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年轻人要熟知的100位中国帝王
5559000000010

第10章 秦汉三国卷(9)

汉宣帝知道,要想管理好朝政,必须要除掉掌握着军政大权的霍氏集团。为此,他采取了“骄而纵之”的计策,通过不断封赏来让霍氏集团放纵,待他们做出破坏朝纲的事情后再采取行动,逐渐收回军权。同时,汉宣帝开始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丙吉、魏相二人先后被任为御史大夫。

然而,被荣耀冲昏头脑的霍氏集团根本没有识破汉宣帝的计划,个个盛气凌人,越来越放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上书弹劾霍氏集团。汉宣帝见时机已到,于是顺应民心和时势,开始采取行动。他一面削去霍氏集团一些人手中的军权,一面加封另一些人。同时,他改变了以往的议事制度,允许外朝直接与皇帝议事,不必通过中朝。如此以来,霍氏集团中受到加封的人也渐渐失去了实权。

霍氏集团终于醒悟了,于是密谋造反,后由于消息走漏,只好作罢。汉宣帝并不急于剿灭他们,而是在等待最佳时机。此后,已经养成了猖狂本性的霍氏集团继续胡作非为,招摇过市,在朝内外都留下了坏名声。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氏集团准备再次发动政变。汉宣帝闻讯后,立即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霍氏集团被铲除后,朝中大权终于落入了汉宣帝的手中。早年生活在民间的汉宣帝非常了解百姓的疾苦,于是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整顿。

自从汉武帝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后,朝中的贪官污吏越来越多,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尽管在霍光辅佐汉昭帝执政期间有所压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宣帝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调整了中朝和外朝的关系。

西汉初年,汉高祖沿用了秦朝的官僚体制,用丞相来辅佐朝政。如此以来,丞相的权利越来越大,逐渐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即位后,对这种情况大为不满,于是设置了中朝和外朝。外朝以丞相为首,主要负责各种政务;内朝以大将军、尚书为首,主要负责制定各种重大决策。汉武帝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削弱相权。汉宣帝即位后,霍氏集团控制了中朝。为了能够直接了解到各种政务情况,汉宣帝索性跳过中朝这个环节,直接参与管理各种政务。

调整了中朝和外朝的关系后,汉宣帝开始严格选拔官吏,大力任用有能力的人。魏相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遂被提拔为丞相。在郡国守相的选拔上,汉宣帝也相当重视。当时的行政划分总共只有中央、郡国和县三个级别,掌管郡国政务的郡国守相自然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合格的郡国守相向上可以如实汇报郡内各县的具体情况,向下可以传达中央的各种策略和方针,但一个不合格的郡国守相则有可能欺上瞒下。为了选用可以胜任的郡国守相,汉宣帝亲自接见被举荐的人,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

汉宣帝一方面选任有能力的人,一方面采用汉武帝时的刺史制度对各郡进行监察。另外,汉宣帝推行了有功必赏、有罪必课的政策。通过种种配套措施的实施,官吏中的腐败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在这种正气之风的感召下,官吏们不再相互攀比财富,而是以出色的政绩、深厚的学问为荣。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汉宣帝根据国情开始对国内各种政策进行完善和改革。在他的努力下,西汉王朝除了有“文景之治”外,又出现了“昭宣中兴”。

在思想方面,汉宣帝改变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的局面,满足了其他学派的需求,同时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留做出了贡献;在农业方面,汉宣帝一方面依照惯例减少赋税徭役,一方面根据当年灾情的轻重再减免一些租税;在工商业方面,汉宣帝在依然推行汉武帝以后的官营政策的同时针对这种政策的弊端作了一些修改,有效抑制了由此导致的官吏腐败现象。

宣帝以前,由于土地的买卖不受控制,官僚、地主、豪强、富商等纷纷大量购进土地,严重导致了国内的贫富分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汉宣帝把巨富者迁徙,把他们的土地充公或分配给贫者。另外,汉宣帝还颁布诏令,把公田借给贫者耕种。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43岁的汉宣帝病逝。

汉元帝刘奭——尊崇儒学,以儒治国

生于乱世 深爱儒学

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元帝刘奭出生。他的父亲刘病已当时只是一个流落民间的皇族,但几个月后便奇迹般地成为了皇帝,这就是汉宣帝刘询。刘询做了皇帝后,刘奭的生母、刘询的嫡妻许平君被立为皇后。

