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人文自然百科:文学卷
5572400000008

第8章 中国诗歌(6)

《拟行路难》

这是鲍照创作的一组拟乐府诗,共有18首。鲍照(约415—470),南朝宋代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与同时期的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诗文成就斐然,赋和骈文都不乏名篇,如最为人们传诵的《芜城赋》,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鲍照最为突出的创作成就在诗歌方面。他擅长写七言歌行,其作品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久负盛名,对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影响。这组诗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的内容。组诗中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吸收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感情强烈,辞藻华丽,体现出一种特有的俊逸豪放、慷慨凌厉的艺术风格。

《拟咏怀》

这是北朝诗人庾信的一组诗,共有27首。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北朝文学家。他自幼随父亲出入于宫廷,后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这种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然而,庾信在42岁时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其创作便与前期诗作大相径庭,以《拟咏怀》为代表的作品,融合了南北诗风,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和对故国乡土的怀念,风格苍劲、悲凉,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对唐诗有着深远影响。庾信在骈文方面也很有成就,其中以《哀江南赋》最具代表性。

这组诗多为诗人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表达了亡国之哀和羁旅之愁,感情真挚深沉,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其中第26首“萧条亭障远”表达的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篇中写景一扫纤丽柔弱的宫廷之气,洋溢着满腔豪气,显得分外苍凉高古。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长期处于政权对峙的局面,各地在自然环境、民族风尚、政治局面、经济状况、文化面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们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俗。其中,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木兰诗》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后不受封赏,解甲归里的故事。诗中塑造的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实动人。作品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向往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木兰诗》风格刚健古朴,富有浪漫色彩。虽然是战争题材,繁简安排却极具匠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结尾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回味绵长。

《幽州马客吟歌辞》(其一)

“幽州马客吟”本是北朝游牧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今天我们见到的北朝乐府民歌多半是这种曲子。《幽州马客吟歌辞》在郭茂倩编集的《乐府诗集》中收载了五首,《快马常苦瘦》是其中的第一首。“剿(jiǎo)儿”指的是劳苦大众。作者开门见山,连用两个“苦”字,可见“剿儿”生活之苦。后两句是说有了精良的马料才能振起瘦弱的马,言外之意没有钱财的人只有过牛马般的生活了。这首诗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鲜明的对比真实地反映当时劳苦大众悲惨的生活,表达了民众激愤不满的情绪。

《敕勒歌》

这首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在巍峨绵延的阴山脚下,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随着风儿时缓时疾,才可隐约望见掩映在蒿草丛中自由自在吃着草的牛羊,乍读起来,难免在意识中笼上些许苍凉;再细细品味,则令你觉得无尽的繁盛、殷实与富庶。扬鞭策马在这绿浪无边的原野之上,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真实轻松。辽远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繁茂的芳草,时隐时现的羊群,又蕴涵着一种原始的苍茫,而这种原始之中又彰显出一种敕勒人所独有的强悍、粗犷与豪放。这就是原始的魅力。

《西洲曲》

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抒情诗篇,被视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始终对钟爱之人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并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和民歌风味。全诗语言清新质朴,但整首诗歌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不确、难解之处,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本诗平添了几分朦胧、优美的韵致。

《子夜歌》(其九)

这是南朝乐府诗中的一首,抒写一个女子与爱人欢聚后分别之际的惆怅情怀。诗歌借昏黄跳荡的灯火、暗淡的夜色、空寂的棋局来衬托女子孤单寂寞的情怀,笔法虚实辉映、动静交错,使诗意更为含蓄蕴藉,清幽沉静。思妇诗是中国传统诗歌中重要的一部分,寄托古往今来多少女子的思念,情辞感人。

《华山畿》

《华山畿(jī)》是南朝著名爱情民歌集,描写的是华山附近一位女子对南徐士子一片真情、以死相报的故事,后来幻化成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又是种种生死相恋故事的原型。就如汤显祖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感天动地,缠绵悱恻。华山畿在当时南徐州治(今镇江市)至云阳(今丹阳市)一带。《华山畿》现存25首,见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辞”。

唐五代诗歌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时期的四位“位卑而才高”的作家: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王勃曾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雕琢精巧的“上官体”,并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四杰”都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也是初唐中后期才华横溢的诗文作家。其诗文虽未尽脱齐梁以来的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他们的诗作将笔触从宫廷转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题材,丰富了内容,给诗歌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作者王勃(650—676)。“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通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诗中虽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真挚的友情和诗人旷达的胸怀。开篇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极为开阔。“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立意不俗,对仗工整,后成为千古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全诗情理交融,意境开阔,可视为唐诗繁盛期到来前的一道美丽曙光。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660—约720)的一首以“孤篇横绝全唐”的名作。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他沿用陈隋乐府旧题,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也抒发了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人虽然只有两首诗歌存世,这一首却在千百年间令无数读者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登幽州台歌》

这是陈子昂的一首短诗。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便即兴作此诗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诗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一代人的觉醒和悲愤,痛快淋漓地展示了坦荡的情怀。初唐诗坛弥漫着齐梁余风,多有吟风弄月和轻薄艳情之作,这首诗却一扫以往的浮华之气。此诗体式古朴、文辞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继“初唐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力主恢复“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并以自己的作品创唐代文学之新风,从而对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歌题材丰富,风格质朴明朗,格调苍凉激越。

《度大庾岭》

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中宗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年)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岭时的情景与心态,凄楚悲凉,真挚感人。全诗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

宋之问(约656—712),初唐诗人。又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污点,却对诗的声律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沈佺期在齐、梁的沈约、庾信以及初唐四杰的创作基础上,努力实践总结,明确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使律诗各类体制成熟定型,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不少较为优秀的作品。

《杂诗三首》(其三)

这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之一。诗人类似“无题”的《杂诗》共有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一首诗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是思想上较为积极的一首,艺术上也颇具特色,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两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全诗以问句作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

沈佺期(约656—714),初唐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因谄附张易之获罪,曾遭流放。他与宋之问并称“沈宋”,被认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他的近体诗格律谨严,技巧纯熟。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名作。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水兴(今浙江萧山)人。为人风流不羁,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合称“饮中八仙”。诗以七绝见长,写景、抒怀之作清新潇洒,风格独特,著名咏物诗《咏柳》即出自其手。

天宝三载(744年),诗人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此时他已86岁,距他青年离乡已有50多个年头了。《回乡偶书》二首作于诗人回到故乡之后,其中第一首尤为出名。诗人经过了世事沧桑后,把心头涌现出的无限感慨不露痕迹地表现在这首诗中。篇中儿童问话的场面别具匠心,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作者张九龄。张九龄(678—740),唐代诗人,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他为官正直,颇有作为,也很有文学才华,尤擅长五言诗的写作。这首诗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月光既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全诗表达了一种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作品意境优美,语言形象贴切,格调温婉缠绵。

田园山水诗派

这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又称王孟山水诗派。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比较优裕。当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和佛家禅宗崇尚自然明净的境界。这些都为传统田园诗、山水诗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唐朝的田园诗和山水诗作者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相近的题材内容和相近的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作品以田园、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或展现乡村生活情景,或描摹名山胜水风光,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并常常流露出一种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