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年轻人要熟知的100位中国帝王
5559000000011

第11章 秦汉三国卷(10)

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王政君为刘奭生下一子。汉宣帝高兴之余,为这个皇孙起名为“骜”,希望他能够像千里马一样任意驰骋。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死,元帝即位。元帝即位后,王政君被立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为阳平侯。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5岁的刘骜被立为太子。

王政君做了皇后以后,王氏家族转眼成为了正宗的皇亲国戚,顿时满门富贵。除了其父王禁受封外,其叔父王弘也得到提升,被任命为长乐卫尉。

虽然刘骜身为太子,但要想成为皇位继承人并不容易,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恶劣品行逐渐暴露。

刘骜长大后迷恋酒色,元帝对他极为不满,数次欲行废太子之事。与他交好的外戚史丹是元帝的宠臣,处处为他说情,他才没有被元帝废掉。与此同时,傅昭仪之子定陶王刘康和冯昭仪之子信都王刘兴(后改封为中山王)却深得元帝的喜爱。尤其是刘康,元帝与他“坐则侧席,行则同辇”,关系甚为亲密。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因病在后宫调养,傅昭仪母子二人悉心侍奉。王皇后见元帝行将就木,担心元帝另立刘康为太子,但苦于难以见元帝一面,遂心急如焚。史丹深知元帝为人柔弱,做起事来优柔寡断,于是乘探病之时恳请元帝不要废黜太子。元帝看在他苦苦为刘骜求情的份上只好同意,并要求史丹待他死后尽心辅佐刘骜。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元帝死,20岁的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

无视外戚专权 只愿沉迷酒色

王皇后在做了17年的皇后,竟成为了太皇太后。汉成帝即位后,在其生母王太后的影响下,开始巩固皇权。

元帝时,为了防止外戚和儒臣专权,于是重用了宦官,宦官石显逐渐坐大。针对这种情况,汉成帝将石显由中书令升为长信中太仆。这种明升暗降的调任方式使得石显脱离了汉廷决策中心,石显集团中的同流合污者,如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等人见石显失势,为求自保纷纷出卖石显。石显被罢官后,死于还乡途中。

在这个过程中,王氏家族渐渐权倾朝野。元帝时,王太后的长兄王凤在父亲王禁死后承袭了平阳侯的爵号。不仅如此,元帝还任命他为卫尉、侍中。到了汉成帝即位后,王凤在朝中已经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此时,他一边排挤另一派外戚,如冯昭仪之弟冯野王、许皇后之父许嘉等,一边与史丹合作,铲除丞相王商在朝中的势力。随后,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独领尚书事,掌握了朝中军政大权。

王氏上台后,其家族成员纷纷被封官受爵。其中,王凤的四个兄弟皆被封为侯,其堂弟王音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其他成员各有封赏。

此时的汉成帝对王氏集团的权力膨胀视而不见,好像并不担心刘氏天下会落入王氏之手,放心地让各位国舅处理政务。如此以来,汉成帝成了一个闲人,其好色的欲望得到了大大的满足。

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35岁的汉成帝仿佛厌倦了朝中的生活,于是要去民间看一看。不料,汉成帝竟在阳阿公主的府中遇到了舞伎赵飞燕,被她的姿色迷得神魂颠倒。不久,赵飞燕便带着她的妹妹住进了她们连做梦都没有去过的皇宫。

随后,一场后宫争宠的大战拉开了帷幕。在这场没有硝烟但处处暗藏杀机的战争中,许皇后被废,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其妹赵合德被立为昭仪。赵氏姐妹入宫后,一直没有后嗣,为了维护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不断迫害皇孙,残忍不堪。汉成帝被她们的美色所迷惑,不但不制止他们,而且还助纣为虐。由此看来,汉成帝真有些不在乎刘氏天下要不要改姓或者会不会改姓。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因沉迷于酒色多年而憔悴不堪,于同年三月毙命。

汉哀帝刘欣——荒淫无能终其一生

有皇位之缘 无皇帝之能

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刘欣出生。刘欣的父亲是成帝刘骜同父异母的弟弟定陶王刘康,因此按照常理来讲,身为皇侄的刘欣是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的。然而成帝没有后嗣,这就为刘欣创造了机会。

刘欣生于定陶国(今山东定陶),父亲刘康死后,他在祖母傅昭仪的扶持下沿袭了父亲的封号,成为了定陶王。冯昭仪很注意培养刘欣的能力,从小就教他读书悉文,以便能够有大的作为。就这样,刘欣在定陶国度过了16年。

