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编外国文学教程
5571600000024

第24章 18世纪启蒙文学(2)

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英国18世纪的戏剧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杰作。小说通过主人公汤姆·琼斯与索菲亚争取婚姻自由的经历,描绘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底层到上流社会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通过对这些生活场景及各色人物的描绘,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庄园主以及上层资产阶级婚姻中的门第观念和唯利是图的本质,批判了英国贵族阶级上流社会荒淫无耻、腐朽伪善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小说成功塑造了贵族荡妇、乡绅、商人、家庭教师等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人物各自的命运及相互关系,表现了善与恶的斗争,以及善必将战胜恶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善于运用悬念来吸引读者。

理查逊与前三位作家不同,他的长篇小说以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个人道德为基本内容。代表作书信体小说《克拉丽莎,或一位闺秀的历史》描写少女克拉丽莎逃婚在外,被一个贵族青年欺骗侮辱,悲愤而死的悲剧。作者善于用书信体叙述故事,并用书信的形式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表达哀婉感伤的情绪。《克拉丽莎》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卢梭的《新爱洛伊丝》模仿借鉴这一小说的形式创作,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亦间接受到它的启迪。理查逊摆脱传统的游记小说创作的窠臼,把笔墨集中于一件事的始末,以家庭、道德和日常生活为题材,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细腻感人,开一代文学新风习,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坛上兴起感伤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思潮反映了敏感的民主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工业革命加紧进行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彷徨、不安和悲哀的心情。感伤主义的精神实质仍然属于启蒙主义,它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愤怒谴责,但它重感情轻理性,以情感的宣泄代替理性的思辨。在创作上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但不少作品充满悲观情调。常见的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感伤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他的小说《商第传》(1759—1767)是作者打破传统小说创作规则的一个尝试。小说名曰“商第传”,有关商第的故事却只在书中占很小的篇幅,大量内容描写商第父亲和叔父的怪癖。叙述方式、章节安排也不按逻辑顺序,引言、题词放在第一卷中间,小说故事主干之外的插曲、谈话、不完整的句子、破折号、古怪的语法结构随处可见,甚至插入一些空页、黑纸,全书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感伤情调。另一重要作品《感伤的旅行》(1768)是一部以作者旅法见闻为题材创作的游记体小说。小说落笔的重点不在作者所经历事件的描摹,而在由这些事件产生的感受和遐想。感伤主义文学就因此小说而得名。斯特恩小说创作的意义在于最早播发出现代主义小说的信息,开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

罗伯特·彭斯(1759—1796)是18世纪后期英国的杰出诗人。他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是热情赞颂人民革命(《自由树》),号召人民争取自由解放(《苏格兰人》),揭示农村阶级对立、反对阶级压迫(《两只狗》),揭露牧师的贪杯好色和教会的伪善(《威利长老的两只狗》),歌颂祖国、友谊和爱情等。彭斯的诗歌以广泛的人民性、浓郁的民间和乡土特色,深得人们喜爱,历代流传不衰。

理查·布林斯莱·谢立丹(1751—1816)是18世纪后期英国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代表作《造谣学校》(1777)通过提兹尔夫人与她丈夫的矛盾纠葛,以及约瑟和理查两兄弟的故事两条交叉的情节线索,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造谣中伤、伪善淫逸的腐败风习,描绘了18世纪上流社会的生活画卷。

(二)法国文学

18世纪的法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日趋腐朽、反动,资产阶级势力日益强大,渴望夺取政权,最终发动了启蒙运动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启蒙运动、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启发民众,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为法国大革命做思想舆论准备。

18世纪初期,古典主义仍然占据法国文坛,但已衰象毕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家、剧作家勒萨日。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1747)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以主人公不择手段,从平民爬上首相秘书高位的经历为线索,影射、揭露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法国贵族统治者荒淫无道、贪赃枉法、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黑暗社会现实,展示出法国社会封建制度日益崩溃,资本主义关系不断上升的历史趋势,从而拉开了法国启蒙文学新时代的序幕。

20年代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启蒙文学开始占据文坛。法国启蒙运动的旗帜和主力是“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主要因编撰《百科全书》(全名是《各门科学、艺术和技艺的据理性制定的词典》)而得名。《百科全书》共32卷,开始由狄德罗与达朗贝尔共同主编,后者辞去编撰职务后,由狄德罗独力坚持完成这一宏大艰难的编撰工作。全书编撰历时20余年,法国各方面的进步学者、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都曾为之撰写过大量条目。因此,人们把“百科全书派”作为法国启蒙主义者的代称。《百科全书》体现的总精神是反对封建权威以及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追求政治、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振兴工业,坚信人类物质、精神文明不断进步,要求按照资产阶级理性主义改造人类社会,体现出启蒙主义新思想。《百科全书》在法国拥有广大读者,产生了巨大影响。“百科全书派”所宣扬的革命思想,在启蒙文学中得到形象具体的体现。

