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年轻人要熟知的100位中国帝王
5559000000004

第4章 秦汉三国卷(3)

秦二世嬴胡亥——千窃国篡位的短命皇帝

赵高矫诏 胡亥即位

公元前230年,胡亥出生,他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皇子。在秦始皇的众多皇子中,胡亥的才德没有丝毫突出之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人,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秦始皇虽然忙于处理国事,但并没有忽视对宗室子弟的教育。当时,秦国国力雄厚,诸公子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尤其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前,宫廷内的儒学氛围很浓厚。诸公子从中学习了礼仪道德之类的知识,其中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最为优秀。扶苏为人宽厚仁慈,深爱儒学,得到秦始皇的喜爱。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遭到了扶苏的反对。秦始皇虽然很生气,但考虑到扶苏有治国才能,于是将他派往北方守将蒙恬的军队里监军,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与他争论,又可以磨练他。

与扶苏不同的是,胡亥虽然也学了一些儒学理论,但他对此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再加上秦朝在管理过程中多尊崇法家学说,胡亥刚接触它就被它吸引了。

尽管扶苏在各个方面都比胡亥优秀,然而秦始皇的突然驾崩和赵高的蓄谋篡权却将胡亥推上了皇位。

赵高原本只是宫中的一个太监,此人不仅身强力壮,而且擅长书法、谙熟刑狱之法,因而深受秦始皇喜爱,屡屡被提拔,直到升为中车府令。后来,他做了胡亥的老师,与胡亥的关系非常亲密。

中车府令虽然不是一个很高的官职,但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赵高做了中车府令后,主要负责为皇帝准备车马仪仗。不仅如此,他还要为皇帝起草诏书和下传符玺。因此,他可以时常跟随在秦始皇的身边,特别是当秦始皇出巡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左丞相李斯随行。胡亥得到秦始皇的允许后,跟随在老师赵高身边。此时的秦始皇已经有50岁了,一番长途跋涉后,病死于沙丘平台。秦始皇不愿意让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付诸东流,于是给扶苏留下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会咸阳而葬”,希望扶苏在朝中众多重臣的拥护下继承父业并将其发扬光大。

不过,阴险狡诈的赵高是不会为国家社稷着想的,他需要的是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赵高见诏书还未发时秦始皇已死去,立即在李斯面前分析了扶苏即位给李斯带来的不利,并最终说服了李斯。二人将秦始皇的遗诏扣下,然后商量如何将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咸阳城。

为了防止秦始皇死亡的消息泄露出去,他们像往常一样为秦始皇安排饮食起居,并在随行的车上装满鲍鱼,以鲍鱼的腥味来掩盖尸体的腐臭味。

不久,赵高、李斯等人将秦始皇的遗体运进咸阳城。接着,他们将篡改的诏书公布于世,立胡亥为皇帝。

就这样,胡亥不费吹灰之力,在赵高和李斯的合谋下,轻而易举地做了历史上第二个皇帝。

治国暴戾 害人害己

为了能够在皇位上坐得安稳,胡亥大开杀戒,在除掉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的同时来震慑其他人,欲使朝野上下臣服在他的脚下。

早在胡亥即位前,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已经伪造了一份诏书,派使臣送往远在北方固守大秦疆土的蒙恬和扶苏,令蒙恬和扶苏自裁。扶苏心中只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在真伪未辨的情况下自刎而死。蒙恬并不甘心,不愿意死得不明不白,于是被关押起来。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初,胡亥效仿父亲秦始皇巡游天下,所到之处同样立石刻碑。不过,秦始皇刻碑是为了记录功德,而胡亥无功无德,只好将他与臣子的零言碎语刻于石上,令后人忍俊不禁。赵高返回后,已被胡亥提拔为郎书令的赵高向胡亥大进谗言,建议胡亥在全国范围内诛杀异己,以便树立威信。于是,胡亥和赵高二人向朝中元老重臣举起了屠刀,咸阳城内外顿时更添杀气。朝中和地方上的官吏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比如,赵高考虑到蒙恬有可能为扶苏平反,于是用谣言蒙蔽了胡亥,不仅除掉了蒙恬,还除掉了蒙恬的弟弟蒙毅。

不仅如此,胡亥生怕兄弟姐妹们知道他犯下的恶行,丝毫没有念及手足之情,残忍地将他们杀害。一次,他在咸阳城中处死了十二个兄弟;又一次,他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碾死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

在胡亥的众多兄弟中,将闾等三人性格比格沉稳,处处谨慎行事。胡亥一时找不出陷害他们的理由,于是暂时将他们囚禁起来。待处死了众多兄弟后,胡亥指使赵高逼他们自尽。将闾对赵高派来的人说:“我们时时牢记朝中的礼节,处处遵守朝中的制度,为什么要赐死我们呢?”只可惜,来人只是执行命令的,向他们述说冤屈是徒劳的。将闾三人拔剑出鞘,抹向各自的脖子。