成帝时,先立的许皇后和后立的赵皇后都没有子嗣,宫中其他妃子生下的孩子又先后被赵皇后姐妹害死,以至于成帝始终没有后嗣,更不用说立皇储了。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44岁的成帝自知体力不支,此生生子无望,于是打算从皇族旁系中选择一位继承人。就这样,傅昭仪之孙定陶王刘欣和冯昭仪之子中山王刘兴成为了候选人。

收到令刘欣进京面上的诏令后,富有心计的傅昭仪立即猜出了成帝的用意。为了能够使刘欣成为皇储,她先是让刘欣学习诸侯王面见圣上的各种礼仪,后又随刘欣入京,用重金贿赂赵皇后姐妹和朝中大臣,颇费了一些心思。不过,她的目的达到了。刘欣在成帝面前的出色表现和她在朝中的打理让刘欣成为了将来的皇帝。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刘欣被成帝收为养子,并被立为皇储,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死,19岁的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对外戚王氏家族专权的事情早有耳闻,即位后便将赵皇后尊为皇太后,公然与王氏家族对立起来。另外,按照西汉的传统,汉哀帝不应该再与母亲丁氏和祖母傅氏继续交往,然而他却毫不顾及地打破了传统。他先将在定陶居住的祖母傅氏接入宫中,后又将傅氏和丁氏尊为太后。

不仅如此,汉哀帝还欲削减王氏家族的权势。当时,王太后之侄王莽是王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官居大司马,在朝中颇有影响。汉哀帝考虑到要想搬倒王氏家族,首先要搬倒王莽,于是乘王莽第二次用辞职来要挟他时撤消了王莽的官职。随后,汉哀帝大刀阔斧地削减王氏家族的势力,王莽的几位叔伯及其推荐的官员纷纷被罢免。

经过一番整顿后,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势力基本上被铲除。然而,善于通过各种伎俩博得美誉的王莽虽然赋闲在家,但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汉哀帝只得将王莽再次请回长安城,但并没有恢复王莽的职位。

汉哀帝铲除了王氏家族的势力后,也曾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治理国家,但由于他不能以身作则和丁氏和傅氏家族的反对,有些措施后来成为了一纸空文。比如,代任大司马师丹提出了限制王公贵族的田地和奴婢的建议,汉哀帝采纳其议,令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人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规定。按规定,凡田地、奴婢数量超过既定数额者,多出的田地和奴婢一律被朝廷没收。对于朝中官僚来说,这种措施并没有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没有什么异议。然而,对于丁氏、傅氏这些外戚来讲,这种措施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汉哀帝不待这种措施顺利推行竟明知故犯,进行超额的赏赐。当时,太子舍人董贤深受汉哀帝宠爱,得到汉哀帝2000余顷田地的赏赐,而王公贵族最多只能拥有30顷田地!

汉哀帝虽有心治理国家,但却没有治理国家的决心,只能空有遗憾。随着这种遗憾的发展和深化,汉哀帝彻底放弃了,随之而来的便是腐朽和堕落。

太子舍人董贤虽为男儿身,却生得一副女子般的好面容。一日,哀帝在宫殿中偶尔看到了他,喜爱之情顿然而生。董贤不仅面容酷似女子,而且言行举止中也处处显得柔弱娇气。哀帝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愈来愈喜欢他,甚至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虽然董贤贱为太子舍人,哀帝对他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意,反而对他宠爱有加,两人常常食同案、卧同床。不仅如此,董贤的妹妹和妻子也常常入宫服侍汉哀帝。也正是由于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董贤一家人在当时被加官进爵,荣耀万里。

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远不止如此,“哀帝断袖”的故事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据说,一天中午,与往常一样,哀帝和董贤又在一起休息。哀帝醒后,正准备起身,却发现董贤压住了他的衣袖。看见董贤睡得如此香甜,哀帝不忍心将其叫醒,索性让人拿来刀子将自己的衣袖割断,然后才悄悄起身。

在汉哀帝的宠爱下,董贤在仕途上如平步青云,先后被提拔为随身侍从、驸马都尉、侍中。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董贤再次被提拔,担任卫将军一职。汉哀帝的做法引起了朝中众大臣的不满,但当尚书仆射因反对此事被汉哀帝折磨致死后,其他有异议的大臣纷纷息事宁人,不再言及此事。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五月,汉哀帝病重,于是开始安排后事。在他的安排下,卫将军董贤、丞相孔光、御史大夫彭宣分别担任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之职。次月,24岁的汉哀帝病卒于未央宫,他荒淫而无能的一生宣告结束。

