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5572400000006

第6章 中国诗歌(4)

《上邪》

《上邪》是汉乐府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抒情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同时发生,以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河消失、四季颠倒、天地再度混沌。这些设想荒谬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从而把主人公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态度写到了极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汉乐府民歌感情激烈而直露的特色,给人印象深刻,而它用连续多种的“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构思手法,对后世诗歌也很有启发。

《有所思》

《有所思》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佳作。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全篇以“双珠玳瑁(dài m3o)簪”这一爱情信物为凝聚点,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内心情感,再以“妃呼豨(xī)”的长叹来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线索,从而构成展现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感情跌宕。另外,这首诗还通过细节描写和景物比兴来烘托人物的心灵感受,意蕴深厚,既引人推想,也发人深思。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之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江南》

《江南》是汉乐府诗中的一首短歌。江南水乡,莲的生长极为普遍。《江南》就展示了采莲的劳动场景。每年夏秋间,莲子成熟,年轻姑娘们划着小船,轻盈地穿行于碧荷红花间。她们欢笑着,嬉戏着,一边采摘丰硕的莲蓬,一边唱着清脆的歌谣,伴着欢声笑语,一艘艘小船满载而归。全诗格调清新,宛如一首曲调悠扬的采莲曲。

《白头吟》

相传司马相如在京城飞黄腾达,受到汉武帝赏识,见异思迁,想娶茂陵女为妾,妻子卓文君听到消息,便写了这首乐府诗以表示恩情断绝之意。这首诗着重展示了女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和她对于爱情的严肃态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给妇女造成的不幸。诗的女主人公与古诗中一般的弃妇形象迥然不同,当她了解到丈夫感情不专之后,既没有委曲求全,也没有勃然大怒,而是把痛苦埋在心底,冷静而理智地表示要和负心丈夫置酒告别。全诗多用比兴和对偶,不仅用白雪和月光来自喻女子的人格纯洁,也用竹竿和鱼尾的摇动来形容丈夫爱情态度的不坚定,鲜明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七言古诗的由来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两类体裁形式,简称五古、七古。“言”,指的是每句的字数。五古和七古都没有固定的格律,篇幅不限长短,遣字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其中,五古句式均是每句五字,七古则可能在以七字句为主的前提下,夹杂一些非七言的句子。

五言古诗形成于汉、魏时期,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歌曲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汉成帝时的歌谣,已有完整的五言古诗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发展,并被采入乐府,其中的不少作品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古诗作品。其时和其后,文人作家也开始了五言体诗的创作,《古诗十九首》即是其阶段性成果体现。从汉末到初唐,五古一直都是最主要的诗歌样式。

