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年轻人要熟知的100位中国帝王
5559000000002

第2章 秦汉三国卷(1)

秦始皇嬴政——千古第一帝

吕不韦喜得奇货 嬴政顺势成王

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秦国太子死。两年后,秦昭王次子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安国君将最喜欢的爱姬立为正夫人,号为华阳夫人。在众多爱姬中,夏姬并不受宠爱。她为安国君生有一子,名为子楚,这就是嬴政的父亲。夏姬在安国君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她在秦宫中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子楚的不幸。

为了扩张秦国势力,秦昭王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打算联合赵国来攻打与秦相邻的韩国和魏国。秦昭王为表诚意,要从二十几个王孙中选出一位去赵国作人质,子楚成为了“最佳人选”。他告别了秦宫,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赵国。

在战火不断的战国时期,人质的处境常常是危险的。因为一旦交好的两国之间发生战争,人质便会成为牺牲品,或者受尽凌辱与虐待,或者被处以死刑。子楚是不幸的,然而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成为了人质,而幸运的是他不仅活着,而且在经历了一段艰苦时期后,一潭死水般的生活竟然活泛起来。

子楚在赵国期间,秦国违背了与赵国的约定,数次攻打赵国。赵国军民迁怒于子楚,子楚出无车、食无肉,生活甚是窘迫。就在这个时候,吕不韦奇迹般地出现了。

吕不韦是当时有名的大商人,凭着灵活的经商头脑积累了许多财富。他在邯郸做生意时,听说了子楚这个人,认为子楚是“奇货”。于是,他主动去拜见子楚,向子楚说道:“秦王年老,死后必然立安国君为王。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只有她有资格立嫡嗣,而她却没有儿子。如今,你有兄弟二十多个,而你又不受宠幸,一旦安国君被立为王,你们兄弟之间肯定会为了成为太子而激烈竞争,你现在的处境是不利于争夺太子之位的。”吕不韦分析得非常透彻,子楚当即向他问计。他告诉子楚:“你现在生活贫寒,又远离家乡,没有财力攀亲和结交宾客。我可以拿出千金来替你去秦国走一趟,供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使你成为华阳夫人的继子。”子楚满怀感激,吕不韦成功迈出了计划的第一步。

任何事物都存在相对性,偶然性中也常常存在必然性。偶然的是,吕不韦认识了落魄的子楚,而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吕不韦正是看到了这些偶然事物之间的联系,于是才决定将偶然变成必然,使子楚成为太子,借助子楚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于是,吕不韦给子楚留了五百金,用以结交宾客;用另外五百金买了一些古玩奇物,呈献给华阳夫人。为了掩人耳目,吕不韦到了秦国后,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将礼物转送给华阳夫人,并借其口来说服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自然明白自己的处境,要想永久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能依靠渐渐凋零的容颜,唯一的办法是从安国君众多儿子中选择一位做继子。此时,在她姐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她选中了子楚。接着,华阳夫人轻而易举地说服了安国君,子楚得以成为她的继子。

吕不韦返回赵国后,将自己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子赵姬许给了子楚。不久,赵姬生下一子,名为政,这一年是公元前259年。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人要杀掉子楚。吕不韦买通守城官吏,子楚得以逃回秦国。赵人无奈,要杀掉赵姬母子二人。赵姬带着小嬴政躲在她母亲家,躲过了杀身之祸。

公元前251年,在位长达56年的秦昭王死去。安国君即位后,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不过三日,安国君便死去,被追谥为孝文王。此时,秦赵两国再次交好,赵国派人将赵姬和小嬴政送往秦国。子楚即位后,为庄襄王。华阳后成为了华阳太后,庄襄王生母夏姬被尊为夏太后。吕不韦的生意做成了,他被任命为丞相,同时被封为文信侯,得到十万户食邑。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年仅13岁的太子政即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消除内患 手握实权

秦王政即位后,把吕不韦尊为相国和仲父。少主临朝,按照当时的社会惯例,通常由母后主政。例如,秦昭王即位后,“宣太后自治”;齐王建即位后,“国事皆决于君王后”;赵孝成王即位后,“太后用事”。照此说来,秦王政即位时,其母赵太后主政也是必然。

赵姬做了太后以后,依然难以割舍与吕不韦的旧情,但当时的形势大有不同。吕不韦显得进退两难,不应承太后之召属于违令,而应召又有可能使自己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但也只能与太后“时时窃私通”。

