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5572400000004

第4章 中国诗歌(2)

《采薇》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全诗细致地叙述了戍卒的服役、归途中的处境与心境,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全诗共六章,前五章是对行军打仗情形的实写,突出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战争场面的激烈。末章抒发归来时强烈的不胜今昔之感,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堪称情景交融的名句,常为后世文人吟唱、仿效。

《玄鸟》

《玄鸟》是《诗经·商颂》中的一篇,诗中追述和赞颂了殷商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展现了高宗武丁(商代22任国王)治国有方、复兴殷商、四方来朝、国泰民安的局面,也表达了虔诚的“大治”祝愿。《玄鸟》以简练的笔墨记述史实,且含有神话内容。全诗运用了对比、顶真、叠字等修辞手法,营造出既庄重又热烈的祭祀氛围。

《伐檀》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它的艺术焦点,集中于一群在水边劳作的伐木者身上。这首诗,或许就是他们歌唱的劳动号子。诗歌讽刺了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过着富贵、优裕生活的“君子”,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不满。全诗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叙事中饱含着情感,语气纵横起伏。句式灵活多变,兼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错落有致,读来很有感染力。

《卷耳》

《卷耳》出自《诗经·周南》,着重从居家妻子的角度抒写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是一首深情动人的诗歌。全诗共四章,第一章以征人妻子的口吻来写,表达了对远方丈夫浓浓的牵挂;后三章转入想象,以丈夫口吻写备受旅途辛劳的境况和思家念归的迫切心情。这种曲折的笔法,使得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时段、不同空间中展开,产生了类似于现代影视动感画面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淳朴自然,其中对于离愁别绪的“诗从对面飞来”的描写,屡为后代诗人所借鉴。

《桃夭》

《桃夭》是《诗经·周南》里的一篇贺新婚歌。诗歌用桃树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来比喻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也表达了对于刚刚踏入婚姻之门的新人由衷的祝福。全诗运用叠章、叠句的手法,使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进行反复吟咏,显得音律和谐、欢快动人。我们不难想象,在那娇艳的姑娘新嫁时的喜庆场面上,这首祝福歌曲会给人们带来何等的喜悦。

《芣苢》

芣苢即车前草,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地衣等。多年生草本,荒地或路旁常见,嫩叶可食,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诗经》时代,人们认为芣苢能治不孕和麻风,所以注重采集。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描绘的是村野妇女们谈笑风生地采摘芣苢的场面,质朴自然、生动鲜活。虽然它的语句看起来是单调的重叠,却有着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给人以越采越多、满载而归的强烈印象。

《北门》

《北门》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描写一个牢骚满腹的小官吏内外交困的境况。他事务繁重,还要忍受家人的责难,满腔忧虑和无奈,都只能归于天命。全诗纯用赋法,三个“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载驰》

《载驰》是《诗经·鄘风》中的一篇,系许穆夫人所作。她是卫宣姜的女儿,嫁于许。卫国被狄人消灭后,许穆夫人从许地快马兼程赶往漕邑吊唁其兄戴公,可是却遭到许国大夫的反对和阻拦。诗歌借事抒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忱和对许国反对者的愤怒,刻画出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全篇分别从几个角度写出了许穆夫人旅途中心情的急切。在叙事中,以许国大夫的言行作对比,愈发突显出作者的勇敢无畏和远见卓识。

《伯兮》

《伯兮》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抒情短诗。全诗以妻子的口吻抒发她思念丈夫的心情,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思妇形象。其中无心打扮这个细节,传神地描摹了她对出征丈夫由衷的敬、真挚的爱和绵长的牵挂,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广大民众背负着沉重兵役这一现实。

《木瓜》

《木瓜》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情人赠答诗。诗歌描写了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的过程。“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感。

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最终的目的是“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三个“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既表明了感情的日渐浓厚,更强调了永结同心的愿望。诗用重章叠句,朗朗上口,使情感旋律得到了反复强调。

《氓》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弃妇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详细陈述她恋爱、结婚到被丈夫抛弃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在婚姻上的不平等。诗中刻画了两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善良、勤劳、任劳任怨、忠于爱情;“氓”外表忠厚,实则伪善、卑劣、粗暴。字里行间透出女主人公的无奈、悔恨和决绝的感情。在表现人物内心感情方面,诗人注重多种手法的交替表现和叹词的使用,使全诗的叙事性与抒情性得到了有机结合,具有极强的写实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是《诗经·王风》中的一篇小诗。黄昏是最使人思乡的时刻,正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篇作品就以夕阳下山的场景为衬托,白日休息,鸡鸭回窠,牛羊牧归,身处家中的妻子在迷蒙的黄昏中。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妻子想到了在远方服役的丈夫,不禁反复表达了对丈夫的关心和忧虑。这首诗也间接地反映出了兵役、徭役制度的残酷。全诗情感的抒发纯朴自然,细腻绵长。

