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新反经【上下】
5559900000011

第11章 量材第四(2)

世界上哪一个民族最会做买卖?也许有人会说,犹太人是个商业民族,最会精打细算;中华民族是个重农轻商的民族,是个不懂经商的民族。的确,传统中国的商业不太发达,传统观念一直把商人看作社会的蛀虫,认为他们是些居中盘剥,不劳而获的人。商人们即便家财万贯,也抵不上清贫的书香门第,也入不了正人君子的法眼。进入史书,能上功德牌坊的都是明君贤相,烈女功臣,从未看过商人。

然而,谁又能料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桩“生意”就出在中国呢?越是精于商业的民族,越有严格的商业观念,越是不善商业的民族,却往往思想“解放”,胆量无边,什么生意都敢做,失败与成功全不在乎。中国商人的气魄是令全世界文明人都感到震惊的,因为他能买下的对象不是一宗财产,也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更加奇怪的是居然成功了。这个做买卖国家的生意人就是吕不韦,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以他精细的性格特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商人。

在这里我们说吕不韦是商人,而没有说他是一个政治家,并不是否定他的政治上的成就。吕不韦的确是以商人起家的,可以说他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一次投机,每一次的投资,都会有更大的收获——这就是商业里的“利”。浮名虚衔对商人是没有用的,只有拿到手中的“利”,才是衡量一个商人成功与否的标尺,这就是商人投机的最终目的。

吕不韦生活的那个年代,卫国已经名存实亡了,灭亡只是弹指之间的事。吕不韦自幼受商业都市的文化熏陶,又有商贾家庭的理念灌输,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剧变,如何保住万贯家产,怎样寻求个人出路是首要问题。吕不韦怀着年轻人的冒险精神,带着他商人的精细性格来到了邯郸。父辈的奋斗已经为吕不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的起点已经脱离了商人锱铢必争的眼前利益,他对铢积寸累地获取财富更是不屑一顾。做大买卖发大财的野心,时刻提醒着他寻找一种一本万利的商品。

也许下面的对话,可以看作是吕不韦经商中最经典的论述。

吕不韦问父亲:“种地能有多大的利息?”

他父亲回答:“十倍!”

吕不韦又问:“珠宝生意能有几倍利息呢?”

他父亲回答:“百倍。”

吕不韦再问:“如果立国安君,花钱买一个国家能有几倍的利息呢?”

他父亲回答:“无数……”

“若能立国定君,把一个国家的君主买到手,这样不但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恩泽后世。我就是要做这桩生意。”惊人的计划轻描淡写地从吕不韦的口中说出,可见他是多么胸有成竹。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这所有的处世名言,这时都得到了验证。面对儿子的胆略和精细,老太翁只能自叹不如。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儿子竟能铸造一个时代,编写一段历史,摆布一朝江山。

战国末期,秦赵争雄,秦国战败,将公子异人送到赵国做人质,使得大商人吕不韦从中发现了商机。

有一次,吕不韦经商来到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遇见在赵国为人质的秦国贵族异人。异人是秦太子安国君之庶子,其母夏姬失宠,因而委质于赵。由于秦连年攻赵,赵国对这位秦国的人质很不客气。异人在赵财用不丰、居处困乏,甚不得意。吕不韦得知这一情况,对异人的处境深表同情,同时也觉得这是他结交贵族、进身仕途的大好时机。他决定利用异人,凭其多谋善变的手腕,进行一次政治投机。

于是,吕不韦前往拜见异人。对异人说:“我有办法提高您的地位。”异人笑着说:“还是先使您自己的地位提高,再为我提高地位吧!”吕不韦说:“您不清楚啊,我的地位是要靠您的地位提高之后才得提高呀。”异人听出吕不韦的弦外之音,立即将其引入内室就坐,与他深谈密语。吕不韦为异人分析了他现在的处境,指出:“秦王年事已高,您父安国君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宠幸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并未生儿子,总要在众庶子中立嫡为嗣。今您兄弟二十余人,你又排行居中,不为父亲所宠,长期作为人质居于国外。一旦秦国大王驾崩,安国君继承王位后,那么,您就别想跟那些终日在父亲身边的兄弟们一起争做太子啦。”异人无可奈何地叹息道:“的确如此,那又能怎么办呢?”吕不韦进一步为异人献计说:“您穷困潦倒,客居此地,无力结交宾客、奉承父亲,以求世子之位。我虽不很富,却愿以千金为您西入秦国游说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您为太子以嗣位。”异人大喜过望,起身下跪,向吕不韦叩头而拜,说:“果然如君之计,愿分秦国与您共享。”