当时,身为辅政大臣之首的大将军、大司马霍光官高权重,霍氏集团早在汉昭地时已经控制了汉廷的军政大权,因此霍家上下都显得异常尊贵。霍光续妻霍显因汉宣帝没有立她的小女为皇后心生怨恨,于是在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乘许皇后产后不适毒死了许皇后。就这样,4岁的刘奭虽然身为皇族,却过早地失去了母爱。

许皇后死后,霍显的小女被立为皇后。霍皇后见汉宣帝有立刘奭为太子之意,在其母霍显的怂恿下欲毒死刘奭。此后,刘奭虽然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但在其父亲汉宣帝的小心防范下还是活了下来。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死。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通过采用各种手段收回了霍氏集团手中实权的汉宣帝摆脱了霍氏集团的威胁,果断地将嫡子刘奭立为太子。这一年,刘奭8岁。

小时候的刘奭是一个乖巧而又懂事的孩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长大后的他才变得柔弱和优柔寡断。宣帝时,武帝统治时期给以后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官吏腐败等等。这些负面影响直接引起了处于下层的人们的愤怒,各种自然灾害又使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辛,于是,各种武装斗争纷纷发生。尽管汉宣帝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缓和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但措施的推行和生效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时间段。在这个难以估测的时间段内,矛盾随时都有可能激化。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刘奭看到的更多是农民的疾苦和愤怒,认为要想真正缓解社会矛盾,缓和当时的严峻形势,只有通过推行儒术才能实现。身为太子的刘奭不仅有这样的想法,还在认真地学习各种儒术,以便能够在即位后治理好国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刘奭对《诗》、《书》、《礼》、《经》等各种儒学经典皆熟透于心。

刘奭不仅本人尊崇儒术,而且还建议父皇汉宣帝也用儒术治国。做太子期间,他与汉宣帝讨论治国方略时曾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汉宣帝听后大怒,对他说汉家治国一向是采用王道和霸道结合的方式,单凭儒术是行不通的。然而,早对儒学痴迷的刘奭是不会耐心听取父亲的教导的,继续我行我素。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死,26岁的太子刘奭即位,西汉王朝的衰落也由此开始。“文景之治”、“昭宣中兴”那样的局面对极力推崇儒术的刘奭来讲,是永远不可实现的梦想。

平庸无为 汉室难兴

刚即位的汉元帝信心十足,欲用儒术为西汉开创一个辉煌时期。

汉元帝是一个有“心计”的人,知道要想推行儒术,首先要让西汉子民尊崇儒术,于是采用各种措施宣传儒术,比如奉祀儒学先祖孔子,赏赐、吊祭或厚葬儒士等。不仅如此,汉元帝还扩大太学规模,大力培养儒学博士。元帝以前,儒学在西汉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大力推行,因此儒学的发展极为迅速。汉元帝此时又如此推崇儒学,儒学之风自然更加旺盛。

汉元帝推崇儒学只是一种手段,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于是,在儒学推行的同时,汉宣帝一边选用优秀的儒生为官,一边用以儒学为中心的“王道”治国。由于汉元帝采取的措施之间有着层层递进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王道”在执行过程中颇为顺利。通过一番整顿后,汉廷上下皆是儒生。

不同的国情需要不同的治国思想,统治阶级选用符合国情的治国思想,然后能够强有力地贯彻执行下去,总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治国思想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能够及时消除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各种弊端和化解已经激化的社会矛盾。另外,在不同治国思想的影响下,往往会衍生出不同形式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汉的灭亡是必然的,责任并不完全在于汉元帝本人。

由于儒学的推广和儒官的任用,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籯经”。只要能够通晓儒经,就能够入仕。于是,为了光耀门楣、为了拿到俸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研究儒学的队伍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读死书、死读书”的无能之辈也纷纷穿上了官服。这些人即使不会作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对促进国家昌盛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除此之外,宣帝在临终前为元帝安排的辅政大臣逐渐丧失了作用,朝纲日趋腐败。

元帝身旁的辅政大臣有三位: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史高、前将军兼光禄勋萧望之和光禄大夫周堪。其中,史高为戾太子之妻、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属于外戚,宣帝时被封为乐陵侯,任侍中一职;萧望之和周堪是当时的名儒,宣帝时分别任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他们在元帝时所任的这些官职,是汉宣帝临终前临时晋升的。

