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犹太人做人与经商的智慧全集
5555700000012

第12章 警惕不明白的事情(2)

接着,拉比又对富翁说:“你也听到了,他捡的这个钱袋并不是你丢的那个。我要求你把100个金币还给他!”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对老夫妻,他们过着贫苦的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眼看着就要活不下去了,这时,他们商量着给上帝写封信,他们认为,给上帝写信,说不准上帝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于是,他们抱着虔诚的态度认认真真地给上帝写了一封求助信,并且签上了他们的名字,附上了他们居住的位置。

可是,怎么才能让上帝收到这封信呢?他们又开始琢磨了。最后一致认为:上帝是神圣的,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把信扔出去,上帝就会收到的。

于是,他们把信放在了门外,这时候,一股大风刮了起来,把信给吹走了。夫妻二人非常开心,他们觉得是上帝让风来把信带走的。

这封信在空中飞了一阵后,落到了一个正在散步的富人脚下,他把信捡了起来。这位富人心地善良,看完信后,非常同情这对老夫妻,于是决定帮助他们。

他顺着信上的住址找到了这对老夫妻的家,敲开了他们的家门。

“威特先生住这吗?”

“我就是,你找我有什么事吗?”老头问道。

富人一副高兴的样子:“哦,那太好了,上帝收到了你的信以后,让我做代理,他要求我给你一百元钱,以便维持你们的生计。”

老头收下了富人带给他们的钱。待富人走后,他兴奋地跑进屋子,激动地对老伴说:“上帝收到了我们的信,并给了我们一百元钱。不过……”

“有什么问题吗?”老伴问道。

“那个代理很有可能从上帝捐助我们的钱中拿走了一部分,只留了一百元给我们。”老头接着说道。

第一个故事中的富翁和第二个故事中的老者,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也会遇到。犹太人用这两个故事做反面教材,实际上是表示他们对这种人的辛辣讽刺和鄙视。

为人处世中,应该学习犹太人对别人心存感恩。“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一种处世方式,别人对你怎么样,你就应该对别人怎么样。在这里,主要强调“善”,而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主要明确的是:别人对你好,给了你帮助,你该怎么办。人有感情,有记忆,完全可以记住对自己提供帮助的人,关键是看一个人的态度。有人不想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就会把别人对自己的恩惠抹去,而且不会有一点点的内疚,这种人终归会失去他人的关心与帮助的。别人对你有恩时,应该把它深深铭刻在心中,在自己没有能力报恩时,要默默感激别人;自己摆脱困苦,有能力回报恩人时,要从容报答,就如中国的那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知恩图报是为人处世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如果一个人的心中不存在这样的观念,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人们会认为他是一个“患难与共,独享富贵”的人,便会渐渐地否定他的为人。当他蓦然回首时,身边朋友已所剩无几,只能独自悲怆。

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我们有能力渡过难关时,可以不接受别人的恩惠;如果确实有困难,不妨接受别人的馈赠,但是,接受别人的馈赠又不宜过多,能解决眼前困难即可,这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

犹太智慧借鉴:

每个人都应该知恩图报,尽管施恩的人没有要求你这样做。

4、智者站在幽默的人群中

幽默的人是拥有智慧的人。

——犹太智语

犹太民族是一个充满幽默的民族,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面对苦难时,犹太人总会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智慧,调动自己的幽默细胞,使自己开怀大笑,也让他人忍俊不禁。

犹太人当中流传着一句有意思的谚语:“小偷头上的帽子烧起来了。”这句话是从一个小幽默故事中得来的:

在东欧的一个小城市里,一个犹太人的帽子突然被人偷去了。那时候,卖帽子的地方特别多,这个犹太人带的这种帽子随处可见,一眼望去,好多人都带着和他一样的帽子,要想从人群中区分出小偷,很不容易。这位犹太人略微思考了一下,扯起嗓门,大声喊到:“小偷,你头上的帽子着火了!”小偷听到警告,非常紧张,便快速地用手摸了摸头上的帽子,就这样,小偷现了原形。

犹太人认为,生活中不可以缺少幽默,所以,他们很重视幽默,他们的思考方式独特。他们以睿智思索,以幽默表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充分地显示出他们的杰出才智。