《南山》

《南山》是《诗经·齐风》中的一篇鞭挞时政的作品,讲述齐襄公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私通,而文姜丈夫鲁桓公不能制止反而身受其害的故事。诗歌以本性淫媚的南山雄狐比喻恬不知耻的齐襄公,在每节的结尾又以“既曰归止,曷又怀止”的反问笔调予以责斥,揭露和讽刺了统治者的无耻行径。

《葛屦》

《葛屦》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葛屦,即用葛的纤维织成的鞋子。诗歌截取了女奴辛勤劳作为女主人缝制衣服的场景,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全篇采用对比手法,有意将缝衣女的辛苦和女主人试衣时左右顾盼的神态进行对照描写,观察细致入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诗处于和睦、欢愉的气氛中。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复咏叹,加强氛围:“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鱼儿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接着,诗人笔锋一扬,将读者的视线从水中引向陆地,为读者描绘了另一场景,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不能不使人手舞之、足蹈之。第四章作者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读者的眼帘,也把读者从神游的境界拉回酒席:嘉宾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全诗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和乐美好的感情。

《节南山》

《节南山》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据传为周幽王时的大夫所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全诗共十章,反映出当时政治的混乱,讽刺周幽王任用小人,不亲政事,并希望统治者自行悔改。诗中着重对师尹专横跋扈的统治予以谴责、批判,反映了人们身处乱世中的哀怨与忧愤。

《采菽》

《采菽》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描写的是诸侯来朝的盛大场面。全诗共分五章。第一章是诸侯上朝之前,身为大夫的作者对周天子可能准备的礼物的猜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诗人以采菽者连连采菽,用筐用筥盛取不停起兴,整首诗欢快、热烈、隆重的气氛从此定下了基调,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进入这一特定场景。如果说第一章是诗人虚拟的盛况,那么从第二章开始便进入实景的描绘了。第二章描写了诗人见到的诸侯来朝之时极为壮观的场面。第三章全用赋法,铺排诗人近观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景。“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四句是诗人所见,也是诗人切合时地的恭维话,并以此引发以下章,即对来朝诸侯卓著功勋的颂扬。最后一章是大夫美诸侯之辞。以大缆绳系住杨木船起兴,并让人联想到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相互间的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诸侯为天子定国安邦,天子则给诸侯以丰厚的奖赏。全诗采用赋法,时有比兴。从未见君子之思,到近见君子之仪和最后对君子功绩和福禄的颂扬,展开了一幅春秋时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壮阔画卷。

《生民》

《生民》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它是周民族史诗之一。诗共八章,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本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诗的最后两章,承第六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远赐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业绩,不断保佑他并将福泽延及他的子子孙孙。这首诗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对周族早期的生产情况也有所反映。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噫嘻》

《诗经·周颂》中的一篇,记录的是周成王举行亲耕籍田之礼时,对农官的告诫之语。诗歌前三句写成王要农官率领农夫播种百谷,随后写农官命令农夫迅速行动起来开发公田,大规模地从事耕作。作品反映了成王的勤政和周初农业生产的情况。

《载芟》

《载芟》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反映了西周农事的风俗、礼仪。周成王时,在农业生产上大事垦荒、耕种,《载芟》是周王在秋收后用新谷祭祀宗庙时所用的乐歌,反映了劳动生产的艰苦和获取丰收的喜悦,也说明农业乃是家国的根本。全篇以农事的先后顺序来叙事,场面描写热烈而生动。

郑卫之声

《郑卫之声》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都是采自各个地区的诗歌。因为其中郑、卫两个诸侯国的诗作(《郑风》和《卫风》)中,有多篇涉及青年男女爱情题材,感情抒发较为坦荡,因此被合称为“郑卫之声”。孔子曾说“郑声淫(过分)”。因为这一点,这些诗歌被封建时代的道德家们认为是淫亵的文本,后来便以“郑卫之声”指代靡靡之音。

四言诗及其中国诗歌史上的流变

四言诗指整首作品都用或基本用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它是中国上古时代产生并最终趋于成熟的一种诗体。最具代表性的四言诗,体现于《诗经》中。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到春秋时期。除《诗经》外,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的《麦秀歌》,《左传》所载的《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社会上层还是下层,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均是四言。

到了战国时期,四言诗逐渐走向衰落。东汉之后,五言诗逐渐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和《短歌行》、陶渊明《停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