史高、萧望之、周堪三人原本按照宣帝遗嘱共同辅政,而且并领尚书事,然而,在辅政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史高将萧望之和周堪排挤出去,凭着外戚的尊贵独领尚书事。不过,由于汉元帝当时以儒术治国,萧、周二人自然受到信任和重用,在朝中的声望都很高。于是,史高心生嫉恨,与他们之间的成见越来越深。

汉元帝注意到了辅政大臣间的明争暗斗,决定重用没有家室的宦官,以便维护自己的皇权。然而,汉元帝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出现了宦官专权、朝纲日趋腐败的现象。

宦官虽然没有家室,但同样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达到专权的目的,比如拉拢朝中重臣、在民间私结死党等。宦官石显的做法便印证了这一点,他不仅拉拢了一些唯利是图的儒臣、外戚,还在长安城内结党营私,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然而,早被甜言蜜语充塞双耳的汉元帝已经无法分清黑白是非,对宦官宠爱有佳。随着这种局面的出现,萧望之、周堪等一些正直儒臣的地位与日俱下。最后,萧望之、周堪的结局分别是自杀和被贬为庶民。

汉宣帝在位时,汉朝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没有大的改观,但在边事上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武帝时,匈奴迫于汉武帝的强大武力,不得不向西北迁徙。然而,匈奴人的野心随时都有可能复发,“漠南无王廷”的局面不会一直维持下去。

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出现“五单于争立”一事。经过一系列的内部斗争后,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成为了匈奴中两股并存的势力。这两股势力实力均衡,尽管经过了数次的争斗,仍然不能够吞并对方,一直延续到汉元帝时期。汉元帝即位后,野心勃勃的郅支单于开始向西域发展自己的势力。

早在武帝时,汉武帝攻破了姑师和楼兰两国,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汉武帝又攻破了大宛。面对汉朝的强大力量,西域各国纷纷向汉朝诚臣上贡,西域遂被划为了汉朝的疆土。通西域后,西域和中原地区得到广泛的交流,促进了两地经济的繁荣。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寿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前往西域任职。不久,副校尉陈汤发现了郅支单于的野心,建议甘延寿铲除郅支单于的势力。甘延寿奉诏行事,按兵不动。正在陈汤心忧如焚时,甘延寿身患疾病,令陈汤暂时代办公务。陈汤接手后立即矫诏,调兵击败了郅支单于。虽然陈汤犯下了欺君之罪,但他的做法换来了西域的安定和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继续交往。

郅支单于被杀,呼韩邪单于有喜有忧,喜的是汉廷为他除掉了竞争对手,忧的是汉朝会不会对付他。迫于汉朝的威力,呼韩邪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初再次入汉,表示愿意与汉朝和亲。汉元帝求之不得,遂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

王昭君是一位身份卑微的宫女,她名叫嫱,昭君是她的字。深居后宫中的她虽然颇有姿色,但始终没有见过汉元帝,任容颜随岁月失色。听说匈奴要和亲后,愁肠百结的王嫱下定了决心,主动要外嫁匈奴。于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被被世人代代相传,感染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王昭君牺牲了自己,但却换来了汉朝与匈奴的团结友好。至此以后,汉朝与匈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互不侵犯,汉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安定,“竟宁”这个年号就包含这个期望。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42岁的汉元帝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汉成帝刘骜——死在温柔乡的昏君

少而无德 险中即位

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刘骜出生。与其它的皇族相比,刘骜的出生前后显得比较特殊。

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太子刘奭已经年满18岁。举行了标志着成年的冠礼后,情窦已开的刘奭渐渐有了好几个姬妾。在诸姬妾中,刘奭最为宠爱司马良娣。然而好景不长,司马良娣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病死。刘奭痛失爱姬后忧郁万分,对其他姬妾毫无兴趣,遂将她们统统拒之门外。

太子刘奭的做法让急于得到皇孙的汉宣帝十分为难,索性令人从后宫选出五位宫女,让刘奭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姬妾。刘奭本无心选择姬妾,但又不能忤逆汉宣帝,随便指了一下。王皇后误以为刘奭看中了离他最近的名为王政君的宫女,遂将王政君送入太子宫。不料,一夜之后,王政君竟然在以后有了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