形状有些像两端略圆的椭圆形长面包。长3.6千米,宽约2千米,高348米,基围周长约8.8千米。在突兀而广袤的沙漠上,艾尔斯巨石好像一头巨兽在此守卫着,又好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仰卧在此。而有关它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历来存有很多争议,最流行的说法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据悉大约在3亿年以前,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地壳运动,盆地所在地迅速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而后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在亿万年的风沙侵蚀过程中,大片砂岩都已被风化为沙砾,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虽历经沧桑却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

不仅如此,艾尔斯石还仿佛少女一般,每天都会随着早晚和天气的变化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当早晨的太阳从巨石的东面徐徐升起的时候,它就会披上浅红色的衣裳,壮丽夺目;到了中午,当巨石整个沐浴在阳光下的时候,它又会换成“橙色的大衣”;等到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巨石上时,它则姹紫嫣红,在蔚蓝的天空下犹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至夜幕降临时,它又匆匆“换”上黄褐色的“夜礼服”,风姿绰约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艾尔斯石可以一日变换数次颜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