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新反经【上下】
5559900000004

第4章 大体第一(2)

宰相丙吉点头,说:“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那头牛却值此时节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之兆,而本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阴阳是否顺调,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故此才派你们去问牛气喘的原因,绝非本官不爱惜民众。”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的英明决断。

这则故事中,宰相丙吉看似没有分清轻重,顾惜牛却不顾惜人。其实,宰相是该管的管,该放的放,有轻有重,两件事相比较真正重要的也应是牛喘气之事,那群殴不过是几个人的事,而这牛喘气所征兆的是阴阳是否调顺。在一年的开始,初春之际,阴阳调顺与否,事关万民的耕种生计,影响到国家的收入,决定着一年的收成是丰是欠,牵系全局,当然是宰相必管之事。

二、两个宰相的命运

在传统社会里,出将入相为做官的最高标准,但又有几人能这样呢?周勃、陈平同是汉初功臣,二人又同时拜相。其间一位智慧超群,一位勇猛善战,究竟谁更适合做宰相,就看谁能知大体、知君道、知王道、知臣道。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身边有一著名的谋士叫陈平。此人年纪虽轻,却是韬略满腹、足智多谋,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出了许多好的计谋,对刘邦夺得天下有很大的贡献,颇得刘邦赏识。

刘邦驾崩后,到汉文帝时,陈平已步入晚年,已由几十年前英俊聪慧的小伙子变成了花发老练的老者,被汉文帝封为宰相,辅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与陈平同座的还有一个宰相周勃,汉朝吏制设两个宰相,共为国政服务。这个周勃,也是有功于汉室,为刘邦冲锋陷阵,立下显赫功勋。吕后专权,他又勇夺北军,一举铲除诸吕的叛乱,共同拥立文帝为帝,为安定刘氏天下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日,文帝传下口谕,要诏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说道:“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

两位起身,侧身座在椅子的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

周勃赶紧离座跪地,答应一声:“微臣在——”

汉文帝接着说:“周爱卿,朕问你,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治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吗?”

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爱卿,你可知道我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此时已经冒了汗,额上背上尽是冷汗,身子有些发抖,声音都有些颤了:“这……这……这……”“这”了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只是叩首谢罪,汉文帝没有理会他,转头又问:“陈爱卿——”

陈平也忙起身跪地,高声应答:“微臣在——”

汉文帝接着问道:“陈爱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我国库一年收支多少吗?”

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

汉文帝问:“谁是负责人?”

陈平回答:“司法大臣负责事务裁判事件,财政大臣则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汉文帝笑了,问道:“陈爱卿,你不是在给朕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这宰相又有何贵干呢?”

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胆犯言,身为宰相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对外须抚镇四方,使各地蛮族诸侯服从中央,不敢稍有叛乱之举;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尽职尽责,搞好分内大事,却不必自己去过问一些琐碎之事。”

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

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个人独担宰相重任。陈平便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这样治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陈平指挥有方,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受到文帝的嘉奖、众臣的赞佩、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代名相。

显然,陈平是相才,能识大体,弃细务,懂得为官之道。其实,为职者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巨细,更不必事事亲躬,该放的要放得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周勃与陈平相比,缺少的正是这一点,不懂为官之道,不谙为官艺术,好在有自知之明,激流勇退,尚能自保,这也难能可贵了。看来,将是将,相是相,将相之道是殊途同归,这总算也是识“大体”了。

三、诸葛亮的失误

刘邵在《人物志》中说:“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其实,刘邵所说的意思无非是告诉人们,官怎么当,事怎么管。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只落个好名声,但往往不能成大事。所以说,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会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

赵蕤在经文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要细大不捐,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

诸葛亮为蜀中名相,更是千古名相,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文学中,诸葛亮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都很完美,正所谓有口皆碑。其实从人格上说,诸葛亮似乎无可挑剔。但作为政治家,诸葛亮似乎是失败的,他的失败之处就是他事无大小,都大包大揽。蜀国似乎只有一个诸葛亮是个人才,他事必躬亲,结果呢?落个好名声,累死五丈原。就他诱司马懿出战就很能体现他这一性格特点。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一天,忽报诸葛亮率蜀兵进驻五丈原,派人送来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只好把来人叫来。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却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妇人一样,躲着不敢迎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来人。

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对身边的部将说道:“诸葛亮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托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多久了!”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话都回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来,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

此事发生不久,诸葛亮就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其实,诸葛亮的失误还表现在后继无人,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谓一语道尽了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境况。“隆中对”时何其雄阔;六出祁山时,胸怀壮志凌云,手下猛将如云,其情势动人心魄。

蜀国后期,“五虎大将”相继去世,等到廖化出台,诸葛亮治下的西蜀,已经明显暴露出了人才匮乏的局面,已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将领了。诸葛亮27岁追随刘备至去世时54岁,其间27年居然没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这才是他最大的失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将平生所学勉强地传给了姜维,然而姜维才德怎可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中原,均未成功,等到姜维执掌蜀国时,蜀国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冲绳之极,力不能漂鸿毛了。不用说伐魏,能不能自保尚在两可之间。诸葛亮带病秋巡五丈原时,早已由英姿勃发、倜傥风流的“卧龙”变成了两鬓染霜、心力憔悴的老者。秋风刺骨,他自觉不久于人世,不由发出“悠悠苍天,曷其此极”的感叹。不知他是否意识到了蜀汉大势已去,有没有认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后继无人。

历史已逝,“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唐代大诗人杜甫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评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中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赞扬与同情。这自然是用道德人格的眼光来评价诸葛亮,其实在高度评价背后,隐藏着很强的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