同年四月,胡亥表示要完成父亲秦始皇的遗愿,在全国范围内征发农夫继续修造尚未完工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并向咸阳城调遣了五万士卒负责守卫。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胡亥下诏,各地必须准时向咸阳进献粮草,运送者须自带口粮,不能动用咸阳周围三百里区域内的粮食。

胡亥做皇帝前是纨绔子弟,只知道吃喝玩乐,做皇帝后仍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一次,他对赵高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极为短暂。既然做了皇帝,我就应该及时享乐。你觉得如何?”赵高求之不得,自然一味奉承,以便自己能够专权。

不过,胡亥并不放心,因为一时的安逸唾手可得,但永久的享乐却难以触摸。于是他找到李斯,对李斯说:“我以前听韩非说过,尧治理天下时,住着茅草房,喝着野菜汤,夏天穿麻衣,冬天裹鹿皮;大禹治水时,不停地奔波忙碌,以致小腿脱毛,后来客死他乡。做帝王竟然如此辛苦,恐怕并不是他们的初衷,而应该是那些过惯了贫寒生活的书生们提出来的。如果拥有了整个天下,却从中得不到一点好处,帝王又怎么会有心思治理天下呢?我想在有生之年一直享乐下去,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李斯担心自己失宠,用尽心思写了一篇名为《行督责之术》的文章,详尽讲述了如何专权和酷法治民的具体举措。胡亥如获至宝,在全国增强了督察力度和对犯罪造反者的打击力度。

官逼民必反,秦二世的残酷统治令沉默的民众不再沉默。同年七月,陈胜、吴广二人揭竿而起,受尽苛政压迫和严酷刑法的人们终于爆发了,积极响应和支持起义。随后,各地起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头来。不仅如此,被秦国灭掉的各个诸侯国的后裔们纷纷打出各国的旗号,割地称王。一时间,秦始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秦帝国变得四分五裂。

然而,对于外面发生的一切,胡亥一直被蒙在鼓里。因为他愿意听到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天下大乱,以至于没有人敢上报有人谋反叛乱的事情。当陈胜起义军逐步向咸阳城逼近时,胡亥仍然不相信有人谋反。于是,懂得察言观色、善拍马屁的奸臣说陈胜只是盗贼而已,地方上就有能力将其逮捕,不用惊动皇帝。胡亥没有作罢,而是单独询问其他臣子,凡是说陈胜要造反的人都被治罪,罪名为“非所宜言”。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初,数十万起义军抵达戏水,形势十分危急。少府章邯建议,赦免骊山刑徒,然后发给他们兵器,指挥他们来平乱。胡亥无可奈何,只好应允。章邯率领众刑徒击败了周章的军队,并在曹阳(今河南灵定县东)杀死了周章。随后,胡亥令长史司马欣、董翳率兵增援章邯。他们屡获战功,杀陈胜于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四十里),击项梁于定陶(今安徽宿县北),灭魏咎于临济,为胡亥赢来了短期的安宁。

为了更好地控制胡亥,赵高在不断地想办法。他对胡亥说:“先帝统治天下多年,在群臣中威信十足,没有人敢胡作非为。你刚做皇帝,最好不要与公卿大臣们在朝堂上议事。否则,你会因威慑力不够而难以镇住他们,从而在议事中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令自己行使皇权时束手束脚。”胡亥认为赵高的话很有道理,此后便与赵高单独议事,很少朝见群臣。

此时的李斯开始自我反省,后悔自己因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想洗心革面。他见起义军四起、民生凋敝、朝纲不振,与右丞相冯弃疾、将军冯劫一起进谏,奏请减轻农民赋税、停止修建宫廷、取消各种差役等事情,遭到胡亥的拒绝。不仅如此,胡亥还将盗贼四起的责任推卸到他们身上,认为他们居其位而不谋其政,遂将他们三人囚禁,并追查他们的罪行。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为免受侮辱而自尽,李斯不甘心这样死去,被监禁起来。

赵高见李斯有异心,立即告诉胡亥说李斯有谋反之意,应该立即除掉他。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迅速派人监视李斯,搜索李斯的罪证。李斯闻讯后气愤不过,将赵高罪行一一列举,上奏胡亥。胡亥早已经不分黑白,顺手便将李斯的奏章拿给赵高看。赵高看后大怒,编造罪名将李斯打入大牢,然后用酷刑逼其认罪。李斯熬不住肉体折磨,只得服罪。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初,赵高做了丞相。不久,李斯被处以族刑,三族皆被夷灭。当时,赵高发挥了自己熟悉刑典的特长,用“具五刑”让李斯不得好死。“具五刑”包括黥(刺面,秦朝时的一种辱刑)、劓(割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双脚)、腰斩(用铡刀从腰部砍成两段)、醢(剁成肉泥)这五种刑罚,让人触目惊心,心有余悸。

