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商要学胡雪岩
5550700000006

第6章 诚心实意 慷慨解囊

言而有信,感人必深

言不诚信,所感不深

陈代卿(四川人,同治光绪年间在山东做官)的《慎节斋文存》里记载了胡雪岩和王有龄的事。

王有龄(?—1861)字雪轩,福建侯官人,幼年时跟随父亲来到浙江。后来,他的父亲死于任上,眷属滞留浙江,难归故里。王有龄虽在道光中叶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是没钱进京“投供”,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正在当学徒的胡雪岩,并且两人很谈得来。

历史上入仕者,或从文,或习武,为官为宦,来路光明正大,无可非议诟言。倘有一种人,文不能提笔成章,武不能盘马弯弓。金榜题名无望,封妻荫子休想,难道只好做个规矩老百姓,绝了为官为宦的念头?其实不然,只要孔方兄帮忙,一样可以穿朱着紫,出将入相哩!这便是进入官场的另一条途径:捐官。(解释捐官)

这年夏天,胡雪岩在一家名叫“梅花碑”的茶店里和王有龄吃茶,知道他打算北“投供”,加捐。然而他的境况实在不好,并且举目无亲,一天到晚穷困潦倒,现在只好每天在茶馆里穷泡,消磨时光。虽然捐了官却无钱去“投供”。

在清代,捐官只是捐了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要想补缺,必须得到吏部去报道,称为“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王有龄尚未“投供”,更谈不上补缺了。

胡雪岩虽然读书不多,却极有悟性,对“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类社会哲理体会弥深。他身处钱庄,在钱眼里翻跟头,看惯了多少人在生意场上一夜之间暴富,改变命运;又有多少人万贯家财毁于一旦,沦为乞丐。他猜想为官做宦,也和升斗小民一样轮回运转,或官或民,全是命相使然。胡雪岩喜欢听说书,“昨日阶下囚,今日座上宾”,“落难公子,小姐赠金”,“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诸如此类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常另胡雪岩兴奋不已。

胡雪岩年龄尚轻,20出头,正处于多梦时代,他想象自己正是刚肠侠胆,救人危难的豪爽之士,虽算不上是“贵人”,但手里尚握有重金——那500两刚讨回来的未交给东家的银子,这就是助人成就大业的本钱。

王有龄却不知道胡雪岩的心思,他心不在焉地呷口茶,冲胡雪岩拱拱手,然后起身告退。胡雪岩看着王有龄渐渐远去,感到此时应该“义”字当头,为王兄解此燃眉之急。

“老哥不忙走,请看一样东西,”胡雪岩从衣兜里掏出布包,一层层打开,露出一张500两的银票。当时,王有龄一下看呆了,盯住银票如入定一般,半天回不过神来。当他听胡雪岩说这些银票要送给他进京“投供”时,他双手乱摇不肯接受。这么大一笔钱,没有人替他作保,他实在还不起!

然而当他感知胡雪岩是真心实意,绝非儿戏时。顿时感动万分,热泪滚滚,倒头便要下拜。胡雪岩慌忙扶起他,两人互换帖子,结拜为兄弟。胡雪岩重又唤来酒菜,举杯庆贺,预祝王有龄马到成功,衣锦荣归。两人如亲兄弟一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手足情。

第二天,王有龄买舟启程北上。而胡雪岩没有想到他会因此而丢失了饭碗。

【评议】

胡雪岩从一个市井布衣风云际会,成为清代绝无仅有的穿黄马褂、紫禁城骑马的红顶商人,虽不乏投机钻营之举,我们却不应以“无商不奸”的观念来衡量他。相反,胡雪岩是一个为人忠厚、人情通达、眼光敏锐、手腕圆活的奇商,富有人情味和豪侠之气,在为人之道、经商方面,胡雪岩在重利的同时不忘义气,抓住了经商的本质,符合经商之大道。

胡雪岩在与王有龄谈论志向时曾表白:说到我的志向与众不同,我喜欢钱多,越多越好。不过我有了钱,不是拿钱票糊墙壁。我有了钱要用出去!世界上顶顶痛快一件事,就是看到人家穷途末路,几乎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刚好遇到我身上有钱——豪爽地洒下千金。在他刚涉世之初,慷慨资助素昧平生、穷困失意的王有龄北上捐官,使王从此青云得志,飞黄腾达,此举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为自己日后寻求靠山,而是自身禀赋的天然流露。

【用典】

生活中告诉人们,最稀有的东西最值钱。商业活动中什么最稀有呢?古往今来无例外,真诚是最稀有的。

历史的若干事例告诉我们:真诚为人终有报!尽可能真诚地帮助更多的人羸得成功,成功就会来陪伴你。生活常常就是这样。

在很多年前,在下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订房。

“很抱歉,”柜台里的人回答说:“我们饭店已经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

他停了一个,接着说:“在这样的晚上,我实在不敢想象你们离开这里却又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在我的房间住一晚,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套房,却十分干净。我今晚就呆在这里完成手边的订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员今晚是不会来了。”

这对老夫妇因为造成柜台服务员的不便,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们谦和有礼地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第二天早上,当老先生下楼来付住宿费时,这位服务员依然在当班,但他婉言拒绝道:“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我全天候呆在这里,又已经赚取了很多额外的钟点费,那个房间的费用本来就包含在内了。”

老先生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个旅馆老板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个旅馆。”

年轻的柜台服务员听了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妇的好心,但他只当这是句笑话。

又过了好几年,那个柜台服务员依然在同样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信中清晰地叙述了他对那个暴风雨之夜的记忆。老先生邀请柜台服务员到纽约去找他,并附上一张来回机票。

几天之后,他来到了曼哈顿,于坐落在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间的豪华建筑物前见到了老先生。

老先生指着眼前的大楼解释道:“这就是我专门为你建的饭店,我以前曾经说过,记得吗?”

“您在开玩笑吧!”服务员不敢相信地说:“都把我搞糊涂了!为什么是我?您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年轻的服务员显得很慌乱,说话略带口吃。

老先生很温和地微笑着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这家饭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乔治·伯特,他成为这家饭店的第一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