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班级管理的内容[4]
(一)班级组织管理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同时还可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当一个班集体组织健全、学生积极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班级工作能够形成客观运行机制时,班主任就可以从日常琐事中摆脱出来。
班级组织管理要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1.班级组织的设计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实现班级组织目标,首先必须对班级的发展进行设计,班级据此开展活动。而学生是通过班级中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发展的。
班级组织建设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二是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
衡量一个班集体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第一,群体目标导向的亲社会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程度。也就是说,社会的要求被班级的成员认同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抱负水平。第二,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一个团结的、对原则问题有一致认识和高度情绪认同的组织,必然有统一的对成员起参照作用的舆论。第三,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班级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能够心理相容,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有归属感、满意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第四,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以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班级成员才能形成各种特殊关系。第五,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体、教育力量的保证。第六,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上六点是设计班级组织的主要依据和达成目标。
2.指导班级建设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组织的设计者,而且是班级组织建设的指导者。班级组织在目标达成中,深受班主任指导风格和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具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
(1)专制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喜欢学生听命于自己,他们的话就是指示、命令,对不服从者动辄发怒、批评、威吓和谩骂。他无论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尽量限制学生的自由,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管理与支配学生的一切行为,而且还会不由自主地压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发挥。他们视自己为权威,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对不服从者给予处罚。学生在这样的班级中总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地学习和生活着。整个班级表面看来是统一的,班主任也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学生们失去的是学习的喜悦。比如,在专制型班主任管理的班级中,竞争替代了合作。班级成员为了获得班主任的器重而展开竞争,由此导致一些班级管理的负面结果。所谓的“好学生”,学习不再是为了获得学习的喜悦,而是一心为了博得班主任的器重和在班级中的地位,生怕自己被视为劣等生,被人瞧不起。
(2)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主张无为而治,而真正的动机是不愿意负责任。他们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宽容学生的一切言行,使学生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且学生也绝对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样的班级中,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过是物理空间上的聚集,在精神上则完全是疏远的、离散的。这种班级有群体但无组织,不存在有意义的关系,所谓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这类班主任管理的班级很快会分崩离析,丧失有机统一体的生命力,变得既无生机,又无秩序。因此,班主任无法把握班级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形形色色的奇怪要求、意见也会让他感到应接不暇,又苦于无力把班级整顿好,只好不负责任听之任之,放弃自己所应履行的职责。
(3)民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认为自己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善于倾听学生的批评,并且积极地面向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他们主要不是以直接的方式领导学生,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班级组织。他们管理的班级有规则,规则是在班主任的提议下学生自己制订的。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应当如何遵守规则,知道制订这些规则的目的不是监督和处罚,而是在班级充分形成一个自觉维护规则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身上最美好的品质展示出来,体验成功和快乐。民主型的班主任在尊重和爱学生的同时,知道作为班主任所应担负的责任。
上述三种类型的班主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很大差异:专制型的属于支配性指导,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僵硬的对策为基础,只给予统一强制的指导,或一味的斥责、威胁。在强制性、指令性的指导下,学生的积极性显著降低,消极性、依存性行为增多。放任型的属于不干预性指导,容忍班级生活的种种冲突,更无意组织班级活动,回避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在无指导的班级中生活,有目的的活动水平低下,违背团体原则的自发行为增多。民主型的属于综合性的指导,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学生的自发行为,促进班级学生的思想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学生在其指导下,行为较稳定,自主积极的行为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随着这种变化,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人际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班主任的指导内容、指导重点也应视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有研究表明,学生理想的教师形象,从初中至高中会发生很大变化。高中生、大学生倾向于把允许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采取独自的方式行事,具有明确的信念并果断地做出决策的教师视为理想的教师形象;而初中生则认为严守纪律、照章办事是他们心目中向往的理想教师形象。
