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5567300000012

第12章 班集体建设(2)

班集体形成的三个阶段说明了班集体形成发展过程中构成班集体的基本要素(班级目标、班级组织核心、班级规章制度、班级风气及舆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揭示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班主任要把握班集体运动的内在规律,针对不同阶段的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适时地提出合理可行的教育要求和行为目标;要不断地抓好组织建设,对班干部进行精心指导和培养,以形成坚强的班集体的领导核心;要帮助班级建立特有的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还要注意形成班级良好的风气和舆论。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才能发挥班集体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功能。

四、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良好班集体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载体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学校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个良好的班集体。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具有以下六个标志。

(一)共同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它对集体的行为和活动具有定向和激励作用,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能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的目标在认识上、行为上保持一致,在活动中相互配合,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二)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

班集体要在各种活动中更加高效地运行,就应该具备一个合理的组织核心——班委会、团支部,通过这个核心将班级内部的每一个成员组织起来。班主任虽是班级工作的主导者,但班主任如果包办一切班级工作,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会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如果班主任过多应付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也难以有时间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素质。因此,班集体建设需要班主任发现、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的积极分子,并挑选出一批具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班干部是班集体建设的支柱,是班级工作和班级目标的实践者,是班主任的必要的得力助手。有了团结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才能更好地组织班级活动,从而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和班风。

(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没有制度与纪律约束的集体将是松散的、涣散的,健全的集体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纪律。集体的制度和纪律能对集体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使大家在行动上达成一致,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班集体的制度与纪律一旦被集体成员所认同并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将最终内化到每一个人的思想中,从而使他们的行为由外在的纪律约束变为内在的自觉行为。

(四)健康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在班级中形成、为大多数学生赞同的意见和思维取向。运用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固然重要,但健康的舆论具有更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班上大多数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分清好坏,健康的舆论就会变成学生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发展。同时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对班级成员能产生极大的约束力,有利于培养健康进取的良好班风。班风是一种班级文化,是班级中的所有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和行为上的倾向,包含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和作风等,往往以言行、风格、习惯、态度表现出来。它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班级内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班集体形成的集中体现,它是班级成员成长的重要心理环境,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班级成员之间具有亲切、和睦、互助的关系,有利于班级形成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氛围,良好的班风能对全班学生思想、情感意志、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优秀的学生更奋发、更进步;能激励中等学生不再安居中游,能使后进学生逐步被同化并追求进步。

(五)良好的活动效果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单纯的课堂学习会使他们觉得单调乏味。适当的班级活动,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友谊和团结,有利于建立蓬勃向上的班集体氛围。同时,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环节。班级活动的水平和质量能反映出班级成员的素质、能力和精神面貌。班级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班会,黑板报,文体活动,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等。班级活动的开展要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首要目标,如果班级活动总是少数积极分子的热心参与,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同时班级活动也不能平淡随意,要有创新精神。这样的班级活动才能有号召力,才能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反映出良好班集体的面貌。

(六)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班集体的建立需要共同意志来约束。但在机械的管理约束下,班级中的学生个性可能受到阻碍,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容易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对班级建设的抵制,甚至形成压抑个性的班级氛围。强调班级统一管理的必要牲,并不否认在班集体建设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审美情趣,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班集体建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取决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育对象绝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教育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投身到班集体建设的活动中。

注释

[1][日]片冈德雄:《班级社会学》,贺小星译,6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2]鲁杰:《教育社会学》,38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1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鲁杰:《教育社会学》,38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第1卷,139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6]王宝祥等:《实用班主任辞典》,112页,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7]赵治修等:《班主任工作与技能训练》,29页,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8]王瑞清:《中小学班主任教程》,86~87页,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第二节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的功能很早就为一些教育家们所认识。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在班集体中不用任何专门的办法,就可以发展关于集体的价值,关于集体尊严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是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能经常感觉到集体影响力的存在,有时它甚至可以产生教育者无法想象的教育影响。但是只有当我们能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班集体的教育功能时,才可能有意识地、有效地发挥班集体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集体的教育功能是指班集体对其成员发展所产生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文化等。但对学生而言,学校中的班级无疑是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班集体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途径。在班集体的建设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知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态度、动机、行为习惯等,并形成与社会一致的价值倾向,以便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帕森斯在其所著的《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学校班级》一文中,对班级的社会化功能是这样阐述的:“所谓社会化功能意指学校班级具有培养学生个体人格、使其在动机和技能方面都胜任成人角色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义务感与能力的培养两部分。义务感本身含有两个层面,即履行广泛的社会价值的义务感与在社会结构中承担特定角色的义务感。能力也含有两个层面,即承担个人角色所需技能或能力及同他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1]鲁洁教授在其所著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对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作了如下概括。[2]

(一)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班级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理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目标、集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确立科学的知识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符合社会期望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年青一代成为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成员。

(二)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年青一代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班级教学目标的规范性,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简约性和可控性,是学生学习社会经验、获取社会活动知识、技能的独特条件。班级教学改革的深入、班级教学过程的社会化、潜在课程的开发、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一体化,为学生智力的开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三)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班级的教学、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交往中展开的,而群体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必然形成相应的组织、制度和规范,如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学习秩序、纪律、学风、班级气氛,加之班级的传统、舆论、仪式,直至学生之间使用的特别的语言、行为方式、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等,都在传递着社会规范,对学生具有同化力和约束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社会角色

班级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着多方面的条件。班级的组织目标规范、班级舆论对每个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角色期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态度、成绩以及教师和伙伴的相应评价决定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伴随着班级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和小组学习活动,以及班级其他集体生活,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育情境,为学生积累交往经验、学习变换角色、提高担当角色的能力,提供了锻炼和体验的机会。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任何外在的社会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内化,才能发挥出它在学生身心发展上的独特价值,才能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其特有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班集体对儿童的个性化功能表现为,“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遵照的规律,以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为媒体,通过儿童主体性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儿童的个性。”[3]班集体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学生个性的两个重要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班级是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场所,班集体是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的重要教育资源。学生只有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班集体中,才能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集体中的一员,而且是集体的主人,从而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集体中的他人、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也只有在班集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当学生把自己当做了集体的主人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的活动和集体的建设中,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为了集体的发展勇于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在班集体中,不仅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提升,而且主体能力也得以充分的表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