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编外国文学教程
5571600000025

第25章 18世纪启蒙文学(3)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启蒙思想家中最富有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最富于民主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启蒙思想家、作家。他在著名的社会政治论著《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中,猛烈批判了贵族统治阶级的“文明”、私有制度和社会不平等,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学说。卢梭独特的政治观不仅是对英国启蒙思想先驱人物的超越,而且也不同于孟德斯鸠、伏尔泰的启蒙思想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建立一个以全体人民订立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体,这个“契约”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愿望,因此,它是“人民主权”。卢梭的这种“社会契约论”显然是对霍布斯与洛克主张的把个人以契约形式聚集在一个君主的领导之下的“社会契约论”的超越。同时,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也是对孟德斯鸠坚持的君主立宪制和伏尔泰所倡导的开明君主制的否定,因为它在政体上彻底否定了君主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旧制度的批判力度最强,它无疑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来临。这一学说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政治生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都体现了这部著作的精神。同年,教育小说《爱弥儿》问世。这部文学作品,对封建主义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提倡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至今仍被全世界各国教育家们尊奉为教育学必读著作。小说出版后,他受到当局的迫害,被迫逃亡到普鲁士、瑞士的圣彼得岛等地。自传体著作《忏悔录》就是他晚年隐居期间的一部惊世骇俗之作,这部振聋发聩的作品,记载了卢梭50多年的生活经历,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强权压制下维护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心灵写照。《忏悔录》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做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也坦率承认了自我人格的缺陷,更揭示出了造成这些罪恶的原因。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这部以书信形式写就的作品,叙述的是贵族小姐尤丽与她的家庭教师、平民知识分子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这部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以自然感情为基础的爱情理想同以门第偏见为基础的婚姻现状的尖锐对立,控诉了扼杀人性的“社会道德”,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对违背自然法则、破坏美满爱情的封建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1778年7月2日,卢梭在悲愤与贫困中死去。1794年,法国大革命时人民群众自发地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伟人公墓中,与伏尔泰的墓并排安放。

博马舍(1732—1799)是法国最优秀的戏剧家,他的“费加罗三部曲”(《塞尔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有罪的母亲》)表现了大革命前一触即发的民众情绪。他的戏剧继承了古典主义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的优点,还吸取了民间创作的多样化和现实主义因素,对古典主义戏剧向现实主义戏剧的过渡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德国文学

德国自17世纪30年代分裂成许多封建城邦以后,封建势力比较顽固,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分散和软弱,政治、经济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政治革命制造舆论,它的首要任务是把反封建斗争同争取民族统一的运动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统一的德国民族文化、民族戏剧,实现民族统一。

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文学的第一位代表。他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法国古典主义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基础,成为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论著《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1766)从画与诗所描写的对象在时、空存在方面的不同特点,所使用的媒介语言性质的不同,第一次明确区分出二者。画宜于描绘形体美,表现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则宜于描绘事物的动态美,模仿连续不断的行动。这一观点重在强调诗、画不同的艺术特性,突破了“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的传统观点,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汉堡剧评》是莱辛继《拉奥孔》之后又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它是作者对汉堡民族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理论探讨的成果,是对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戏剧发展的科学原则最早、最成功的描述,在欧洲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主张戏剧应忠实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提倡写普通市民故事。他要求艺术忠实于现实,人物刻画要有个性,合乎自然和逻辑,而不要那种古典主义戏剧所崇尚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人物。他的戏剧代表作是《爱米丽雅·迦洛蒂》(1771),写一位亲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派人找来一批强盗杀死新郎、霸占民女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莱辛的戏剧以平民为主人公,以德国现实生活为题材,在形式上摒弃了法国古典主义的那种矫揉造作、墨守成规的习气,力求接近生活口语,自然朴实,为民族戏剧树立了最初的典范。

莱辛之后,德国启蒙文学发展迅速,到70年代形成高潮,其标志就是当时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德性的反封建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发展。狂飙突进运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反对一切僵化保守的教条和遵循传统精神的处世态度。它否定因袭的陈规,倡导民族风情,歌颂自由,推崇天才,最终发展成为德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封建斗争。当时在德国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作家,他们先后发表了许多具有强烈反封建色彩的作品,形成德国文学空前的繁荣,也把德国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来源于作家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是赫尔德(1744—1803),青年歌德和席勒是运动的主将。“狂飙突进”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要求。作家们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他们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他们还接受了卢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狂飙突进”运动期间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与小说。1773年,歌德发表的《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是这一运动的第一部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是自发的、盲目的,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是一味地用狂热的姿态反叛社会。因此这一运动没有进一步引向政治斗争,更没能持久下去,80年代中期就已经衰落了。

