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5572400000003

第3章 中国诗歌(1)

中国诗歌概述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代表之一,其产生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书于春秋后期,收诗305篇,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性成就标志,也奠定了中国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传统。战国中后期,由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奠定的楚辞兴起于楚地,拓展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自古以来,《诗经》和楚辞以“风”“骚”并称,像两条大河的源头,灌溉着后世文学的田园。

乐府诗在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之际,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之风步入汉代诗坛,形成一道亮丽风景,并延续于魏晋南北朝。“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西洲曲》等乐府诗绽放异彩。汉末佚名诗人所作《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基本成熟。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承继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同时也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此后,陶渊明、谢灵运分别开了田园诗、山水诗的先声,“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探索颇多,成为近体诗的前身。

唐代国力渐强,社会环境、文化政策等有利于诗人发挥才情,诗歌遂进入了黄金时代。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初开唐代文学新风。盛唐时边塞诗派把边塞生活写得壮伟豪迈,田园诗派把山水田园之美展现得空前充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更被称做唐诗殿堂里的“双子星座”。李白秉其绝世才华和豪放飘逸气质,作诗如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杜甫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精湛的艺术功力状写社会生活,表达了对人间疾苦的关切,诗作沉郁顿挫、哀婉深挚。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诗人,其诗也是从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转变的标志。他的缘事而发的新乐府诗,成为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的先导。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益求精追求,则深刻地影响了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中唐诗人,形成了韩孟诗派。其七律律法影响了晚唐李商隐等诗人。上述得到杜诗滋养的诗人,都各有杰出的创作成就。

宋代诗歌的最突出成就,体现在新兴诗体——曲子词上。晚唐作家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本特性。至五代时,形成了“花间派”。到了北宋,写词的人越来越多。柳永始为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面目一新。苏轼创作了不少豪放词,使词的题材、意境又得以进一步发展,其后形成了豪放词派。女词人李清照独树一帜,在两宋词坛占有重要一席。南宋时期,爱国词人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他继苏轼之后将词的创作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在词史上占有空前重要的地位。南宋后期的词人,以姜夔、吴文英、张炎等最为著名。就宋诗来说,虽然数量远多于唐诗,但总体艺术水平却较唐略为逊色。然而宋人又能在唐诗的基础上别开生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并丰富了诗的艺术表现力。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作品。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宋代最伟大的诗人,是南宋时期的陆游。此外,欧阳修、王安石、范成大、杨万里等诗人,也都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

元代文学的重心转移至通俗文学。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以其浓厚的市民文学色彩、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幽默、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等,在元代前期迅速发展。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人的散曲创作,个性尤为鲜明。

明清诗歌虽然新的提升与拓展不大,但是其中也不乏值得重视者,如高启、李梦阳、袁枚、吴伟业、郑燮、龚自珍等人的诗作,都有一定的成就。

近代和现代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改良、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使整个文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诗歌领域里,新体白话诗代替了旧体诗,成为诗歌的主要体式。胡适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他的《尝试集》是新诗获得初步艺术成就的标志。郭沫若的《女神》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诗歌既面向人民群众,又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积极反映新的生活气象,承载时代主题,从而使现代诗的总体格局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民歌、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等,都不乏佳作。广泛借鉴古今中外表现形式与技巧,形式更趋自由,风格千姿百态,成为新中国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新诗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国诗歌几千年历史上最重要变化之一。但由于新诗至今只有八九十年的历程,一直在传统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因而总体成就还比较有限。它需要不断吸取古代的、异域的、民间的诗歌精髓,才有可能最终确立一种民族性、现代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新的比较稳定的体式。

诗经

《诗经》

《诗经》又称《诗》或称《诗三百》,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大约在春秋后期。全书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原本都是和乐歌唱的。

《诗经》是中国诗歌史的光辉起点。它的题材类型多样,有史诗、讽刺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等,是一幅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宏阔精美的长卷,其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战争与徭役、爱情与婚姻、祭祀与宴会,以及那时的人们对天象、地理、动植物的感受和理解等。

在写作技巧上,《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影响极为深远。另外,它还为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风》本是乐曲通名,“国风”即各地的歌曲。它是编者从各个诸侯国收集而来的,共有160篇,涵盖了15个不同地区的作品,它们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bīn)、陈和曹。这些民谣可谓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全面反映了周人生活。《风》以抒情诗为主,风格自然纯朴,很多篇章中都有后来传唱千古的佳句。同时,《风》也记录了各诸侯国横征暴敛,相互攻伐的情况,并反映了当时民众期望安定生活的心声。