赵高一边谋害大臣,一边经营自己的势力。在他的操纵下,他的兄弟赵成担任中车府令一职,他的女婿担任咸阳县令一职。很快,赵高的爪牙遍布朝中。虽然他的权势已经无人能比,但他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事先试探一下大臣们对他的态度。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赵高在一次朝会上献给胡亥一只鹿,但他却对胡亥说这是一匹好马。胡亥以为赵高说错话了,笑着说这是鹿而不是马。然而,赵高并不认为自己错了,偏偏将鹿说成是马。胡亥见赵高知错不改,便询问周围的大臣。这些大臣要么装聋作哑,要么与赵高意见一致。

不久,赵高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决定杀死胡亥,立公子婴为皇帝。随后,郎中令得到赵高的指使,谎称宫中有盗贼。为了防止阎乐临阵退缩,赵高一面令其追击盗贼,一面将其母挟至赵高的寝宫。阎乐带着一千多人赶往胡亥的秦宫,逢人便杀。见到胡亥后,阎乐大骂胡亥昏庸无能,要他自裁。胡亥表示要见丞相,遭到拒绝。于是,贪生怕死的胡亥说自己可以不做皇帝,愿意做郡王、万户侯甚至平民百姓,然而一律被拒绝。随后,阎乐指挥士兵杀胡亥,胡亥不待士兵靠近便自行了断。

胡亥死后,赵高、赵成等人将胡亥一位哥哥的儿子公子婴立为皇帝,并以百姓的仪式在杜南(今西安西南)宜春苑安埋了胡亥。

汉高祖刘邦——千无赖也能成帝王

人穷志不穷 布衣成英雄

公元前247年,刘邦生于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生来长颈高鼻,左腿长有72颗黑痣。其父刘执嘉见其生有异秉,认为他不同一般,为其取名为邦。

令刘执嘉感到失望的是,刘邦既不爱读书,又不喜耕种。刘执嘉见他整日游手好闲,经常说他是个“无赖”。刘邦长大后,旧性仍然不改。他哥哥成家后,家里的嫂子总是抱怨刘邦好吃懒做、空耗家产。于是,刘执嘉决定分家。这样以来,刘邦和父母住在一块,他的哥哥和嫂子住在一块。

刘执嘉对刘邦说:“你真是个无赖,你要向你哥哥学一学。他分家不久,就置了一些地产,你什么时候才能买地置房!”刘邦淡然一笑。此后,他不仅不觉悟,反而还经常带朋友到哥哥家吃饭,尽管常遭嫂子的厉声斥责,但他毫不在意。

有一天,刘邦又带朋友到嫂子家。嫂子对刘邦讨厌至极,于是心生一计。她连忙跑进厨房,用勺子使劲刮锅,弄出很大的响声。刘邦一听,以为嫂子家已经吃完饭,自叹来迟,只好请朋友回去。送走朋友后,他去厨房看个究竟,结果发现锅灶上正热气腾腾。刘邦翻然醒悟,转身离去,从此不再回来。

公元前225年,秦灭了楚国,刘邦的家乡隶属楚地,自然也被并入了秦的版图,这时的刘邦已23岁。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时,已27岁的刘邦在生活中依然没有比较大的起色,不过结交到了一批可以为其所用的朋友,比如萧何、曹参等。

公元前218年,因萧何的推荐,刘邦做了泗水亭长。在秦代,“亭”最主要的社会职能有两个:一是政府部门公干时经由的驿站,即过往官员歇脚的招待所,要为过往的官吏们提供食宿等;二是相当于今日的公安派出所,要维护管辖范围内的治安。

不过,刘邦的志向并不在此。一次,他押人去咸阳参加劳役时,见秦始皇锦衣华盖、宝马御车之盛况,顿时感慨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在遇到吕公后,刘邦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吕公家住单父(今山东单县),与沛县县令交好。为躲避仇家,他搬到了沛县。

县里的豪绅、官吏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后,纷纷赶来拜贺。萧何当时在沛县任主吏,负责这次宴会。考虑到来客众多,他向大家宣布:“凡贺礼不满一千钱,都坐在堂下。”刘邦自然不愿放弃这一讨好县令的良机,但他又实在出不起钱。思考片刻后,他不动声色,迈步上前,拿起墨笔就在礼单上写了“贺钱万”三字。传达告诉吕公后,吕公急忙下堂迎接。见到刘邦后,吕公发现他气度非凡,立即引其入座。酒后,吕公示意刘邦留下。在私聊中,吕公表示愿意把女儿嫁给刘邦。刘邦求之不得,很快和吕公的女儿吕雉成亲。吕雉为刘邦生了一男一女,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原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