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
5570400000002

第2章 走进童诗的世界(1)

一、童诗的界定

二、童诗的发展

三、童诗的分类

一、童诗的界定

什么是童诗?其实任何定义都是不智的,都是无法说清其内涵和本质的。在这里,我姑且做一点自己浅陋的解读。所谓童诗,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可以是大人写的诗,也可以是小孩子自己写的诗。从字面来解读,童诗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是诗歌属性;二是儿童属性。

所谓诗歌属性,是指童诗属于诗歌家族的一员,具有诗歌的所有审美意旨,具有诗的本质。也就是说,是以敏锐的慧眼从生活中捕捉到美的事物,熔铸进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用最精练而富有节奏的形象化的语言,直接地抒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与情绪,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营造了一个幽美的意境,月光如水,在晨风中摇落;又是一种时空转换,用丁冬的音响来描绘月夜的美丽和宁静。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韵:语言的纯净、醇美,意境的安谧、幽远,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叹为观止。这样的童诗,所具备的审美高感是绝不逊于成人诗歌的。

童诗区别于成人诗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具有儿童属性。所谓儿童属性是指具有儿童视野,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和表现儿童;也就是指以儿童的眼光去捕捉、以儿童的思维去思考,描绘孩子眼中的世界,抒发孩子内心的情感,揭示生活中蕴涵诗意的事物,并且以符合儿童心理状态的想象、用切合儿童的口吻,富于儿童情趣地表现出来,这是童诗区别于一般诗歌的重要属性。

在这首诗里,呈现的就是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妈妈是一个大人,可只装进了一个小小的“我”;“我”是一个孩子,却装进了一个大大的世界。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深深的母爱,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一个孩子纯净的心灵,来诠释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稚嫩的看法,从而形成了童诗特有的美感。因此,体现纯真甜美的童心是童诗非常重要的属性。

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孩子眼里,校长看起来好像什么事情也不干,只在校园里四处逛逛,看不见他上课,也看不见和孩子的班主任们一样形色匆匆,每天处理着日常琐事,因此,孩子们发出这样的言论:“什么也不会做,就让她当校长算了。”相信读着这样的诗,每个人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的。这首诗直接选取了孩子们游戏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引发人们的思考。用儿童的视角去诠释世界,去表现世界,这是童诗一个重要特性。

读着芬兰诗人索德格朗的《星星》,你一定会为这样的诗句惊叹:一颗星星落地作响!花园里到处是星星的碎片……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又是怎样的花园啊!在静静的夜里,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花交映在一起。孩子在倾听、诗人在倾听,每颗心灵都在倾听,倾听那星星落地的声响。读了这样的诗,让我们不由感叹,短短的七行辉映出一个美丽的华章,值得读者反复回味,反复咀嚼,直至唇齿留香。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情怀、这样的童诗,让我们感受到有了飞驰的想象,童诗里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美感。

英国诗人米尔恩用了一连串的“跳”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只正在跳动的知更鸟,它正不停地跳呀,跳呀,跳呀,跳!短短的诗行,跳动的音节,字字句句在跳。让你感觉到:知更鸟在跳,星星在跳,孩子在跳,整个世界都在跳。谁不会跳,谁就不会飞。谁不会跳,谁就没有生命的张力。读着这样的文字,读者一定会和知更鸟一起跳起来。孩子是欢跳的,而童诗不也是因了欢快的节奏而萌生了一对会飞的翅膀吗?

由此可见,童诗是新诗的一种,它是有着优美的意境、跳跃的节奏、丰富的想象、更有着儿童的视角与情趣的一种儿童文学的形式。

二、童诗的发展

童诗不仅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形态的儿童文学。黑格尔说:“诗的用语产生于一个民族的早期,当时语言还没有形成,正是要通过诗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伴随着一个孩子的成长,童诗童谣就伴着他们的生命慢慢生长起来。

(一)

中国是个诗的王国,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绝句、律诗、词曲、小令的不断演变,涌现了无数诗歌艺术珍品,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宝。

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文人创作的诗篇中,也不乏文字浅近、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艺术精湛、适合儿童阅读的名篇,如汉乐府民歌《江南》、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杜牧的《山行》、胡令伦的《小儿垂钓》、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曾几的《三衢道中》、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于谦的《咏石灰》等,都是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童诗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

尽管如此,翻阅浩瀚的古诗文,真正以儿童为描写对象,以儿童的视觉去感受生活,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文,真是少之又少。甚至是那些所谓的神童诗,也是用戴着眼镜的老学究的笔调去重复那些古八股,儿童的童心童语丧失殆尽。“孩子是缩小的成人,是大人的准备”这样的思想也许就是古诗文童心缺失的原因吧!

