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5567300000010

第10章 班主任和学生(5)

四、学生对班级的适应

学生在客观的班级教育与管理的环境中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性质的适应,即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

(一)学生主动适应班级管理

第一,学生是主动接受影响与获取知识的主体,面对教学内容、教育管理活动,学生成为教育内容这一客体的主体,教学内容作为其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对象,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状态。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学生主动适应班级教育与管理过程的集中体现。对于学生主动适应班级管理的行为,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要引导和激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进步,达到“教为不教”之目的。

第二,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直接认识的对象,学生可以直接从教师客体的言传身教中获取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精神力量。这也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主动适应客体教师的体现。学生表现出自觉自愿地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了解教师的管理方式,以便尽快地与教师进行互动。

第三,学生也成为了学生自我这一客体的主体,表现为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回顾、总结和反思,“自我”变为“客观对象”,从客观上去审视自己,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

(二)学生被动适应班级管理

与学生主动适应班级管理的行为相比,也存在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被动适应现象。这种被动适应性体现在对前述教育教学内容、班级中的教师的被动接受和对学生自我缺乏监督和反馈上。采用被动方式适应班级管理的学生表现为仅仅作为学习、活动过程的客体存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认识活动过程的兴趣淡漠,对班级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一切活动)自觉参与程度低。学生仅仅处于一种服从和被支配地位,对班级管理活动处于消极适应的状态。

(三)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班级管理的因素

被动适应班级管理的学生只坚持了自己作为班级管理客体的角色,却忽视了自己同样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角色。这不利于学生成长,更不利于班级管理目标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需要探讨那些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班级管理的因素,来助力学生的主动适应行为。学生自身的因素、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征、师生交流模式、班集体规范及教师自身的行为等的某些方面都可以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班级管理。

1.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人需要与目标、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内在的学习动机、积极的个人需要、崇高的个人目标和参与班级管理的热忱都有助于学生对班级管理的主动适应。班主任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个体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发参与班级管理的言行;其次是要用集体目标体现学生的个体目标,努力将学生的个体目标统帅在班集体大目标之下。

2.师生交流模式

传统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教育教学过程,把教师作为专家和权威,教师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教师教、学生学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模式,这种师生交流模式无形中将学生视为受动者,抹杀了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共同基础。因此,教育者应摒弃真理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待,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通过自然的较少阻隔的师生交流来挖掘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和主动适应的心向。

3.班集体规范

班集体规范会极大影响学生的服从和参与,在班集体规范制订中要突出规范的精神激励作用或监督手段功能,要避免把规范变成威逼学生的手段,一个全班学生都能认同且内化的班集体规范足以对学生的服从和参与起无形的支配作用,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主动适应。对于一个尚未形成的集体,班主任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些强迫手段,这些手段要适宜,不宜过度以免压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4.班主任自身行为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自身的态度及行为是影响学生对班级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言传身教给学生主动适应班级管理做示范。如当教师有过失时,或笔误、口误时,要向学生表示歉意;吩咐学生做某事时,用恳请的语调或用“请”字。这些班主任老师尊重每一名学生的言行,会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适应班级管理自主性的增长。

五、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理作用

学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工厂的产品是物,班级管理的“产品”是人,班级管理不能像工厂管理产品那样去对待自己的“产品”学生。学生在班级中是受教育者,是被管理者,但他们不是班级教育措施和管理措施的被动承受者。班级工作只有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之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管理,并在被管理的同时自己管理自己,发挥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

第一,树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观念。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教育人,就是要培养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而是还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上海市育才中学积极“提倡学生自治自理”,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实践,其成功的教学实践向我们展示了班级管理者要在管理活动中,通过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启发他们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学习、体育、劳动等方面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和良好效果。正如该校的段力佩校长所说的,“实行学生自治自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的”。

第二,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尊重他们的权利,会促进他们对班级工作的认同,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权利主要包括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地组织活动的权利;参与班级一些学习和生活管理的权利;对班级教育、教学、图书资料、卫生、劳动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等。

第三,适度引导放权放手。班级中有关学生的事,班主任要与学生商量后去办,学生自己能够办的事,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学生一时还难独立完成的事,要帮助他们学着去做。使学生懂得所做事情的意义和性质,把耳提面命的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关心和指导学生的团队工作,要热情支持和参加学生自己组织的各项有益的活动。

第四,倾听来自学生的呼声和心声。班主任要倾听学生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要真心地听取学生的反映,认真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大家庭的一员,而不是班级受管束的“看客”,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另外,班主任可以通过教育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提高他们维护班集体声誉的自觉性。

学生自主管理的实例

多年来我校主要采取“班级管理千分考核”的形式,由校干分工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及期终班级量化评估,这种做法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工作学生被动应付,以至于学生管理整体水平一直不见起色。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过去的一学期,我校由团委牵头,探索实行了“班级自主管理”,重点突出“民主”和“自主”,具体做法如下。

一、民主选举,成立学生自主管理组织

每班民主推荐5名同学,轮流值日,组成学校班级日常自主管理检查小组,组长由各班轮流担任。轮流值日的原因有二,一是避免学生出现厌烦的问题,同时做这项工作会占用一定的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生的学习;二是人员轮流值日,能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学期初及时公示“班级自主管理小组名单”,听取全体师生意见,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

二、管理小组运作方式

1.每日两检查

管理小组于上午、下午第一节课前对各班事务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将打分情况及发现的优点及问题于当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公布。日常检查打分公布的目的是督促各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加强日常管理,避免出现平常松松垮垮、关键时候搞突击的现象。

2.一周一小结

一周的检查情况由值日小组于周五下午进行小结,并于课外活动时间公示。小结情况由小组长报校委会,以便校委会对过去的一周的班级管理情况进行把握并及时调控,改进工作。

3.一月一公示

一月(四周作为一个月)结束后,检查小组将班级管理结果汇总公示,并取周平均分计入班级量化管理档案中。

三、收到的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做法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机会,学生对学校的管理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参与,学生管理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管理小组成员积极性高,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

2.全体同学的主人翁意识也得以增强,主体作用开始凸现。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卫生。在这之前学校厕所由各班值日生打扫,由于检查管理跟不上,打扫很不彻底,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实行“兵管兵”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二是自行车排放。以前学生车辆排放天天靠班主任责令来完成,现在摆放主动及时、整齐美观。三是两操。以前有的班级整队拖拉、学生“逃”操的现象比较突出,现在由于全体同学的监督已不复存在。

附:

学生班级自主管理检查打分表

【本章小结】

班主任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人。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不仅要有多元的教师素养,更要有多元的独具魅力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学生本质上是独立的人、独特的人、发展的人,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逆反心理现象值得关注。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适应班级管理。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思考与练习】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担当了哪些角色?

2.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

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运用哪些工作方法?

5.作为班主任如何看待学生才是科学的?

6.如何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1.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毅.班级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学农.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阅读链接】

1.教育部师范司.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民杰.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麦志强,潘海燕.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姚佑军.保师附小六年级小学生自主管理案例.见河北保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网·德育教育,2011—01—10

6.实行班级自我管理引导学生自主育德——小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几种尝试.见合肥一六八中学网·德育工作,2009—08—17

注释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207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