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5572400000002

第2章 原始文学

概述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在对文学艺术起源问题的各种探讨中,文学产生于劳动是当今最具科学性的说法。原始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口耳相传的歌谣和神话传说。由于文字尚未发明,原始歌谣传至后世的很少,且大多掺入了后人的一些想象。最值得注意的原始文学形式,是神话及后起的传说。神话是人类想象中的自然和社会。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长期处于石器阶段,知识贫乏,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在人们要求把握但又无法把握自然、社会的矛盾中,产生了一种幼稚的、幻想的认识,也就是按照人类有限的认识和经验,将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加以神化,即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切变化,都是各种各样神灵操纵、支配的结果。神话就是人类在神灵观念支配下,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进行的艺术表现。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把某些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也加以神话化了。

就文献资料说,中国神话的记录,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完整而有系统,而是显得零散不全。现存的神话材料,多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楚辞》中的《天问》一篇,保存神话材料较多。先秦诸子散文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如鲲鹏之变、倏忽凿混沌等。西汉刘安等编写的《淮南子》对神话的搜罗比较丰富,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均保留在该书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山海经》是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部书,它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而且比较古老。

中国古代神话翻开了中国文学史灿烂的第一页。它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中华民族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在这种反映中不自觉地运用了夸张、拟人、变形等手法,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创作传统奠定了基础。

神话与传说

神话与传说都是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对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他们便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客观世界拟人化。传说是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神话与传说相近而又有别,大体说来,两者比较明显的不同是: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有可能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一定的经验理性。

女娲补天

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创造女神,名为女娲。她用黄土仿照自己的样子造成了人,并进一步创造了人类社会。然而当人类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起来之后,忽然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争斗得天昏地暗,到处不宁。最终共工败了,但他在大怒之下,一头向擎天之柱不周山撞去,竟将大柱撞断了。霎时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随后洪水泛滥,大火蔓延,猛兽怪禽争相出没,人民受灾受难,苦不堪言。

见此情景,心急如焚的女娲开始了她拯救苍生的一系列劳作。她采炼了五色巨石补好残缺的天穹,斩下一只巨龟的四条腿当做擎天柱。补罢天后,又擒杀了残害百姓的黑龙,并将芦草烧成灰后填堵洪水。在女娲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下,四方又恢复了安定,人们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

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地间是一团模糊的状态,仿佛鸡蛋的清、黄那样杂糅不分。在这无边的混沌中,孕育了一个英雄,他名为盘古。盘古足足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终于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简直透不过气来。盘古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一时间,那些轻而清的东西渐渐向上飘去,形成苍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大地。

为了不让天地再次重合在一起,盘古挺立在天地中间。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再也不是浑茫一团了。可是盘古已经精疲力竭,终于倒了下去,他的眼眸变为日月星辰,身躯化作山川河流。从此,世界诞生了,并日益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黄帝战蚩尤

相传在数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一带遍布着众多氏族部落,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在这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而占据长江流域的九黎族的酋长名叫蚩尤(chīy5u),生性残暴好战。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把这些铜制成剑、矛、戟、盾等兵器,顿时军威大振,便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准备一决高下。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蚩尤连忙命令风伯和雨师对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将黄帝的军队吹得晕头转向,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再化作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黄帝又连忙派出他的女儿魃(bá)出战。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她施起神法,刹那间风停雨消,烈日当头,再一次解除了蚩尤的围困。

蚩尤于心不甘,为了打败黄帝,他又施法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从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中受到启发,造出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军队冲出迷雾。随后,黄帝用夔牛皮鼓大擂九通,吓得蚩尤魂飞魄散,寸步难行。黄帝部下经过顽强的战斗,最终擒杀了蚩尤。

后羿射日

相传,在远古尧的时代,天上总共有十个太阳,一刻不停地炙烤着大地。万物都难逃这火烫的阳光,被烤得枯焦一片,而此时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河和灼热的森林里跑出来,到处肆虐,百姓苦不堪言。

尧请来了英雄后羿。后羿天生神力,善于射箭,他登上昆仑山顶,力挽神弓,射下一个太阳,人间顿时凉爽了几分。他又接二连三射下八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欣欣向荣。后来,后羿又射杀猛兽毒蛇,保障了百姓安居乐业。老百姓十分感激这位射日英雄,奉他为“箭神”。

嫦娥奔月

嫦娥又称姮娥,是后羿的妻子。相传王母娘娘曾经赐给后羿一包长生不老药,但又告诫后羿,必须要等到他荣登宝座,当上帝王后方可食用。然而在后羿外出打猎时,嫦娥急不可待地偷吃了仙药。谁知药一下肚,她身子马上变得轻飘飘的,像一阵轻烟似的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无尽的天穹飞去。此时嫦娥顿生留恋之情,懊悔不已,因为不愿远去,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