18世纪末,席勒与歌德在魏玛携手进行文学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新的高峰,史称“魏玛古典时期”(1794—1805)。这一时期德国文学十分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德国民族文学至此最后形成。这一时期已近晚年的歌德和席勒在魏玛公国密切合作,共同主办剧院,编辑文艺刊物,各自创作出许多具有国际声誉的作品,为开创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代做出了杰出贡献。魏玛“古典主义”不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它只是形式上的古典主义,其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崇高理想是让人道主义统治整个世界。创作方法上,他们强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及艺术形式的完整和语言的纯洁,他们把古希腊罗马艺术作为典范,但同时也主张向民间文学学习,从中汲取养料。

席勒(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和美学家。他早期创作的主要收获是剧本《强盗》(1780)和《阴谋与爱情》(1783)。成名作《强盗》主要描写主人公卡尔同家庭冲突,断绝父子关系后投身绿林,杀富济贫的故事。剧本第二版扉页上公开写明:“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专制暴政的思想倾向。恩格斯称赞这部作品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2]。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最有代表性的剧作。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3]。该剧叙述某公国宰相的儿子菲迪南和穷提琴师的女儿露易丝真诚相爱,宰相出于政治目的强迫儿子与公爵的情妇结婚,遭到拒绝,便与秘书布置阴谋,陷害露易丝,最终造成一对青年惨死的悲剧。剧作深刻揭示了18世纪德国市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阴险和封建制度的黑暗罪恶,表现了市民阶层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以及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愤懑情绪。

席勒晚年与歌德结交后,建立深厚友谊。两人相互切磋、促进,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他后期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剧本《华伦斯坦》(1799)、《奥里昂的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以及美学著作《美育通信》(1795)等。历史剧《威廉·退尔》是席勒后期最重要的一部剧作,描写14世纪瑞士一个名叫威廉·退尔的正直猎人,受到种种迫害而被迫反抗、杀死总督,参加人民起义的故事,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在《美育通信》中,作者提出以美育改造社会的主张。他认为精神自由先于政治自由,只有通过美育,使人们的精神逐渐解放,人格趋于完善之后,才能实现政治自由。他说:“人们为了在经验界解决那政治问题,就必须假道于美学问题,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这一主张实际上是作者企图以改良代替社会革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席勒的戏剧创作以其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斗争性而著称,他对深受压迫的德国人民反抗封建暴政、追求自由的时代精神的表现,远远超过同时代任何一位德国作家。海涅曾在《论浪漫派》中称赞:“席勒为革命的伟大意义而写作,他摧毁了精神上的巴士底监狱”。然而由于席勒过分片面地强调创作的政治倾向,忽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简单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4],而使他的许多作品带有概念化的缺陷。《堂·卡洛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思考题

1.启蒙主义文学主要特征。

2.英、法、德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20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6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4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同上书,340页。

第二节 歌德及其《浮士德》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也是欧洲文学界最杰出的代表。海涅称他是“世界的一面镜子”,恩格斯称赞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人”。

一、生平与创作

1749年8月28日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诞生于德国中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皇家参议员、法学博士,曾游历过法国、意大利等国;母亲是市长的女儿,喜欢诗歌和文学。这样一个家庭对以后歌德登上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6岁时,歌德遵从父命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大三时因生病而休学,在家休养一年后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习,在这里,歌德结识了赫尔德。赫尔德介绍歌德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莪相的诗,促使歌德注意民歌。歌德22岁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他内心对文学艺术更感兴趣,同时对自然科学也有研究,他还掌握了七八门外语。1772年5月,歌德奉父命到魏茨拉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前往舞会的途中,他结识了当地法官亨利·布甫的长女夏绿蒂,对她一见钟情。后来得知她已订婚,只得怀着深深的痛苦离去。这年10月,传来了他在莱比锡大学的一位同学因失恋而自杀的消息。这两件事成了写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动因。

177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了整个德国,甚至欧洲,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风潮。《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发表,也使歌德受到了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赏识。魏玛是当时德国许多小封建城邦中的一个,人口不过10万。第二年,在公爵的盛情邀请之下,歌德到魏玛公国出任国务参议,不久,就被任命为首相。他在魏玛公国一住就是50年,直到去世。在魏玛公国的前10年,歌德力图革除弊病,做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并且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腐朽没落的封建宫廷中,歌德倜傥不羁的性格受到压抑,不得不时时忍让妥协,终于产生精神危机。1786年,诗人不辞而别,隐姓埋名,到意大利游历,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熏陶。1788年重返魏玛,辞去宫廷公职,只任魏玛剧院监督,兼管矿业。从此,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学活动和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