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5567300000005

第5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4)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是班主任和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学习指导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成功的快乐”。许多班主任和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意识不到学习指导的重要性,或以学习要求代替学习指导,或习惯于“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只看分数不重能力,或只重视智力因素不重视非智力因素。这些都是班级教学管理的误区。学习指导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坚韧的学习意志;还包括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包括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和较高的学习效率。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班级群体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事物而实现的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班级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活动方式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按活动内容分,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活动、游戏活动、综合活动等;按活动的目的分,可分为目标内化活动、建设舆论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培养自觉遵守纪律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活动等。

所有这些班级活动,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严格的要求,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例如,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管理要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即有达成目标、有活动原则、有基本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安排、有时间的保证、有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办法、有环境氛围、有畅通的教育渠道。管理者只有不断落实和充实以上条件,才能避免活动的形式化、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对体育卫生活动的管理,班主任和教师要帮助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如按时上早操和课间操、按时作息、科学地安排时间等。

现代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

一、国外主要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管理理论

泰罗(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在美国总结出一套科学管理理论,其核心是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和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他提出用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的办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科学管理有两个绝对需要具备的要素:劳资双方合作尽到生产最大盈利的责任;必须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的经验。为此,他提出了劳资双方都把注意力从盈余的分配转到盈余的增加上来、挑选合适工人、训练工人、以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刺激工人;管理者与工人合作而分工尽其责。他研究目标在改进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对工人生产环节严加控制,使工人变成机器人似的操作。

(二)法约尔的古典管理学派

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认为,“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提出了管理的原则,提出了组织领导人应有的素质、企业人员的培养问题等。他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分析和组织控制问题。

(三)行为管理学派

行为管理学派侧重于人群关系及个体心理因素分析,提出激发人积极性、创造性的理论和方法,代表性学派有:

1.梅约的人际关系学派

梅约(G.F.Mayo,1880—1949)在美国提出了新的管理思想:人是“社会人”,金钱不是刺激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生产效率取决于人的积极性,人际关系,而满足人的需要是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注意“非正式组织”的情感和倾向对人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融洽是提高生产效率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交往给个体带来满足,给组织增添活力。

2.需要、动机——激励学派

美国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提出人生需要五层次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能引起动机,推动行为。

美国的赫兹伯格(F.Herzberg)又提出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双因素理论。他对马斯洛的理论兼容并蓄,认为保健因素不能激励人积极性,仅是预防人不满的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有调动人积极性的作用。

3.斯金纳的强化学派

美国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刺激(S)所做的反应(R),只要创造、改变外部操作条件,人行为就会随之改变。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是强化理论。所谓强化,就是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间的联系;在管理上,就是对某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或阻止该行为的再现。在管理上,运用强化理论,有着肯定积极因素,形成规范行为,否定消极因素,克服越轨行为的作用。

4.关于人性的学派

美国的麦克里格(Douglas McGregor)对人性提出不同假设,创立管理中的X理论、Y理论,而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以日本管理经验提出Z理论。三种理论要点列表:

5.关于领导行为学派

美国的布莱克(Robert R.Blake)、莫顿(Janes Monton)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如果将这种理论应用于班级管理,则如图1—1所示:横轴表示班主任对班级工作关心程度,纵轴表示班主任对班级学生关心程度,其坐标交叉点,即表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类型:9.9型是最佳型班级管理,5.5型是均衡型班级管理,1.1型是最劣型班级管理,1.9型是人际型班级管理,9.1型是工作型班级管理。

二、现代管理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一)管理因素包括理性和经济因素及人性和感情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理性和经济因素及人性和感情因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正式组织的建设又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建设。

(二)管理目标在于提高效率和效益

工业管理目标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经济效益。同理,班级管理目标也在于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要提高效率就要善于对班级可用资源(人、财、物、信息、思想、文化、时间、精力等)进行充分的挖掘,特别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班委、团支部、课代表、小组长等)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关注投入资源与产出效益的比例关系,追求以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

(三)管理内容包括人的积极性及班级工作

不能见人不见物,也不能见物不见人。我国班级管理要管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也要管班级工作,目的是培养学生。

