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
5570400000004

第4章 童诗的教育意义

一、进入奇异的语言空间——读诗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品位

二、给你一双飞翔的翅膀——培育孩子的想象力

三、让你的想法不一样——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四、倾听心灵的歌唱——释放孩子的心灵

五、情感的柔软剂——丰富孩子的情感

六、我们一起读童诗

童诗和所有儿童文学一样,有着独特的文学特质,对孩子的精神健康成长、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有着其他的文学形式不能复制的功能。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学诗的孩子聪明,聪明的孩子学诗。”这是为什么呢?细细品读经典的童诗,也许是能找到答案的。

一、进入奇异的语言空间——读诗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品位

任何文学的语言都是一种艺术,而童诗的语言更具独特魅力:生动、形象、准确、简约、凝练,富有独创性、具有画面感……特别是童诗,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尤为“苛刻”,用简约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来表达蕴藉的情感,表现浓郁的诗情。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顶针手法,把春天的风、树、云、雨、海、太阳一个个串在一起,仿佛是在一一亮相。最后落笔到太阳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欣欣向荣,满眼春光。阅读起来,节奏明快、色泽艳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读着这样的诗,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的语言就像一个音乐盒,打开来就可以听见快乐的歌唱。

晚风吹动着花香,这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诗人却转换了角度,用“爱散步的晚风”去感受、去表达。晚风在黄昏中吹动蝴蝶,吹乱花香,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特别是品读“满园子的花香/被惊扰了以后/却再也不肯停止/汹涌”这样的诗句,更让人回味无穷。“汹涌”一词本指水势很大,往上涌的样子,而在这首诗里,却用汹涌一词来形容被风吹动的花香,不得不让人感慨花香的浓烈,就连那极富有动感的蝴蝶也一一落定了,可看似无迹可寻的花香却还在黄昏的暮色中汹涌、以动写静、以静衬动。用这样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诗句能让身边稀松平常的生活场景变得形象生动,极富美感。

因此,阅读这样的文本会让孩子们获益匪浅,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的语言是一把魔杖,轻轻一点,会让他们看到了平时疏忽的美丽;更像拥有了一支神奇的画笔,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美好清晰而生动的画面呈现在他们的眼前。长此下去,必将会提高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提升其阅读品位。

二、给你一双飞翔的翅膀——培育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是富有想象力的,年龄越低,想象力越丰富。因为在孩童时期,他们是用直觉和感性思维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性思维日渐成熟,而他们的想象力也慢慢减弱了。而童诗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着跳跃的思维。阅读童诗可以保持一颗童心,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孩子们像彼得潘那样,永远有着孩童般飞驰的想象,永远拥有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阅读金子美玲的《草原》,孩子们发现在草原上光着脚走过,会染绿了双脚,更加奇妙的是,走着走着,会变成一棵草,而脸蛋会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儿灿然开放,这是多么奇异的想象啊!阅读这样的文本会让孩子们的思维更为宽广、想象更为奇特。

小树,在园子里做什么呢?白天的树,大家都看得见,迎着太阳长得高高的、壮壮的。那晚上的小树又在干什么呢?睡觉?还是……在诗中,有了这样的答案,原来当夜色降临时,小树们的叶子变成了小手,把星星托着。读者好像还会有这样的疑问,星星们怎么到园子里来?星星们又在园子里做什么?园子里还有哪些新奇的事情?读着,读着,相信孩子们美妙的想象就会纷至沓来。

优秀的诗歌就像给孩子们一把钥匙,帮他们打开奇妙的想象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经常读诗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一定会更丰富的。有了想象力的帮助,孩子们的视野无限扩大,可以进行天马行空地想象,思维也可以有着纵横四海的放纵。

三、让你的想法不一样——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诗歌是创新的艺术,是拒绝克隆和模仿的。因此,多阅读诗歌,有助于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当我们仰望天空,能看到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会引发我们美好的想象,云像什么呢?像棉花糖、像软绵绵的大枕头、像大恐龙、像小白兔……而孩子们读了于衍鲲的《云》后,思路会一下子打开——“云是一双会走动的鞋子”。这样的想法真是太奇妙了,“鞋子”的意象突破了云的形状的想象,而是从云在空中自由飘荡的角度去思考,独辟蹊径,令人眼睛一亮。阅读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孩子打开思路,拓展思维,对孩子的优秀思维品质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带上水桶和抹布,可以去擦桌子,也可以去擦玻璃,还可以去擦……擦星星?有了这样一个奇妙的想法,一切好像都很自然。因为星星总是灰蒙蒙的,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大家都在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吧?这样的诗,会帮助突破孩子思维的狭隘的空间,从而进入另外一种思维的方式,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一种奇异的诗歌情感。