七言古诗也起源于民间歌谣。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已有七言句式,荀子的《成相篇》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了《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等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魏晋时期及以后,七古作品逐渐增多。曹操之子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南朝刘宋时期的作家鲍照则是第一个致力于七言诗写作的作家,成就突出。自鲍照以后,写作七言诗的作家日益增多。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一组优秀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时萧统主编《文选》中,系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19首编纂而成。一般认为,这些诗作都出自东汉时期的文人之手,其内容主要是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愁哀怨,是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下层文士漂泊蹉跎的具体体现。这组诗情感表达委曲婉转,反复低回,语言简洁生动,韵味悠长,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这些作品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彷徨失意之叹和人生的无常之感,在中国古代文学上颇具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被称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抒发了一位女子对长期远离的情人的无限思念,借思妇之口抒发离别之苦、相思之痛,同时也唱出了一代文士的悲哀。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语言纯朴精练,富有民歌韵味。游子虽未出场,但联系汉末文士的共同遭遇,也可想象其奔波不已、远离亲人的辛酸。最后两句强作宽慰,把女子的悲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此诗叙述的是一个生活片断。一位女子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正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是一位倡女,告别了夜夜笙歌的生活嫁做人妇,可是丈夫却淹留未归。面对大自然的春意盎然,不禁发出了难耐寂寞的呼声。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本诗由苍翠的陵上柏起兴,由豪门士族的欢悦而联想起自己,抒写了由失意不遇而引起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并由此产生了及时行乐、游仙长生等消极情绪,反映了东汉末年一部分文士的思想状况。末尾用一个反诘句作结,显得余味无穷。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诗写一个觥筹交错、丝竹缭乱、“欢乐难具陈”的宴会,以及在这个宴会上的诗人的感想。他的感想直截了当:“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别再忧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贫贱!”这里的问题是,主人公是真心宣扬他所认为人生哲学呢,还是“似劝实讽”——批判世人的追求卑下。人生短促,这是事实。力求摆脱“穷贱”“轲”和“苦辛”,不能不说是人所共有的心愿。既然如此,则不必“讽”,“讽”也没有用。然而为了摆脱它们而求得它们的对立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抢夺要位,那又将出现什么情景!既然如此,便还是需要“讽”,不管有用还是没有用。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确很婉曲、很深远。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诗的作者大概是一位彷徨失意的士人。他人生的失意、心境的孤独难以倾诉,旅行于旷野时,从高楼上传来的凄凉琴曲,引发了他强烈知音难遇的共鸣。他所痛惜的不是弦歌者心中的痛苦,而是其内心痛苦太不容易被人了解。弦歌者之悲伤与听曲者之感受,反映了一种带有广泛社会性的被压抑的苦闷、悲伤与期待。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本诗讲述一位游子在旅途中采了一束芙蓉花,欲赠予人却无人可赠,遂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不禁触发了思念远方故乡和亲人的痛苦。诗以“涉江采芙蓉”起兴,既传承了《诗经》的衣钵,也具有《楚辞》的意味。文辞浅近,而又语短情长。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主要写游子离愁意绪。夜深人静,那轮皎洁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乡思。因为乡愁,游子夜不能寐,想到光阴似箭,昔日的同门好友为名利而各奔东西,断绝了与自己的往来,令诗人不禁感慨人情淡漠。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失意和无奈。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这首诗生动而委婉地刻画出了织女遥望牵牛的哀怨,用以喻指人间夫妇别离难聚的痛苦。全诗中有六句用叠字构成的形容词状物表情:“迢迢”形容距离,“皎皎”形容光线,“纤纤”形容手的形状,“札札”拟织机的声音,“盈盈”摹水的状态,“脉脉”写人的神情,都极为准确生动,不但充分地表达了内容,还加重了诗的悲叹语调,读来动人心弦。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全诗用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和悲凉心态。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短促非常怨怅,对于死亡的降临也极为恐惧,而他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他对人生如梦的悲叹,当然也隐含着对于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消极颓废的。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歌咏爱情的诗,它以奇妙的思绪,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浮想。主人公看着友人转交的美丽绮缎,知道远方的爱人对自己的爱恋、挂牵依旧,联想着将它制作成饱含爱意的信物,作为自己历久弥坚的爱情的象征。诗歌饱含满腔深情,读来让人感动。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诗以景物起兴,抒人生感叹。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这情景使行旅无已、不知车驾何处的诗人思绪万千,故以下二句一层,反复陈说感慨: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这是第一层感触;人生固已如同草木,那么一生又应该如何度过?诗人的答案是,应不失时机地立身显荣,这是进一层的思考;但是转而又想:“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固,立身云云,也属虚妄,这又是第三层想头。既然如此,那么也就只有荣名——令誉美名——还有点意义吧,当个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也许就算不虚此生了吧。诗人终于从反复的思考中,得出了这一条无奈之“悟”。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这首诗也是写游子离愁的,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夜深人静,那普照千里的明月,最易勾起羁旅人的思绪。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并非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而是“忧愁不能寐”。于是他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他远离故乡,此刻的忧愁,又能和谁倾诉呢。他想到不如归去,可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如愿,重重忧思堆积,令他不禁滴下泪来。

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0—220)。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应玚、阮瑀、刘桢)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诗人们继汉乐府之后,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开创了一代诗风。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从民歌中汲取营养,运用已经成熟的五言形式抒写情怀,并多方面反映社会现实,形成一种情文并茂、刚健有力、慷慨悲凉的风格。这种总体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三曹父子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杰出的文学创作,居于建安文坛的领袖地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他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如《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对酒》《短歌行》等。他的诗作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但能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曹丕(187—226),曹操的次子,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在诗歌创作方面,曹丕对四言、五言、杂言均有尝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他创作的七言诗歌《燕歌行》,被认为是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一些思妇、弃妇题材的作品,写得笔致细腻,凄婉动人,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