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5572400000007

第7章 中国诗歌(5)

曹植(192—232),曹操的第三子,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先得意后失意的过程。因此,其前期作品主要表现贵公子的优游生活,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斗鸡》《公宴》《泰山梁甫行》《名都篇》《白马篇》等;后期诗歌则主要抒发政治压制之下的怨愤心情,表现出不甘被弃置、希冀为国立功的愿望,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等。他的五言诗,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风格鲜明,文辞富艳,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是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是指活跃于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一并称,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认同。因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城,又被称做“邺中七子”。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三曹父子以外的优秀作者,虽然他们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人后来都投奔了曹操,因此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七子”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时代总体风格,同时又各具特色: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的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写作,作品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的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蒿里行》

《蒿里行》是曹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蒿里行》原属古乐府《相和歌·相和曲》的旧题,本是古时送葬用的挽歌。这首五古写于建安初年,作者借题来叙写时事批评政治。诗中着重反映的是关东群雄讨伐董卓时军阀的混战局面,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诗人以现实见证人的身份赋诗纪实,对时局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也对士卒百姓的无辜牺牲深表悲痛。其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两句写得令人触目惊心,极富表现力。全诗感情深沉,笔力雄健,历来受到人们推崇。

《燕歌行》

《燕歌行》是曹丕创作的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原是汉代乐府歌曲的题目,曹丕旧题新作,依照原歌的离别主题创作了这篇作品,是现存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作品展现了萧瑟深沉的秋夜,闺中少妇思念出门未归的丈夫的场景与心情。全篇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句句押韵,用婉转的情调、清丽的语言和动人的铺叙表达出思妇的深情思念和缠绵哀怨,也体现了曹丕诗婉约纤丽的个人风格。

《七步诗》

《七步诗》是曹植创作的一首短诗。全诗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浅显,寓意深远。它用同根而生的萁(qí)(豆茎)和豆来比喻兄弟,用燃烧豆萁来煎熬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兄长对弟弟的残害,深入浅出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和残酷斗争。据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严逼之下一气呵成的。虽为小诗,却用心血写成,是发自他内心的充满悲愤和痛苦的呼声。

《白马篇》

《白马篇》是曹植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它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憧憬和报国激情。全诗洋溢着意气风发、乐观浪漫的情调。篇中采用倒叙、补叙的手法,风格雄放,语言精美,是一首情词兼胜的佳作。

《美女篇》

《美女篇》是曹植的一篇抒发自己失意情怀的作品。这首诗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女子,并以她的盛年不嫁来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流露出诗人空怀报国热望却不被重用的苦闷心情。诗歌语言华丽富艳,描写细致生动,体现了曹植诗歌“词采华茂”的特点。

《赠白马王彪》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于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七章,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犹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各章里都反复渲染。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逵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野田黄雀行》

《野田黄雀行》是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的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他的朋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愤,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以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诗歌运用比喻的手法,鲜明地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在诗的结尾,作者把黄雀得救后搏击长空的场面摹写得十分鲜明有力,表达了诗人冲开罗网的热切愿望。

《七哀诗·明月照高楼》

《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是曹植用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一首诗。“七哀”是当时的乐府新题。全诗从思妇的哀怨着笔,以她被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诗人借写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哀怨,曲折地反映出对兄长曹丕的不满和怨愤。全诗表意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是王粲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董卓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大肆烧杀抢掠,造成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南下荆州避难目睹了一幕幕的悲剧,心中无限酸楚,写下了三首《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为其中首篇。全诗描写作者在避乱途中所见的饥妇弃子的悲惨场面,深刻揭示了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乱象”及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民生艰难的同情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室思》

《室思》是徐干创作的一篇五言诗,全诗共六章,从不同侧面细致地描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深沉思念,语言自然清丽,不假雕饰,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功力和杰出的表达才能。这首诗标志着五言诗在艺术形式上日臻精美。历代文学家都很推崇徐干这种运用第一人称写景、写情的表达方式,认为如此行文亲切自然,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更为真实,更能打动读者。

就其内容而言,《室思》在汉末魏初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汉末至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男子几乎都被拉去打仗,十室九空,闺中怨妇实在不少。《室思》是当时动乱社会的写真,具有文学自觉时代的特质,对于我国古代爱情诗体裁的确立和内容的深化,有着很大影响。