嫦娥到了月宫后,变成了月精蟾蜍,月宫也就被人们称为“蟾宫”。

精卫填海

炎帝是远古时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神农氏等。传说炎帝有一个最宠爱的小女儿,叫女娃。女娃活泼开朗,坚强勇敢,喜欢打抱不平。有一天,女娃去东海游泳,不料,一阵风浪袭来,把女娃吞没了。女娃死后,化身成一只红爪白嘴的鸟,它常常叫着:“精卫!精卫!”声音很凄厉,人们便并叫它“精卫鸟”。精卫痛恨东海吞噬了无数的生命,它发誓要填平东海,于是从西山上衔来树枝和石块,投入东海。年年月月,永不停歇。人们非常敬佩精卫这种顽强不息的精神,因此留下了很多赞美的文字。

刑天舞干戚

传说刑天曾经与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他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但是没了头颅的刑天并没有因此倒下,而是重新站了起来,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做一双眼睛,把肚脐当做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依旧向着苍穹挥舞不止,体现出一种顽强勇毅的气魄。

夸父追日

传说远古时代,在中国北部,有座巍峨雄伟的大山,名为“成都载天”。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首领名叫夸父,他的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显得鲁莽而神勇。

夸父看见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来,又从西方落下去,便想:“太阳如此伟大,但却每天都要落下,如果世间总是白天就好了,我要想办法把太阳抓住,让它永远照亮大地。”于是他迈开长腿,朝着正向西方下沉的太阳奔去,刹那间就跑出一千里。夸父就这么日夜兼程地追逐,一直追到禺谷。当临近太阳的时候,夸父突然感到口渴难忍,就赶忙跑到黄河、渭河去饮水。直到把两条河都喝干了,还是不能完全解渴,他又向北方的大湖跑去,可是还没跑到目的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而夸父赶路所用的手杖砰然落地,化作了一片枝叶繁茂的桃林。

伏羲画卦

在中国神话中,伏羲是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一般认为,“三皇”指伏羲、神农和黄帝。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乃是一个叫华胥氏的女子踩了雷神的脚印所生。伏羲长大后,成了东方的天帝。那个时侯,人们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就分外恐慌困惑。为了解除人们的担忧,伏羲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万物的法则,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了八卦。八卦是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伏羲用它们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它们的意义是: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震代表雷,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作为古老的智慧符号,八卦从诞生至今,在很多领域焕发着玄妙又充满哲思的光芒。

黄帝乘龙升天

相传古时,荆山一带灾疫严重。黄帝闻讯后,便从昆仑山来到荆山察看。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炼首山之铜,汲取湖水,于荆山之下铸造了一口大鼎。当鼎被铸造出来时,天地间充满了祥瑞之气。此时,一条长须飘飘的神龙自天而降,来接黄帝上天。黄帝跨上龙背,后宫的妃嫔、群臣七十多人也随后跟上。神龙冉冉上升,渐渐消失在袅袅云雾中。

大禹治水

远古中国的某一时期,洪水滔天,大地到处一片汪洋,人们难以生存。大禹的父亲鲧(ɡǔn)奉天帝之命治水,但是没有成功,最终因盗取息壤受到天帝惩罚,含恨而死。所谓息壤,是一种奇妙的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会不断生长,积成山堆。大禹继承父业,带领民众开始实施更为浩大的治水工程。大禹先率领群神赶走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随后命一只大黑龟驮着息壤一路随行,用息壤填平了大地上的深渊沟壑。应龙也前来相助,它在前面用尾巴划地给人们开路,禹叫大家按照应龙尾划过的轨迹来挖掘河道,将洪水疏导至江海。因为治水极为繁忙,大禹忙得废寝忘食,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探望;又因为常年劳作,连小腿上的汗毛都被磨掉了。历经万千坎坷,付出无数努力,大禹终于平定了可怕的洪水,书写了人类奋斗史上光辉的一页。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富含神话材料的地理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作者可能不止一人。经汉末学者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才定型并流传后世。《山海经》汇集了在当时流传的很多古代神话,并且在书的后半部分,构建了许多神的世系。

《山海经》分为《山经》《海经》两部分。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记录了大量怪异的动植物和人文现象,比如穿心国、双头鸟;二是保留了上古的神话故事,表现出先民们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其中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为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接受提供了宝贵的养料。

《天问》中的神话传说

《天问》是战国后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篇长诗。在这篇作品中,屈原融入了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传说,通过发问抒发了自己的悲怆的爱国之情、身心之忧,体现了对于宇宙、历史和人生问题的深重思考。

《天问》全文以问句成篇,一连向苍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涉及天地开辟、洪水传说、大地情状、夏古史传说、商古史传说、周古史传说、古史逸闻和吴楚史事传说八方面内容。《天问》提到的神话人物有女歧、鲧(gǔn)、共工、舜、尧、禹、后稷、伊尹等。在关于这些神话传说的“叩问”中,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和主张,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