3.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级组织,发挥好集体的教育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培养集体意识,使班集体中的全体成员能够自觉按照集体的目标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个人归属集体、献身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信念。②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友好合作、乐于助人、平等交往、相互团结,形成和发展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学生具有组织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④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勇于批判错误舆论,善于坚持正确意见,敏于接受新生事物,进取开拓的集体主义自决能力。⑤培养公民意识,使每个成员自觉地意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成员角色,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二)班级制度管理[5]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班级和学校的主人。他们既要参与制度的制订,又要遵守所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还要监督自己和他人遵守制度的情况。只有当他们集“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权利于一身的时候,他们才不会成为班级管理的旁观者,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班级民主管理”。
1.根据实际制订班级制度
(1)基本制度是班级发展的基石。全体学生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它们是昔日和现在的教育者群体探索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每个班级未来发展的可靠基石。班主任对这些制度持什么态度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制度是关于“人”的制度,它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理所当然地对这些制度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做法。他们从来没有讲述这些条条款款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订的,有什么优越性,违反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只注重“利用”而不注重“开发”,使得这些金玉良言变成了毫无情感的冰冷说教。班级管理者只有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对这些制度进行心理认同,才能使之真正变成宝贵的管理资源,从“你的要求”变成“我的自觉”。学生认同的过程,是把基本制度变为本班级制度的必然路径。一个班级不可能从“零制度”起步自立规矩,既无可能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2)班级制度是基本制度的操作平台。笼统地要求学生遵守基本制度对管理目的而言效果不佳,而且千“班”一面,不利于彰显班级特色。必须对基本制度进行整合疏理,制订出诸如“本班一日公约”之类的系统可操作性规章制度,这就是基本制度具体化的过程。班级制度要达到或基本达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状态。班级制度的制订主体是学生,教师只负有引导的责任。在制订班级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不违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班级制度的宽严尺度、对人和事的具体处理方法要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进行把握。
管理的目的是发展人。班级制度中往往只有要求,而缺乏具体、明确的评价激励制度(往往是在期中、期末由师生说说评评了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欣赏学生的成绩,没有制度保障是不行的。只要求学生做到什么,而对做得出色的人和事没有表扬与奖励的措施、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没有批评与惩罚措施,这样,制度的杠杆就倾斜了。学生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也会滋生“制度无情”的感觉。所以班级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班级的评价激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制度激励人、教育人的作用。
班级制度应该是灵动和有时效性的。“学生制度学生订,订好制度为学生”的宗旨是孕育绵延不绝的班级制度的源泉。班级制度应该成文以便传承和修改,如果学生不能或无法承担文字工作,班主任要责无旁贷地做好这项“服务”。
2.执行班级制度
立制度易,行制度难。制度的公平和增效作用师生并不难理解。但我们的班级“制度”为什么没有其应有的尊严呢?这是缺乏对遵守制度的评价机制所造成的。我们往往立好了制度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把起点也当作了终点。“立法”更要“司法”。班主任考核学生的依据是什么?以几项简单的外显指标粗略地给学生下结论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应该对照所有的班级制度细细评价。评价形式要多元化,既要有教师评价,又要有生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时要心存善意看主流,就事论事,避免伤害受评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有异议的时候,要允许学生申辩和质疑。评优既要评综合先进,又要评单项优秀。要尽量肯定多数人的守纪行为,满足他们当“好学生”的愿望,实行无劣评价,唯其如此,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算是系统性的,才会真正凸显“管理育人”的目的。
(三)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有特定的角色分工,教学目标一般都由班主任和教师指定。学习目标共有,就意味着班主任和教师把代行制订的目标当作师生合作的目标,它不仅表示让学生理解今后该学习哪些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学习本身的价值,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实际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自己的发展。学习内容的价值一旦共有,就会产生合作性的学习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2.建立并维护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6]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教学,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班级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在抓教学正常秩序方面,应注意以教学为主,协调其他教育活动,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中心任务;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统一起来;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维护正常的课内课外教学秩序,使全班同学都得到最大发展。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班级管理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班主任要调动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彼此协调关系,使之在班集体工作中形成合力。任课教师要支持和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制订和实现班级组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还可以协助班主任共同指导课外实践活动。二是以班长或学习委员、科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三是以学习小组长为中心的执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