四、倾听心灵的歌唱——释放孩子的心灵

孩子就是一个孩子,他们处于人生中一个最美妙的季节,他们和天空最亲,他们和诗意最近,他们有梦想,有追求。他们有着自己的快乐,也有着自己的烦恼,有着独立的思考和想法,他们对于大人的想法和要求是有所保留的。而童诗与他们的心灵没有距离,童诗可以是他们心灵的宣释和告白,也是他们心灵的歌唱。

按照大人的想法,孩子长大之后,就该有出息,就该有个正当的职业。可是总是被大人缠着问,实在是有些烦。长大之后的事情谁又会知道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过不想告诉大人而已。所以在大人一连串的追问下,孩子有时候不得不说一些让大人们满意的回答。而读了加拿大诗人但尼斯·李的《我将做一个什么?》,会让每个孩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不做舞蹈家也不做医生,要做你们最不喜欢的喷嚏大王,还要做人们都不喜欢的癞蛤蟆,成心要把大人气坏……”你看,得到这样的回答,大人们一定尴尬地一笑,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感悟的,有的时候也不能对孩子们要求太多,也不能约束太多,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快乐地生活;而孩子们则会轻松一笑,会觉得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从而达到释放的效果。让孩子们在这样贴近他们心灵的诗歌里寻找一种对现实的对立和冲突,以满足他们心灵的宣泄,有时候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和梦幻。你看,在这首诗里,孩子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地发挥,从双胞胎到小松鼠到棕色的面包皮到红色的树枝……反正,“我想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愿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孩子的想象就像汩汩流淌的泉水,一路走来,浇灌出绚丽的思想花朵,缤纷而纯真。读着这样的诗,相信孩子的心灵会得以释放,想象得以驰骋。

“言为心声”,童诗是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的展现,在阅读童诗时,可以让孩子们体验想象的快乐,感受自由的表达,从而弥补自己不能抵达的精神需求,获得阅读的快乐。

五、情感的柔软剂——丰富孩子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有了感情,诗歌才会感人,才会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的情感,才能让孩子耳聪目明,听得见花开的声音,看得见风的手指,更能体验弥漫在生活当中的亲情之美、友情之贵。

对孩子们来说,爸爸妈妈急急忙忙赶着去上班,把小孩子丢在保姆家,丢在幼稚园,丢在学校或者丢在家里,都是很不快乐的体验。反过来说,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了,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最快乐的事。读着林良的《爸爸回家》,孩子们可以和诗里的“我”达到共鸣。就像孩子手中玩的“拼图”一样,只有一块也不能少,只有一个也不能缺,才会拥有心中真正的快乐。读这样的诗,可以让孩子认识家人的重要,家人团圆的喜悦和可贵。特别是“我们这个家的拼图,是一块也不能少的”可以促动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爱父母爱家庭,进而爱社会的情感。

每一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妈妈的爱弥漫在孩子周围,能感觉到好像看不见。可在诗人的笔下,妈妈的爱就像那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滴、一滴、又一滴……汇成了深深的母爱。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就把妈妈的爱形象化、具体化。孩子们读着这样的诗,可以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这一滴是每天的香喷喷的早餐、那一滴是出门前的叮嘱、这一滴是放学回来桌上的一块点心……相信读着这样的诗句,孩子们的情感会细腻起来,心灵会敏感起来,能感知温暖,能感受温情,可以让孩子的情感更加丰满,人格更加完善。

六、我们一起读童诗

童诗是根植于童心的美丽奇葩,在儿童文学的天空下散发出淡淡的馨香,那透彻的童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同样感染着成年人。

当“我”的打字机被儿子弄坏了,“我”该用什么写作?诗中儿子的一段话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答案。用心和脑。这样短短的一首小诗,除了能读出诗人的睿智和风趣之外,我想每个成人在阅读几遍之后必定有新的想法涌上心头:写作需要心和脑,学习需要心和脑,工作也需要心和脑,做任何事情何尝不需要心和脑呢?这样短短的诗行就用几句揭示了一个哲理:用心用脑才能做好事。语言轻松明快,寓言深刻隽永。

读着这样的诗,我们会感觉到童诗不仅仅是给孩子们阅读的,也是适合所有的人群。

做一张桌子需要什么?这首诗用这样的一个问句,开始了顶针式的追问,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这是一个多么意外的答案,又是多么美妙的答案啊!做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一张桌子,都有一个美丽的开始,如果我们每一个行色匆匆的脚步都能用这样的情怀去做事去做人,是不是我们生活的方式、行走的脚步有了许多改变呢?因为拥有着花儿一样的情怀,可以让枯燥乏味的生活酝酿出别样的情趣和生机。

童诗属于儿童的作品,也是属于所有人类的精神财富。就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步入童诗的世界,用童趣之美唤起人们尘封的记忆、用情境之美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用人性之美滋润久涸的心田、用哲思之美激发生活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