于是,吕不韦用五百金交与异人,作为结交宾客士人的财用;又用五百金购置了奇物玩好,亲自西游带往秦国。来到秦国以后,为了不引人注意,吕不韦不敢冒然求见华阳夫人,而首先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以疏通关节。他将所带来的珠玉珍、奇器古玩统统献给华阳夫人,并放出风说,异人不但贤仁智慧、交结天下诸侯宾客,而且非常孝顺,日夜泣思父亲和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闻听此话,满心喜悦,对异人颇有好感。吕不韦又趁机使华阳夫人之姐游说华阳夫人:“以美色事人者,色衰而失宠。如今夫人侍奉安国君,虽甚受宠爱而无子,不如趁早在诸庶出之子中挑选一位贤孝之人,言于安国君,立为夫人的嫡子。如此,丈夫在则受尊重,即便丈夫百年之后,所立嫡子继为王者,夫人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此繁花似锦之时来培植根本,作长久打算,等到人老珠黄以后,再想向丈夫进一言,还有机会吗?现在异人孝敬夫人,并自知排行居中,依兄弟次序不得为嗣,他的生母又得不到宠幸,故来依靠夫人。夫人如果在此时选他为嫡子,异人必定感恩图报,那么夫人终身有宠于秦国啦。”华阳夫人觉得此言有理,就找了一个机会,在安国君面前说,委质于赵的异人十分贤明,凡与之交往者毕称誉不绝,接着又哭诉说:“妾有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希望能让异人立为嫡嗣,以托付妾身。”安国君自然应允。于是,与华阳夫人刻玉符为约,决定立异人为嫡子作为将来的接班人。

从此以后,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为异人送去了丰厚的财物,并聘吕不韦为其师傅,从中教诲。这样一来,不仅异人的名声享誉诸侯,而且吕不韦也由此而弃商从政,逐渐进入秦国的统治集团。

吕不韦在赵国之时,与邯郸的一位能歌善舞的绝色佳人姘居,后来,这位赵姬怀有身孕。一天,异人在吕不韦处饮酒,遇见了赵姬而十分喜欢,便趁着酒兴向吕不韦提出,要纳赵姬为妾。吕不韦一听,不由怒火中烧,继而转念一想,如今自破家产扶植异人,本身就是打算钓此奇货以渔后利,何不趁机再下一点本钱,以便将其进一步控制?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了异人的要求,将赵姬献与异人为妾。此时,赵姬已有两个月的身孕,自己却匿而未告诉异人。说来也奇怪,又过了8个月,赵姬仍未生产,直到第12个月,才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在邯郸生下一子,因而取名为政。赵姬益发受异人所宠,被正式立为夫人,其子政即后来成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由于她与吕不韦有如此关系,故世传秦始皇即是他们的私生儿子。

不管怎么说,吕不韦已经利用与赵姬的裙带关系,将异人牢牢地拴在身边加以操纵了。接下来就是要设法回到秦国,获取其应有的地位和权势。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率兵围攻邯郸,紧急之中,赵国打算杀掉异人。吕不韦趁机与异人商议逃归秦国。他用600斤黄金设法行贿守城官吏,才得逃脱监视,出城来到秦军营,辗转回到秦国。异人来到咸阳拜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吕不韦又面授机宜,让异人着楚国服装去取悦原为楚女的华阳夫人。果然,华阳夫人认为这位嫡子能体谅其心,的确孝顺,就为其改名为子楚,他在秦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过了六年,秦昭王病故,安国君继立为秦王,是为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自然而然当上了太子。次年,秦孝文王逝世,子楚即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尊华阳后为太后,其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同时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后逝世,太子政立为秦王,时年仅13岁,当年的赵姬如今成为太后。更尊吕不韦为相国,并效法齐桓公礼敬管仲之称,号吕不韦为“仲父”,执掌国政。吕不韦的政治投机达到了巅峰。