(四)管理方式采用强化理论

采用强化理论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变人的行为。我国班级管理也可以采用强化理论,强化乃至巩固积极行为、弱化乃至消除消极行为。

(五)管理对人的激励方式在于满足,提升需要层次

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考虑以满足学生合理需要、提升需要层次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努力奋进。

【本章小结】

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具有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的学生集体,是学校组织的基本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日常活动的集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管理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我们的班主任教师能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科学、高效的班级管理,不但可以保持班级秩序的稳定,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其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掌握新时期班级和班级管理的科学知识,了解班级制度和班级管理的历史发展,明确班级管理的四项任务及内容,切实提高自己管理班级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班级和班级管理的内涵?

2.班级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4.班级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综合案例分析】

一分钟内全班调动完座位[7]

“上课!”同学们全体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

我正要讲课,下面呼啦啦动了起来,几名同学搬着桌椅,把我挤靠在一边。我刚开始还不知怎么回事,见同学搬桌椅出教室到走廊了,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星期一,按班规班法,每周一语文课第一个节目就是换座。我们班是以法治班,到这段时间就做这件事,老师忘了,大家忘不了。同学们依法办事,用不着老师说换座还是不换座。

换座完毕,值日班长宣布:“今天换座用了55秒,正常。”

原来换座位可没这么快。

13年前,我们班同学的座位便每个星期换一次。

靠南边的两行,16名同学串到北面去,其余八组64名同学依次往南串动两行。刚开始,只是人和书包、作业本等用品串动,换一次时间不长,三五分钟就完成了。

后来,按班级规定每人承包自己的桌椅,负责保管、搞卫生等,这样换座时,每个人必须连同自己的桌椅一起换。从南到北大调动,搬着桌椅,教室人又多,你挤我,我又塞住了他,显得秩序混乱,又很耽误时间。那时每星期换一次座,拖拖拉拉要20来分钟,同学们都觉得太浪费了。

大家觉得这件事也该计划一下,制订一个程序,以提高效率。

经过讨论,制订了如下的程序:

第二节语文课,上课后即开始换座,由值日班长宣布换座开始。

双人桌由一人搬桌,一人搬两张椅子;单人桌则椅子放在桌子上都由自己搬。

南面两行同学最先行动。第一桌两人通过前面讲台搬桌椅出教室,到走廊外面走5米停下(倘走4米,后出来的同学挤不下,走6米则多走两步,浪费时间),第二至第八座的同学一个紧跟着一个依次而出,最后出来的第八座两名同学桌椅恰好摆在北面两行第一座的前面。

这时南面两行已成为空地,北面的同学趁空而入,集体迅速向南平移两行,平移的结果使北面两行又成为空地。

原南行现正在走廊的同学,又由第八座开始趁北行的“空”而入。

当原南行第一座的同学在北行第一座落座的时候,全班换座完毕。从开始到结束,正常情况下,55秒钟便可以了。我1984年下半年教过一个有92名学生的班级,那时班级内还生炉子,交通不便,即使如此,我们全班换一次座也才用了58秒。当然,学生们需要一个从熟悉到熟练掌握换座程序的过程。

也有时,换完座,值日班长宣布,换座用了1分零10秒,这就要查找原因。班法规定,换座在1分钟内完成,超过10秒,便是事故。

事故也容易找到,有同学立即起来承担责任:“是我搬桌不慎,将文具盒掉在地上,弯腰一捡散乱的文具,便阻碍了整个集体的活动,使全班同学每人为我浪费了10秒钟。”

解析:

上述案例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片段。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魏书生老师的管理智慧。在魏老师的班里,类似换座这样既有序又高效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15分钟大扫除、2分半收好书费等。可见,高效、稳定的班级秩序得益于高质量的班级管理。

【本章参考文献】

1.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毅.班级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阅读链接】

1.谌启标,王晞等编著.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3.李伟胜.班级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第二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5.张作岭主编,宋立华副主编.班级管理(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7.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注释

[1]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24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毅:《班级管理学》,5~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24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249~25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247~24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25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141~142页,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