面对苦难,犹太民族没有低头,他们一如既往,用乐观的心态看着世事沧桑,用幽默的语言排解生活的苦难和压抑。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毫无畏惧,仍然以幽默相对。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党的首领希特勒杀害了600万犹太人,犹太人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犹太人民对他恨之入骨,把他当作自己最大的仇敌。不过这个良心丧尽的希特勒也害怕被人杀害。

一天,希特勒在犹太人中请了一位占星大师为他占卜,他让这位犹太大师给他算一算自己何时会被别人暗杀。

这位犹太占星师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告诉希特勒:“你将在犹太人举行庆典的那一天被人杀害。”

希特勒顿感寒气袭人,心生恐惧。他赶忙把卫队长叫来,细心叮嘱,并命令卫队长:以后凡是在犹太人进行庆典的日子,一定要严加防范,小心戒备。犹太大师听了希特勒的这番吩咐,不动声色,冷冷地丢出一句话:“无论你怎么安排,都毫无作用。你被暗杀的日子就是犹太人举行庆典的日子。”这个双手沾满血腥的刽子手被这位犹太占星师的凛然正气给震慑住了。

即使身心遭遇到巨大创伤,面对仇人,他们没有战战兢兢,而是以幽默的话语来表达对仇人的蔑视。在犹太人的眼里,幽默的人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敢在敌人面前展示幽默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的确如此,一个没有胆识的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别说幽默,就是连开口的勇气都会丧失。在犹太人眼里,幽默是强者的特权,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犹太人非常重视幽默,把它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犹太民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被涂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就如众多的犹太民歌,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一丝丝难以驱除的忧伤,这或许与犹太人悲惨的命运有关,但他们并没有摒弃由智慧凝集而成的幽默。他们把这些传说和故事当作减轻痛苦的药剂,当作激发斗志的兴奋剂,这种有益身心的幽默,有人称之为“犹太风趣”。

每逢尴尬的场面,犹太人总是能够以幽默的方式使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使僵硬的局面活跃起来。他们用幽默来调节自己的心态,而不是专门为幽默而幽默,或者去斤斤计较幽默的效果。

犹太人的幽默与他们的乐观心态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抱着坚定的信念,在逆境中求生。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们的尊严得到了维护,使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而幽默在犹太民族不断发展与强大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在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看似很难实现的事情变成现实;幽默是一种治疗心情的良药,当烦恼冲昏了人的头脑时,幽默会使人安静下来,沉着思考。

幽默是一种能力,怎么才能幽默呢?首先要具有幽默感。

一位真正有幽默感的人,他能够乐观地面对发生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的一切。当身陷绝境时,他不慌不忙,安之若素,相信自会柳暗花明。幽默属于乐观的人,而乐观的人是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人和有胆量的人。

幽默感来自于生活。认真去体味生活、经受生活磨练的人,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能够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生活经历,运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思维,从自己大脑里存储的材料中随手拈来一些,稍作修饰,便是一个小小的幽默。这种独创的、原始的、新鲜的幽默可以起到一些想不到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吃饭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习惯:他喜欢在菜里面挑来挑去。其实,菜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他不可能从这粗茶淡饭中挑出个熊掌来。一次,一位朋友到他家吃饭,他的父母做了一个大火锅来招待朋友,朋友见他吃着吃着,便开始在碗里“寻宝”了,朋友觉得他的做法挺奇怪,他爸爸却冒出了一句:“把衣服脱了,下锅里捞吧。”父亲的一句话弄得他和他的朋友捧腹喷饭。

犹太人认为,只要是幽默就能使人放松心情,而惟有贤者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永远保持着放松的心情。

犹太智慧借鉴:

愤怒遇见幽默,便如被微风轻轻吹过;伤心遇见幽默,便如暖流填满心窝。幽默是智慧的结晶,幽默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同时,幽默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积极作用。仔细地观察生活,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5、做家里的犹太人