(二)

现代意义上的童诗,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

1916年,胡适先生尝试的第一首白话诗——《朋友》的问世标志着白话诗改革的成功,实质上也为我国童诗开辟了一条发展的坦途。从这一意义上看,胡适先生也是我国现代童诗的创始人。

而刘半农先生则是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诗歌改革具体意见的人。他大力提倡“增多诗体”,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这样才能冲破旧有诗律的束缚,“在形式一方面,既可添出无数门径,不复如前此之不自由,其精神一方面之进步,自可有一日千里之大速率”。刘半农的主张一提出,很快博得了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们的赞赏和拥护,于是无韵诗迅速风靡了全国新诗和童诗诗坛,开创了一代诗风。

跟刘半农齐名的刘大白也是中国现代童诗的创建者之一,其作品《两个老鼠抬了一个梦》,用孩子的口吻来讲述孩子夜里做的梦,富于儿童情趣。这是“五四”时期一首不可多得的童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童诗开始走向成熟。

我国现代童诗是伴随着新诗的诞生而问世,并在新文化运动中得到迅速发展的。这成了我国现代童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所有早期新诗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几乎无不执笔写过童诗,除上面介绍过的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外,还有周作人、鲁迅、李大钊、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陆志韦、郑振铎、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康白情、俞平伯、王统照、徐玉诺、冯雪峰、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一边从事新诗创作,一边也为孩子们写下了跳跃着童心的诗篇。值得一提的是,女诗人冰心受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写作了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对后人有了广泛的影响。

在20世纪30年代,还有一位别具一格的诗人——陶行知,这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毕生尽瘁于人民教育事业。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童诗。他的诗取自民间童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同时期,还有一位引人注目的诗人,那就是陈伯吹,他从1930年开始转向童诗创作,在当时的儿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出色的童诗篇,还出版了《小朋友诗歌》《小朋友歌谣》《上山的风波》《伟大孙中山》(1934)《牧童》(1936)等。陈伯吹的童诗,想象丰富,富于儿童情趣,内容上重视对儿童进行爱和美的教育,因此特别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推崇。

1945年7月,郭风先生的童话诗集《木偶戏》的出版,标志中国儿童诗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个新起点。诗人郭风独辟蹊径,把童话引进童诗,对童心世界作传神的描绘,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创造出一个个美好的意境,塑造了一个个深受读者喜爱的形象。

(三)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童诗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五四”以来我国童诗创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传统的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实践中,由越来越多的童诗作者发扬光大,不少老诗人如郭沫若、臧克家、田间、艾青、严辰、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都拿起笔来为孩子们写了好多诗,专写童诗的诗人也多起来了。“那时我国的儿童诗创作呈现了极为活跃和令人振奋的局面,说得上是奇花竞放,彩色缤纷。诗坛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为全国少年儿童所传诵的作品。”(贺宜,《儿童诗的“危机”》)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儿童诗坛出现了一个姹紫嫣红的新天地,开出了一丛丛令人欣喜的诗花。如果说中国现代童诗的前30年发展是它缓慢的萌芽期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则是它迅速发展的成熟期。

新中国成立后17年,出现了一大批专为儿童写作的诗人。诗人郭风先后出版了《蒲公英和虹》(1957)、《叶笛集》(1958)、《英雄的花朵》(1961)、《曙》(1962)等令人爱不释手的优秀作品。他的童诗,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感情细腻,意境优美,也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柯岩女生是20世纪50年代脱颖而出的一位新秀。她的处女作《儿童诗三首》在《人民文学》1955年12月号上一发表,就受到小读者的欢迎,次年《小兵的故事》出版,更是蜚声诗坛,声名鹊起。诗人善于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富有情趣的题材,抓住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事情,饶有风趣地描画出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袁鹰的童诗在50年代绚丽多彩的童诗苑中,也是一朵别具异彩的奇葩。

圣野和鲁兵是一对亲如兄弟的儿童诗作家。他俩从少年时代起就一起学习,一起投身革命,一起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儿童文学事业。圣野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出版过童诗集《小灯笼》(1948),还出过诗集《啄木鸟》(1947)、《列车》(1948),新中国成立后17年出版的儿童诗集达11本之多,是我国最勤奋的儿童诗诗人之一,为孩子们奉献了大量优美的诗篇。他的诗平易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一种愉悦的美感。诗论家樊发稼说圣野的童诗有“平中见奇,活泼中求深沉,寓丰富纷繁于简朴清新”的特色。诗集《欢迎小雨点》是圣野新中国成立初期童诗创作的代表作,诗人从一颗透明的童心,生发了瑰丽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回味隽永的意境,赢得了小读者的喜爱。鲁兵虽不像圣野那样沉迷在诗的世界里,但在儿童文学艺坛上,诗也是他的拿手戏之一。1957年出版的《唱的是山歌》,不仅诗意葱茏,意趣盎然,还亲手为这本诗歌集配插图,1959年出版的《大力士》,又为幼儿创作工业题材的诗篇作了成功的探索。

田地,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南瓜花》(1951)、《和志愿军叔叔在一起》(1952)、《明天》(1953)、《轮船就要开了》(1953)、《他在阳光下走》(1954)、《小树叶》(1957)等,在那旭日初升的年代,他用时代的彩笔抒写灿烂的今天,描绘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