吕不韦心里明白,与太后私通的事情一旦暴露,自己就会身败名裂。于是,在迎合太后的同时,他时时在寻找摆脱太后的时机。后来,吕不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嫪毐,对外诈称嫪毐被施了腐刑,然后让他以“宦者”身份在后宫侍奉太后。

嫪毐很讨太后的喜欢,与太后如胶似漆。不久,太后生下一男。为避人耳目,太后移至秦国故都雍城,在雍城中的大郑宫内住下。一段时间后,太后再次怀孕。嫪毐备加受宠,权势日益膨胀。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并被赐于山阴地,以河西太原郡为封国。很快,他在秦国的权势与吕不韦不相上下。

然而,嫪毐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注定难成气候。一次,嫪毐与秦王的侍臣饮酒博戏,酒醉后发生口角之争。嫪毐自恃有太后撑腰,大言不惭地说:“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对我无理?”秦王侍臣见嫪毐如此嚣张,忍气吞声地离开了。回到王宫后,侍臣把嫪毐所说的话向秦王做了详细禀报。秦王政听后非常恼怒,决心除掉嫪毐。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年满22岁。按照秦国礼制,应加冠亲政。

就在举行加冠礼前夕,秦王政从亲信口中得知,长信侯嫪毐并非宦者,常与太后秽乱宫中,并生有两个男儿,现藏匿在民间。而且,长信侯与太后密谋:一旦秦王驾崩,便立他们的儿子为秦王。

秦王政非常震惊,立刻密令官员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因加冠礼在即,秦王政并没有立即下令逮捕嫪毐,而是采取“欲擒故纵”的计策,照常前往雍都行加冠礼,暗中做好了一切部署。

嫪毐的爪牙众多,秦王要调查“官闱秽事”的消息很快便传入了他耳中。这时的他顿时感到恐慌,急忙与太后商议对策,谋定在举行冠礼时除掉秦王。

秦王政下榻蕲年宫时,嫪毐按计划行事,立即征发县卒、卫卒、官骑以及门下舍人,向蕲年宫进发,企图一举推翻秦王政,另立新君。

令嫪毐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政早有准备。嫪毐刚发兵,秦王政立即派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率兵镇压。嫪毐兵败逃走,秦王发兵追击,斩杀了嫪毐。叛乱平息后,参与叛乱的大臣一律受车裂之酷刑,且被诛灭三族。

从平定嫪毐叛乱那天起,秦王政亲临政事,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年轻帝王。

除掉嫪毐后,秦王政并没有善罢甘休,接着杀死了太后与嫪毐生下的两个儿子,并将太后迁于雍城居住,以示惩罚。

秦王政杀弟迁母之后,怒气仍不能平息。他认为乱事之根、罪魁祸首应当是仲父吕不韦。于是要除掉吕不韦。朝中大臣纷纷为吕不韦说情,尽数其功劳。秦王政考虑到吕不韦这些年来的确在尽心扶持自己,不忍诛杀他。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他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

吕不韦权倾朝野,虽然不做相国,但影响力并没有减退。他被罢相不久,秦王政又把他驱逐到河南的封邑。在吕不韦回封地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他门下的宾客接连不断地从河南前往咸阳,在秦王面前为吕不韦说情。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企图使吕不韦回到咸阳,重新执掌国政。秦王政深感不安,正式赐书给吕不韦:

“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

与此同时,秦王将吕不韦及其家属迁徙蜀地,以彻底清除吕不韦的势力。吕不韦终于省悟,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于是服毒而死。

秦王政顺利除掉了、吕不韦,为自己掌权扫清了障碍。

鞭挞宇内 一统天下

秦王政理政后,任用尉缭、李斯为相,开始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刚柔相辅的手腕,将军事攻打和政治分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在短短10年的时间内(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以气吞山河之势先后灭掉了韩、燕、赵、魏、楚、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名将辈出。而且,赵国曾多次同其他诸侯国合纵攻秦,数次重创秦军。所以,秦国君臣都把赵国当作最大的敌人,不敢对其掉以轻心。

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上台,大将间矛盾激化。赵王的亲信乐乘想取代廉颇的位置,结果被廉颇打败。随后,廉颇投奔魏国。