《诗经》中的《雅》是周王畿(jī)即国都周围地区的诗。“雅”有合乎规范的意思。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全是朝会乐歌;《小雅》80篇,大多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也掺进了一些民间歌谣。《雅》属于雅正音乐,一般是士大夫所作,因此具有典雅平和的特色,不像《风》那样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小雅》中也含有一些专写从军生活的作品,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涉及战争题材的诗歌。

《诗经》中的《颂》主要是祭祀诗,即贵族祭祀列祖列宗、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作者为当时的贵族文人。《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也可能保存了殷商时期祭祀歌曲的一些成分。

《颂》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求先人降福给子孙或臣子,大都使用了夸张的语言。在艺术成就上,《颂》不及《风》和《雅》。

《诗经》有“六义”,即体现其艺术面貌的六个关键词,它们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是指《诗经》音乐上和题材内容上的分类,后三个是指《诗经》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宋代朱熹对“赋”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描写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用朱熹的话说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即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比喻和比拟之分。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将不劳而获者比做贪吃的大老鼠,将其贪婪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还有些诗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或是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或者:“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兴”,就是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兴”可以有比喻、象征、烘托、暗示等作用,它是《诗经》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

“兴”用于一首诗的开头或一首诗某章(段)的开头,与其后的“所咏之辞”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在不少诗中,“兴”句同时含有明显的比喻义,人们称之为“比兴合一”。如《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勾画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明艳而绚烂的景象,烘托了结婚时欢快热烈的气氛,因而是“兴”句,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所以也是“比”句。

后代中国诗歌中,“比”“兴”手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如著名长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便是典型的例子。

《诗经》中的史诗

史诗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已经具备史诗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是中国史诗的开山之作。其中最典型的,是《大雅》中的五篇:《生民》《公刘》《绵》《皇矣》及《大明》。它们追溯了周人祖先诞生、成长、带领族人迁居并使部落逐步壮大的一系列事迹,展现出一幅周朝开拓和发展的壮阔巨画,场景描写生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这些史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上古社会的生活气息,为后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七月》

《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分为八章,共有88句,是“国风”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诗,也是《诗经》中最典型的反映农业生活的作品,详尽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实际状况。整首诗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农人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并从衣、食、住三个方面比较了他们和他们的主子的生活。无论景物描绘还是人物刻画,都纯朴自然,栩栩如生。同时,它也记载了当时的一些节令风俗。全诗有如一幅色彩绚烂、笔触细腻的巨型壁画,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黄鸟》

《黄鸟》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左传·文公六年》曾做过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诗歌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起兴,描写秦穆公死时,以贤臣子车氏三兄弟殉葬,三人被殉时“惴惴其栗”的惊恐悲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良人”被殉葬的无限哀悼和惋惜之情,也隐含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抗议。

《硕人》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是赞美齐庄公的女儿,也就是卫庄公的妻子庄姜夫人的诗。“硕人”的原意是高大丰满的人,引申为美女。诗从庄姜身份家世写起,再写其外貌,最后铺写随嫁人群热闹欢快的场面。全诗描写庄姜的美貌和出嫁时的盛况,用了一连串极为新鲜生动的比喻,着力突出庄姜既雍容高贵又美丽动人的形象。

《关雎》

《关雎》出自《诗经·周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叙写了古代人们美好纯洁的爱情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全诗分三节,共20句,叙述了一位男青年对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着重描写他求而不得的急切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全诗笔触生动,韵律和谐。诗中佳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千古传颂。

《静女》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以一名男子的口吻叙说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约会的情景。首先写男子在城角等待情人,把他急迫激动、搔首徘徊的心情写得呼之欲出。接着写静女赴约,并以彤管、茅荑相赠,男子珍惜把玩,爱不释手,由衷地说,并不是礼物有何特殊之处,只因为是心爱的人所赠,所以才尤为珍贵。全诗描写生动,意趣盎然,把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真挚而细腻。

《蒹葭》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爱情诗。作品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在深秋的早晨,来到芦苇苍苍的水滨寻访他心爱的姑娘,然而那位女子却始终像“雾中花”“水中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及。虽然道路曲折,男子却坚持在水边上下求索,一直从黎明找到中午,却只发现“伊人”留下的点点痕迹。通过刻画青年男子的访求过程,凸显了他对“伊人”的一往深情和欲见“伊人”而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全诗意境优美,回味悠长,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