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年轻人要熟知的100位中国帝王
5559000000012

第12章 秦汉三国卷(11)

不久,王凤病死。他死前没有什么遗愿,只是恳求皇太后和汉成帝好好对待王莽。不久,汉成帝任命王莽为黄门郎,在皇帝的身边做事。王莽早就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在官场上初露锋芒,很快就讨得汉成帝的欢心,并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王莽做官后,仍然保持以往的作风,在朝中团结了一批人,并与自己的叔伯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成都侯王商上奏,要求将户邑转封给自己的侄子王莽。当时,很多有地位的人也纷纷褒扬王莽,赞美他的德行和学识。汉成帝见众人如此推举王莽,索性封王莽为新都侯,以顺民意。同时,王莽被擢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兼侍中。此时,王莽既握有一定的军权,又可以参与国事,还可以留在汉成帝身边。

王莽虽然官居要职,但仍然小心谨慎,从不张狂和骄横。因为他知道,他在朝中的地位并不稳固,官职和威望居其上者为数众多。于是,他继续保持低调作风,不轻易得罪别人,而且在找机会搬掉自己仕途中的绊脚石。比如,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的叔叔大司马兼大将军王根将他推荐给汉成帝,愿意将大司马一职拱让给他,得到成帝的许可。就这样,38岁的王莽平步青云,成为可以摄政的大司马。

王莽做了大司马后,更加注重形象工程的建设,举手投足间都在沽名钓誉。在官场,他保持廉洁清正的形象,选拔贤士为官,而且将自己得到的赏赐散发给他人;在家时,他力求克俭,对自己和家人都是如此。

一次,朝中官员听说王莽的母亲生病,纷纷派自己的夫人去王莽府上探视其母。这些夫人皆穿金戴银,透着珠光宝气,一派贵妇人的样子。她们来到王莽府上后,见到一位身穿粗布衣服、裙不过膝、衣不拖地的妇女在门口迎接她们。起初她们以为这个妇女是府上的仆妇,后来私下打听才知道是王莽的夫人。王莽精心筹划,巧做安排,使他在朝野上下的名誉更加响亮。

静待时机 重掌朝政

成帝死后,哀帝即位。哀帝即位后,对王氏家族深感不满,很快与其对立起来。王莽意识到成帝要压制王氏家族后,索性辞职,让哀帝体会一下朝中没有他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哀帝虽然心中愤怒,但还是不敢贸然行事,于是假意派人好言相劝,希望王莽能够回朝任职。这是王氏家族与成帝交手的第一回合,以王氏家族的胜利而告终。

不久,王莽姑姑王太后邀请赵太后、哀帝生母丁皇后、哀帝祖母傅太后等人赴宴。王莽见主事官将两把椅子并列摆在中间、其他椅子摆在两边,便询问他为何如此摆放。得知中间的两把椅子是王太后和傅太后的尊位后,王莽大怒,当众说傅太后是藩妾,没有资格与王太后平起平坐,并令主事官撤掉中间的一把椅子。王莽得知哀帝因此事大怒后故伎重演,再次辞职归家。不料,哀帝果断地撤掉了他的大司马之职。不过,王莽虽然因此事被撤职,但他的做法却赢得了超内外的美誉。

王莽虽然不在朝中,但他在朝中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尽管哀帝罢免了与王氏家族有关的众多官员,但仍然难以将王莽搬倒。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王莽余党借助日蚀这种自然现象制造舆论,暗示朝中无贤臣必将导致国家衰亡。随后,哀帝在舆论的压力下又将王莽请回。王莽虽然回到了长安城,但由于哀帝不恢复其官职,所以手中没有实权。不过,宫廷是权力的核心,在这里发展的机会要比他在家多。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哀帝死。王莽、王太后等人乘机迎立了中山王刘煖。从此,王莽官复原职并领尚书事,控制了朝政大权。为了避免其他外戚专权的现象再次发生,王莽在平帝刘煖即位后就采取了措施。他派人前往中山国给平帝生母卫氏的家人加封侯爵,但不准他们与平帝有来往。尽管王莽稳定了局势,但一向谨慎的他并不安心。为了能够长久把握朝政,他没有完全依靠姑姑王太后,而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平帝。

此后,王莽利用平帝这个傀儡皇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方面,他以为国选才的名义选用了很多既有才能又讨王太后喜欢的人,更好地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平帝虽然下诏封赏了几乎所有的朝内外皇族和功臣的子孙,但功劳却被他占有,使他又一次被天下人称道。