汉平帝刘衎——西汉王朝的末代君王

不谙世事原是福 初明事理遭杀身

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汉平帝刘衎出生。就在这一年,其父中山王刘兴与后来的汉哀帝刘欣同时入京朝见汉成帝,结果因表现愚笨而被成帝淘汰,没有成为皇位继承人。此后,刘兴变得垂头丧气,就在这时,刘煖出生了,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了他那颗受伤的心灵。

刘衎出生后,刘兴为他起名“箕子”。殷末时,纣王身边有三位贤臣:微子、比干和箕子。这三位贤臣虽然忠心耿耿辅佐纣王,但残暴无道的纣王不仅毫不重视他们,反而还刻意迫害他们。他们见纣王冥顽不灵,意识到了殷商王朝不久将走上灭亡之路。结果,历史验证了他们的预料。在这三位贤臣中,箕子与纣王是叔侄关系,而他与刘欣也是叔侄关系,于是以“箕子”自比,一方面是为了借物抒情,以排解心中的苦闷,另一方面也是对西汉王朝和刘欣的诅咒。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刘兴在抑郁中离开人世,在其母冯昭仪的料理下,刘箕子承袭了父亲中山王的封号。然而不幸的是,刚刚失去父亲的他不久就患上肝厥病,常常出现眩晕、抽搐等症状。尽管冯昭仪为治好他的病费尽了心思,然而终不见好转。不仅如此,冯昭仪还因此事受到诬陷,结果被逼自尽。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在位不满6年的哀帝死。哀帝刚死,年过七十的王太后抓住时机从大司马董贤手中收回印玺,并将赋闲在家的侄子王莽召回宫中。董贤被罢免后自杀,王莽重任大司马一职,独领尚书事。此后,朝中大权再次被王氏家族掌握。由于哀帝同样没有子嗣,王太后与王莽商量后,立即派人迎9岁的刘箕子入京。

同年九月,身体羸弱的刘箕子即皇帝位,是为汉平帝。汉平帝即位后,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在王氏家族的控制下,汉平帝的生母卫氏和祖母冯氏的家人都无法与他接近。汉平帝虽然身为皇帝,却享受不到常人应该得到的亲情。

元始二年(2年),由于“箕子”之名与皇帝身份不符,在王莽等朝中大臣的商议下,汉平帝改名为象征着安定的“煖”。次年春,汉平帝立王莽之女为皇后。

汉平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选拔人才、封赏皇室和功臣后裔、兴建学校等等。不过,这些措施都是在王莽的操纵下进行的,成为了王莽培养自身势力和沽名钓誉的工具。

随着年龄的增长,汉平帝渐渐开始明白事理。与此同时,已被加封为“安汉公”的王莽更加飞扬跋扈。汉平帝虽然极力除掉王莽,但手中却无丝毫权利,空有怨恨和不满。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不满举动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元始五年(5年),汉平帝病情恶化,王莽乘机将其毒死。

新帝王莽——一生真伪复谁知

察言观色 步步高升

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王莽出生。其姑姑是当时的王皇后,因此王莽一出生就成了皇亲国戚。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王莽童年时的时候比较幸福。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死,其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汉成帝即位后,尊生母王皇后为皇太后。

此后,王氏家族更加显赫。王莽的伯父王凤担任大司马、大将军之职,并兼领尚书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朝中第一权臣。王莽的其他伯叔们都沾了光,先后被封侯,唯独其父王曼早死,没能赶上封侯的机会。

王莽的父亲和哥哥死后,家中就剩下母亲、嫂子、哥哥的孩子和他。他家虽然身为贵族兼皇亲国戚,但与其他堂兄弟比起来,家中显得寒酸许多。然而,王莽并没有自卑,而是下定决心要出人头地。

王莽既聪明又懂事,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母亲和嫂子的责任,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哥哥的孩子。虽然年龄尚浅,但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已经养成了勤俭节约、勤奋学习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他在为人处事上比同龄人更优秀。他知道他的叔伯在朝中很有权势,于是尽力在他们面前好好表现,以此博得他们的喜爱。另外,在与外人交往时,他的谦虚有礼为他赢来了很多朋友。这些关系成为了他强有力的潜资源,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因病在家休养。王莽知道伯父生病后,立即赶去照顾。在照顾伯父的几个月里,王莽无微不至,亲自为伯父煎药、尝药,常常衣不解带,寸步不离伯父左右,极尽孝道。王凤见王莽照顾自己比自己的儿子还要殷切和细致,在感动之余还有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