曹操拜读过这首《室思》,认为它“妙绝当时”,所以才会诚意邀请徐干加盟“曹氏集团”,并对其委以重任。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诗歌采用乐府旧题,通过叙述修筑长城的士兵和他妻子的书信往返,艺术地概括了徭役制度下社会现实的惨淡。这种别开生面的写作方式,让我们能够清晰地听到来自普通民众痛苦的呼声,看到东汉社会无休止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生产荒弃、人口锐减等深重灾难,同时也写出了贫贱夫妻感情的朴素真挚。

《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行》是阮瑀创作的一首诗。后母虐待孤儿是常见的家庭悲剧,但写入诗歌,却很罕见。这首诗记述了一个孤儿的血泪控诉:他无衣无食,饥寒交迫,骨瘦如柴,还被后母打得遍体鳞伤,只好跑到亲娘的坟墓前痛哭,哀叹自己的困苦,不知何时才有尽头。情真语挚,酸感路人,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倾向鲜明,与作者其他的诗歌风格很不相同,明显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所以,清代人陈祚明称赞本诗“质直悲酸,犹近汉调”。

田园诗与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早年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41岁时因不满时局动荡,官场腐败,毅然结束了13年的仕宦生活,归隐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直至去世。归隐之后,写作了大量描写田园风物和淡泊宁静生活的诗。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清新脱俗的意境,为中国诗歌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田园诗派。从那一首首真挚自然的诗中,随处可见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他的代表诗作有《归田园居》《饮酒》《和郭主簿》《怀古田舍》等。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归园田居》诗共五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的作品。《少无适俗韵》是其中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鄙弃以及退隐归田寻找新的生命价值的志向。诗歌展现出一派清新自然的乡村风貌,表现出从容闲适的生活之趣。全诗用铺叙手法写成,对仗工整,韵律优美。作者笔下的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等,无不动静和谐,诗意盎然。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诗句宛若口语,不假修饰,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它生动地叙写了诗人从事农业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豆苗稀疏,草却格外茂盛。劳动归来的诗人独行在葱茏的草丛里,只有一轮明月陪伴。在政治一片黑暗的时代,能过这样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到无比欣慰。

山水诗与“二谢”

晋宋以后,描写山水的诗歌逐渐代替了枯燥无味的玄言诗,从而给诗坛上带来了新气象。山水诗写作者中,谢灵运(385—433)和谢朓(464—499)最为著名,世称“二谢”。

谢灵运为山水诗的鼻祖,被称为“大谢”,他的代表作有《晚出西射堂》《登池上楼》等。他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他扭转了东晋以来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使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同谢灵运一样,“小谢”谢朓也是一位描摹山水风光的高手,而且较“大谢”成就更高。他的山水诗描写逼真,风格清新秀丽,且佳句颇多,影响后世。李白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初去郡》

这是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满一年,辞官而归时写的一首诗,表现的是解去束缚后的愉悦心情。全篇先说自己早有隐逸之志,再以周任之、司马相如、尚子平、邴曼容四位淡泊明志的古人自比,最后写离郡时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抒发了摆脱俗务之后心无羁绊的愉悦情怀,写景细腻优美,充满灵气,宛然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

《岁暮》

这是谢灵运创作的一首岁暮感怀的诗。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接着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诗中所抒发的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是自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慨叹以来,历代诗人一再反复咏叹的主题。而“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一句又表达出一种深沉壮大的气概,使得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五君咏》

这是南朝刘宋时期作家颜延之的一组诗,共五首。这组诗是颜延之因言语间冒犯权要被黜为永嘉太守时所作,而又因此诗使当权者更加恼怒,故被免职家居。其中的“五君”,指魏末“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诗歌描摹了这五人清朗的性情,风格高标。

颜延之(384—456)晋宋间文学家,字延年。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末,官江州刺史刘柳后军功曹。刘裕代晋建宋,官太子舍人。少帝时,出为始安太守,文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颜光禄”。颜延之和陶渊明私交甚笃,在当时的诗坛上声望很高,和谢灵运并称“颜谢”,但成就不如谢灵运。他的诗凝炼规整,但略有搬弄典故、堆砌辞藻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