不仅如此,由于自己是个书生,王莽非常重视教育。于是,他又以平帝的名义调整教育机构。经过调整后,太学在元帝时的规模上再次得到扩充,能够容纳万余名学生。除了朝中有太学外,地方上也兴办了很多学府。按照规模的大小,郡上设立的学府称作学,县里设立的学府称作校。另外,王莽在教学内容上也有了补充,在元帝时“五经”的基础上增加《乐经》,具备了儒学的“六经”。

随着权势和威望的增长,王莽越来越不安分,篡权的野心也日益凸显。不过,他不仅为人谨慎,而且是一个读书人,干什么事情都比较讲究,尽量做到名正言顺,哪怕他的所作所为本身名不正、言不顺。

王莽从书中学到了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故事,于是便以周公自比,以得到更为响亮的封号。周成王时,西南的塞外蛮夷越裳氏仰慕周朝仪德,不远千里带着白雉入朝晋见,于是王莽在汉廷中也演了这一出戏。王莽的朝中同党对此心知肚明,纷纷赞誉其功德,把他比作汉朝的周公,奏请平帝赐其“安汉公”的封号。王太后直接绕过平帝这个摆设,封其为“安汉公”,并任命他为太傅,位居四辅(太傅、太师、太保和少傅)之首。

眼看着平帝一天天长大而七十多岁的王太后仍在干涩朝政,王莽渐渐有些急躁,于是派人说服了王太后。此后,王太后仅仅掌握着封爵权,其他事务一律由王莽代理。王莽心花怒放,继续以买通少数民族献瑞的方式来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威仪天下,使自己成为了路人皆知的人物。

元始五年(5年),在王莽同党的带动下,朝中上下九百余位官员为他请愿,要求平帝为其举办九锡封典,平帝只得照做。就在这一年,王莽从平帝的言行上感觉到了平帝的不满,遂动了谋杀平帝的念头。不久,平帝的肝厥病病情加重,王莽佯作悲痛状,求天地保平帝平安。不料,平帝的病情开始有好转的迹象。王莽顿生歹心,用毒药毒死了他。

篡汉称帝 食古不化

平帝死后,王莽认为称帝的条件还不成熟,于是一边立宣帝玄孙之一、广戚侯刘显之子、年仅2岁的刘婴为皇太子,一边令人在民间编造谶语来达到称帝的目的。由于刘婴即位时尚幼,史称“孺子婴”。孺子婴即位后,某县有人在挖井时挖出一块写有“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头;不久,高祖庙中的守庙官从一位方士那里得到一个匣子,里面不仅写了王莽是真天子,而且还列举了十一位辅命大臣。有了这些谶语后,王莽立即要做皇帝。王太后此时虽然知道了王莽前后的险恶用心,但已经无力阻止他,只得下诏令其“居摄践祚”,以假皇帝的身份治理朝政。

朝中许多大臣这时才感觉到以往受到了王莽的愚弄,虽然此时看清了他夺权篡汉的意图,但根本惹不起他,遂纷纷归隐,以此来表示他们对刘氏汉室的忠诚。

居摄元年(6年),刘姓宗室安众(今河南平县)侯刘崇为匡扶汉室举兵反叛,被王莽派兵镇压住。次年,东郡(今河南濮阳)太守翟义在全国传播王莽毒害平帝的消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号召各郡诛灭王莽。王莽见起义军发展迅速,在害怕的同时派兵镇压,结果再次获胜。

此时的王莽有些飘飘然,以为有天神在保佑他,于是想做真皇帝。首先,他就将黄帝、虞禹分别尊为初祖、始祖。为了不显得刻意,他将姚、田、陈、王等姓氏化为同宗,皆是黄帝和虞舜的后裔。如此以来,他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做真命天子了。随后他故技重施,再次制造谶语来向天下人表示自己做皇帝是顺从天意。初始元年(8年),王莽借助谶语称帝。

王莽称帝后,将国号定为新,建元始建国。随后,他便向王太后索要象征着皇权的玉玺。王太后无可奈何,一气之下将玉玺狠掷于地。后来的传国玉玺之所以缺了一角,就是由此而来。

王莽终于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接下来开始大力治理国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王莽多以古书为重,仿照古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变革。然而,不切合实际而一味模仿的后果只能是造成各种各样矛盾的产生。比如,他一面规定不予官吏俸禄,一面又命令下级、仆人揭发其上级、主人的贪污现象。这只能是他的一厢情愿,导致的是贪污风气盛行。再如,他规定所有田地皆归中央所有,不允许私人买卖天地。他这种做法无疑威胁到众多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他自己树立起了强大的敌人,尽管他的出发点是好的。