在家里的时候,我们是犹太人;在马路上,我们是普通人。

——犹太智语

犹太人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尽管分散在世界各地,他们还是能够很好地生存,这与他们的处世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长期流亡的生活中,为了避免遭受歧视和偏见,他们学会了怎样和陌生人尽快地熟悉起来,并能够立即适应当地的生活,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中,同化自己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很早以前,在一个小城镇上,住着一位大学者。他的学识非常渊博,深得人们的钦佩和赞赏。

一次,大学者得了一场重病,在一位医术高明的大夫的精心治疗下很快康复。为了让身体状况尽快好转,他和妻子离开了拥挤而嘈杂的小镇,搬家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环境幽雅的小山村。

在那里定居以后,山村里的人们来到他的家,和他攀谈,问他是做什么的。“我会补锅。”学者爽朗地回答说。然后,他们谈得特别投机,学者邀请村民在家吃饭,他们友好地拒绝了。

等到村民走后,妻子惊讶地问学者:“你怎么可以说自己是一个补锅的呢?你可是一个有着大学问的人啊。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学者笑着解释道:“这个山村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知识的作用。如果我以学者自居,他们是不会尊重我的,说不准还会有意地排斥我们呢。可是他们知道了我会补锅,自然知道了我对他们的重要性,自然会尊重我们的。”

犹太人对这种处世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融会贯通,运用到生活中,充分展现出他们的生存智慧。初到一个地方,他们总能够通过各种办法弄清楚当地人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以便融入这个新环境。对新环境有了基本了解之后,他们就会采用本地人的方法谋求生存。

亨利·摩根曾经在罗斯福任总统期间担任美国的财务部长。他出生于犹太家庭,在他的少年时期,他们一家人在美国居住。他问过他的妈妈:他们的宗教是什么。妈妈是这样回答他的:“当别人问你这样的问题时,你一定不要模糊地回答他们。你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们,我们是美国人。”因为作为犹太人,摩根的妈妈明白,在美国的国土上生活,如果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必然会遭到歧视。所以,不管在外边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能暴露自己的犹太人身份。

同化自己,实际上讲的是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许多方面,如对工作性质的适应,对居住环境的适应,对饮食的适应等等。“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一种规律,对于人类同样实用。从适应能力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生存能力。

有的人,一旦开始工作,便能很快地熟悉自己的业务,把份内的事情办得有条不紊,深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同事相处时,他能够在短时间内知道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在大家闲聊的时候,他能够就所谈论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将相关的见闻讲给大家听,自然地与大家打成一片,同事们愿意和他来往;虽然刚来,却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严格遵守公司的作息制度;饮食上,他不会挑剔,既然这里的人都吃这样的食物,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并很快适应了这样的饮食。如果我们具备了如此的适应能力,还怕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吗?

一位犹太人厨师这样教育他的女儿:他把女儿带进厨房,然后,他把鸡蛋、洗干净的胡萝卜和碾成粉的咖啡豆分别放在了三个盛有水的锅里,开始煮这些东西。

片刻后,水咕咕噜噜地响了起来。父亲揭开锅盖,捞起了胡萝卜和鸡蛋,并把它们分开放在不同的盘子里,再把咖啡盛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待它们稍微冷却,父亲让女儿伸出手去摸煮熟了的胡萝卜,女儿发现胡萝卜变软了;接着,父亲让她把煮熟的鸡蛋打破,她剥掉了蛋壳,取出已经成形的蛋清和蛋黄。最后,父亲又让她尝了煮好的咖啡,她感受到了咖啡的美味。父亲通过这个过程教导女儿:当把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置于相同的环境时,胡萝卜变软了,鸡蛋的内部变硬了,但是它们最终脱离了水,唯有咖啡豆与水相融。

人的一生中,要进入各种各样的大环境或小环境。小学、中学,然后是高等教育,学校是一个大环境,班集体是一个小环境;然后,我们踏入了社会,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社会便成了大环境,单位就成了小环境。面对各种环境,我们是做鸡蛋,还是做胡萝卜,抑或咖啡豆呢?

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所以,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自生存。原始时代已经过去,社会分工又日趋周密和明朗化,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包含着他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基本的生存,必须融入社会;同时,一个人也不可能改变大环境。环境可以变化,但不是因个人而变,它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