为了保证对赵作战的胜利,秦王政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研究。他了解到,赵国除了君臣隔膜、将士不睦以外,还与东北邻国燕国不容,经常兵戎相见。即使在休战时期,也是貌合神离、互相倾轧。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得到消息:赵、燕两国关系又趋紧张,赵国派庞煖将兵攻燕,连克燕城数座,而且继续向燕腹地推进。秦王政判断赵国国内必然空虚,果断决策,派王翦等以救燕为名,乘燕赵两国做鹬蚌之争时攻打赵国。

赵国正忙于对燕作战,国内兵力严重不足,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秦军兵分两路,王翦一路很快攻占了好几个城市,另一路秦军占领了赵国的河间六城。不久,秦军又攻占了邺(今河北磁东)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赵国的上党郡和漳河流域已完全为秦军所控制。

战争的考验和为政的实践,使年轻的秦王很快成熟起来。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军势气正旺,而赵国则兵势不振。秦王政再做决策,派将军桓沂攻赵。桓沂行动迅速,指挥秦军快速东进,将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和平阳(今磁县东南)两城包围起来,对其发起猛攻。平阳和武城皆位于赵都邯郸之南的漳水边上,一东一西,扼住邯郸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赵王见形势危急,急调10万精兵,以扈辄为将前去救援。双方在平阳外围展开了激战,结果赵军被全部歼灭,扈辄战死沙场。

平阳之战是秦统一六国前取得的最大一次战役,赵国的有生力量在这次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秦王接到捷报,兴奋不已。为了鼓舞士气,他起身前往距前线不远的河南地区督战,决心一举灭赵。

第二年,桓沂奉命继续攻赵。桓沂率军从上党出发,翻越太行山,向赵发起进攻,夺取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秦王此次出兵的目标主要是攻占邯郸以北的要塞,与在邯郸以南的秦军遥相呼应,形成南北合击的态势,为灭赵创造有利的战略条件。

赵王十分清楚秦军的意图,只有尽快击退秦兵,稳固后方,才能使赵都邯郸摆脱危险境地。赵王在千钧一发之际,急调“北边良将”李牧出征。

李牧率军往宜安进发,与桓沂指挥的秦军在肥(今河北晋县西)展开激战。桓沂被李牧打得大败。他侥幸逃脱性命,想起自己是近年来第一个遭到如此惨败的秦国将领,无颜再回到秦国,遂投燕去了。李牧为赵国解了燃眉之急,换得赵国片刻安宁。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王兵分两路,企图再次形成南北合击邯郸的战略态势,一支攻到了漳水流域的邺,另一支到达太原,并由此向邯郸后方的番吾(在今河北省灵寿县西南)发动猛攻。在此危难时刻,赵王再次令李牧率军迎敌。李牧没有辜负赵王厚望,领兵直驱番吾,同秦军展开了血战,结果再次打败秦军。

秦王政见两次失利,决定放弃临时制订的先行灭赵计划,恢复执行既定的先行灭韩、翦除秦腹心之患的战略方针。同时,他也在寻找时机,以除掉李牧,确保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

韩国的领土最小,辖有现今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部。由于韩国地处秦军东进的要冲,是“天下之咽喉”,再加上韩国在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弱,因此成为了秦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在秦惠王时期,张仪已经提出了“下兵三川”、“挟天子以令天下”的主张,建议首先灭韩。司马错则主张先攻取巴蜀,可以“广地”、“富国”、“强兵”,从而“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当时,秦惠王认为司马错的主张更合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带兵攻取巴蜀,后来建成了都江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秦惠王大当年弃韩而攻蜀的战略决策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蓄,到秦王政亲政的时候,秦国的实力比秦惠王时期更加强大,而韩国的实力比当年更为衰弱。

秦王政高瞻远瞩,在大举发兵前,给实力强大的赵军造成重创,从而有效避免了灭韩的行动促成赵、楚、魏等国的联合。尽管秦军曾有两次被赵国名将李牧打得大败,但最终重创赵军,使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魏、韩两国被迫向秦国献地。韩献出了南阳(今河南获嘉县北)后,秦国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郡级行政长官),为迅速吞掉韩国作准备。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王政下令内史腾就近攻打韩国。秦军将士勇猛如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顽固抵抗就攻入了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北),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宣告灭亡,秦国将其土地建置为颍川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