称帝后,王莽继续利用谶语来愚弄百姓,然而百姓在受了几年的愚弄后终于醒悟了,对他的所作所为极度怒视。王莽一意孤行,不待解决各种改革措施导致的矛盾又开始引发其它矛盾。比如,他不顾百姓反对,花费巨额财物为黄帝建造了一座高达17丈的庙宇,因繁重劳役致死者无数。另外,由于当时各种自然灾害纷纷发生,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对王莽恨之入骨。

随着种种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各地的武装斗争纷纷兴起。自天凤四年(17年)起,起义军先后揭竿而起,讨伐图谋篡汉的王莽。地皇四年(23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城,王莽在混乱中被杀。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帝王

稳抓机遇 揭竿而起

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其父是济阳县令刘钦,他在家排行第三,哥哥叫刘煖。

刘秀9岁时丧父,由叔父刘良把他带大。他在叔父任职的萧县读书,完成启蒙教育。23的时候,他去长安太学游学,专攻儒家经典。后来,他回乡操持家业,从事农业生产。由于“长于民间,颇达情伪”,他深知百姓稼穑的艰难和民情的好恶,为他以后安抚百姓奠定了基础。

书生皇帝王莽称帝后,把整个国家治理得一团糟,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原本混乱的社会更加混乱,反莽斗争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17年,王匡、王凤在荆州一带(今湖北省境内)发起绿林军起义;次年,樊崇领导青州饥民发起赤眉军起义。

时势造英雄,刘秀与其哥哥没有放弃成就大业的良机,迅速揭竿而起。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縯和刘秀兄弟二人分别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县)和宛城同时起兵。由于刘氏为西汉皇族,当时的人们把他们领导的起义军叫作汉军。不久,汉军与绿林军结为联军,共同打击王莽军。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将领们都主张拥立一个刘姓的皇帝,以便统一号令,顺应人心。然而在确定人选时,起义军内产生了分歧。南阳一带的豪杰人物都认为刘縯治军严明,很有威望,是最佳人选,而新市、平林军的将领们大都习惯于散漫放纵,担心立了刘煖以后没有自由,因而策划拥立懦弱的刘玄。

23年1月,刘玄被起义军拥立为皇帝,改元更始。紧接着,刘玄封了一大批官员。其中,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2月,刘秀与诸将分兵而进,攻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县)、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包围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

绿林军的不断胜利引起王莽的极大恐慌,他立即从全国征调了42万兵力,交由王邑、王寻两员大将率领。此二人率军向宛城进发,将昆阳围困住。

刘秀部下将领见敌多势盛而不敢作战,皆跑回昆阳城自保。在外有敌军压境、内部军心浮动的危急形势下,刘秀表现出了大智大勇的军事才能。他经过冷静分析后,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待外援赶来后再夹击敌军。

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留下王凤、王常守城,趁敌军尚未合围时仅带了13名骑兵从南门突围,到郾城和定陵去调集援军。

6月,刘秀将郾城、定陵一带的军队移至昆阳城外。他亲率步兵、骑兵1千余人,在距敌军四五里的地方摆下阵来,王邑、王寻派数千人前来交战。刘秀身先士卒,率军冲入敌阵,大败敌军。首战告捷,士气为之稍振。将领们顿时振奋,准备继续前进。这时,绿林军已攻下宛城,但消息还没有传到昆阳。

为了瓦解敌军,刘秀派人拿着他亲笔写的“宛下兵到”的书信送往昆阳城中,故意让敌军发现。王寻、王邑见信后,以为宛城增兵已到,心中十分恐惧。

刘秀继续率军前进,歼敌近千人,士气大振。接着,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从城西直冲敌军的中军地带,与昆阳内外的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王邑、王寻轻敌落败,仓皇而逃。

9月,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政权被推翻。在与王莽军的战争中,刘秀有勇有谋,指挥若定,表现出智勇双全、凛然不可侵犯的大将风度,大大提高了自己在起义军中的威望。

韬光养晦 一飞冲天

随着刘縯、刘秀兄弟的威名日益扩大,新市、平林军的将领们心中不安,劝刘玄除掉他们。刘縯手下的人对刘玄当皇帝一事一直不服,公开拒绝刘玄的任命。刘玄心虚,设计除掉了刘縯及其核心部将。

刘縯的死,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避免落得哥哥的下场,刘秀赶紧回到宛城请罪。刘縯去宛城后,不与他人私谈,不提昆阳的战功,不为哥哥服丧。刘玄见刘秀没有反对自己的意思,遂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