虽然吕不韦谋得相位的手段具有一定的投机性质,但是,他上台之后,继续推行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激烈的兼并斗争之中,人才是致胜的关键之一。吕不韦非常钦佩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礼贤下士,广散家财厚养宾客,招致人才的豪侠之举。以秦国之强盛,尚不如此,甚为之耻。于是,吕不韦任相之后,也广招宾客游士,优礼厚遇之,门下食客集至3000余人,网罗了一大批各色人才。为秦最终统一中国和奠定朝政制度基础作出重要贡献的政治家李斯,也曾在吕氏门下为舍人,受到吕不韦的赏识。

战国之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他们纷纷对天下大势发表各自的主张,阐发治国的理论,著书立说流传海内。吕不韦在政治上力主统一,思想上则兼容各派,并不压制不同的意见。他让其门客抒发各自的观点,所见所闻,编纂成册,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1篇,约20余万字,号曰《吕氏春秋》,亦名《吕览》。这部书在公元前239年辑成。据说,吕不韦以为是书尽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曾命人抄录张布于咸阳街市之门,并悬千金其上,延请诸侯游士宾客前来阅览,如有人能增损书中一字者,即予以千金作为奖赏。

“一字千金”的传说固然抬高了《吕氏春秋》的学术地位,然而,该书力图综合先秦诸子,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的许多理论,甚至还有兵家、农家和小说家的内容,被后世者奉为杂家之始祖。《吕氏春秋》虽然内容庞杂,但其思想倾向是遵循道家,兼行儒、法,主张治国要德治与法治并重,这对汉初的黄老政治的推行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该书还保存了许多现已失传的上古典籍的片段,在文化史上有着相当高的价值。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吕不韦是最大的投机商,把政治当作商业来经营,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是开了中国“官商一家”的先河。

三、李白:诗仙、酒仙、狂士

李白是饱学之子。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生来豪放,漫游天下,结交雅士,对酒当歌,惊世之作由此而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他的心声。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诗写得神,酒喝得透,人狂得妙,显然李白不是当官的料,诗仙、酒仙、狂士勾画出了李白的人生韵律。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大舞台上演奏自己的人生乐章。有人吹出了长笛的杨柳春风,有人奏出了小提琴的风和日丽,有人弹出了古筝的高山流水,有人拉出了二胡的缠绵忧伤……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超逸性格、以他卓尔不群的才华、以他浪漫瑰丽的诗篇、以他汹涌澎湃的激情,谱写了他激荡奔放的人生乐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据考证,唐代的统治者李氏有胡人血统,也许是大漠长风的剽悍性格给中原文化注入了激荡狂溢的血液,唐代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君临天下。唐代政策开放,带动了文化开放。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文人士子们大多向往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狂放进取成为唐代狂狷人格的主要特征。

最能反映盛唐恢弘气势的莫过于李白的诗句。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与文化性格的代言人。李白的性格狂放不羁,自由放荡。他生性倜傥,喜欢纵横之术,没有儒士的拘谨与迂腐。“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岁就自认为能与司马相如并驾齐驱,他自负得让人咋舌。“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敢与孔子相提并论,何等狂放。他的自负狂放还远不于此,他高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孔子他竟敢抛以轻蔑的一瞥。他以接舆自比,以狂者自称,敢于嘲笑儒家圣人,蔑视权威偶像,这在以中庸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社会是何等的勇气。李白少负才学,胸怀奇志,他追随赵蕤学习,目的是为了像战国的游士那样凭自己胸中的才学游说君王,为王者师,辅佐君王治理天下。过分的狂放往往会作出不切实际的选择,过分的聪明往往是人的致命弱点。人们总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人们对天才的敬仰和同情,往往使人们忽视天才自身的因素,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缺陷。李白的狂逸性格打碎了他的政治理想,但却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