在法国启蒙文学发展的初期(18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中叶),主要代表是老一辈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他们的政治态度比较保守,主张君主立宪制,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与文学家,主要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是一部体系完整的政治与法律著作,被伏尔泰称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在这部法学理论巨著中,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社会改革设想,即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分立。这一方案对西方政体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主要通过叙述两名波斯贵族青年旅居巴黎的见闻,无情地讽刺和揭露了法国以及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残暴腐败、上流社会的荒淫奢侈和天主教的伪善反动,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揭露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波斯人信札》采用书信体小说形式,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把哲学、政治与道德一并纳入其中,富于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为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它所首创的这种寓哲理于文学之中的艺术形式也开了18世纪哲理小说的先河。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也是具有全欧洲影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他所提出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哲学论点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在文学方面,他写过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抒情诗、讽刺诗、短歌、史诗、悲剧、喜剧、哲理小说等。在法国作家中,是他首先研究中国文学并改编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写成悲剧《中国孤儿》。伏尔泰在文学上最有价值的遗产是他50岁以后创作的几部哲理小说,如《查第格》《天真汉》《老实人》等。这些小说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主人公的生活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阐发某种哲学思想。其中穿插了许多冒险故事、异国情调、东方色彩、幻想因素和喜剧场面,读来引人入胜,并且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给予全面的批判和扫荡,从而宣传了启蒙思想。

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代表作《老实人》(1759)中,大学问家邦葛罗斯信奉乐观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各就各位,各得其所,按先天和谐的秩序排列。他把这套哲学灌输给一个头脑单纯的德国男爵家的养子老实人,但老实人的所见所闻粉碎了这种乐观主义哲学。小说后半部分还描绘了一个国王仁慈贤明、人人平等富足、宗教信仰自由、科学文化发达的“黄金国”,具体描绘了启蒙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小说最后老实人得出生活结论:“工作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贫穷。我们要耕种自己的园地”,这体现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劳动创造、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艺术上,小说把哲学的论争带进了文艺领域,用离奇荒诞的情节、具有突出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夸张和讽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生活哲理,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小说有辛辣的讽刺和荒谬的夸张,又不乏轻松、诙谐的嬉笑;有俏皮的警句,又充盈哲理的光芒,使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又余味无穷的感觉。

在启蒙文学鼎盛时期(18世纪中叶至1789年大革命),主要代表是年轻一代启蒙作家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他们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政治观点比较激进,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精神也更加鲜明,主要代表的是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

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启蒙主义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当时哲学上最进步的启蒙学者,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坚持完成《百科全书》的主编工作,使之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喉舌,为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传播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因此,恩格斯说:“如果有谁毕生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就这些字眼的正面意思而言),那正好是狄德罗。”[1]哲学思想上狄德罗是个无神论、唯物论者,政治思想上他主张开明君主制。狄德罗是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的奠基人。他指出艺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倡导在以艺术模仿自然的同时,要把艺术的美、哲学的真和伦理的善统一在一起。他十分重视性格和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美在关系”说。他的戏剧观也是现实主义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是《关于〈私生子〉的谈话》(1757)、《论戏剧诗》(1758)。他首创了正剧体裁,主张以适合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市民剧代替古典主义戏剧,戏剧创作要反映市民生活和社会重大问题,教育启发民众。这些戏剧观点具体体现在他的重要剧作《私生子》(1757)和《家长》(1758)中。狄德罗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是他死后出版的三部哲理小说:批判教会黑暗内幕的书信体小说《修女》(1760年写成,1796年出版),揭示封建社会丑恶、宗教对人民精神毒害的对话体哲理小说《宿命论者雅克》(1773年写成,1796年出版)和《拉摩的侄儿》(1762年写成,1823年出版)。

代表作《拉摩的侄儿》是部对话体哲理小说。通过“我”与大音乐家拉摩的侄儿的对话来暴露社会,探讨环境与人的关系。拉摩的侄儿富有才华,但不被重用和赏识,他自己也不想通过正当途径和诚实劳动来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只是充当有钱人的食客和笑料,并做出许多不道德的事情来。社会铸就了他这个玩世不恭者,他又反作用于社会,小说因此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主人公是个双重人格的人,他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但自甘堕落,且还寻找理由辩护,对自己的生活原则充满信心,是典型的鲜廉寡耻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