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幼儿学习与发展
55725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资料卡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A和双生子B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A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B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A比B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B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B就达到了A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A和B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格塞尔等人根据这一事实认为,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只会事倍功半。由此可见,生理发展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和速度。

(资料来源: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实际教育经验表明,学习并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一定阶段,幼儿学习什么、怎么学,都受到幼儿的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对于盲人而言,进行视觉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先天愚型的儿童而言,要达到正常儿童的学习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生理特性决定了进行某种学习的可能性。即使对于生理特性发育正常的个体而言,如果学习的要求超出相应的生理发展水平,则学习的效率也是较低的。

2.学习对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的生理发展遵循“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用”即意味着后天的学习,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动物与人类的有关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动物为对象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感觉剥夺实验表明,如果剥夺初生动物的某方面的感觉刺激,则影响相应感官的发育成熟。理森(A.H.Risen)在研究中,把刚出生的两个黑猩猩养育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剥夺光刺激对其视觉器官的作用,结果16个月以后,它们的视觉发育迟缓,视觉器官异常。对其他动物的不同感觉剥夺实验也都表明,缺乏一定外在刺激的作用和学习活动,动物的感觉器官等一些生理特性的发展将受到抑制。

资料卡

小托蒂的悲剧

一个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经眼科大夫多次会诊得出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是失明的。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失明了呢?

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时,这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正是这种对常人来说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构建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托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收任何外界信息,原先该为这只眼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消退”了。

(资料来源:http://baby.sina.com.cn/edu/2004-10-18/55_10829.shtml)

有关人类的一些研究也表明,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比如研究者曾经在一个普通的托儿所中设置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情境:第一种情境是每天给幼儿额外增加20次的成人看护;第二种情境是在小床上增加多种形状和颜色的物体,提供头和颈部活动的额外机会,同时也增加成人的看护次数;第三种是将假奶头放在婴儿看得见的床栏上,鼓励儿童去抓握,同时也增加成人的看护次数。结果发现,后两种实验情境中的婴儿,其追视事物的能力比第一种情境中的儿童发展得较早些。此外,其他有关研究也证实,人类大脑皮层的不断生长与分化完全得益于后天的各种形式的学习。

(二)学习与心理发展

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着新学习的方式、速度与水平,而适宜的学习活动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1.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依存性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新的学习受到原有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水平的影响,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新的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学习的难易程度。处于不同心理发展水平时,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形式也应不同,忽视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以及发展的顺序性而拔苗助长或填鸭的做法是徒劳的。如果一味地强迫幼儿记住大量的唐诗宋词或外语单词,这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幼儿的学习动机。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最适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资料卡

神童的没落

贝贝1岁开始认字,3岁时就能读报了,4岁能背诵300多首唐诗,5岁就已经能解答小学二年级的算术题。贝贝小时候,邻居都拿他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觉得这名“神童”将来一定是读北大、清华的料。贝贝的父母也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一年级的时候就请老师为他补习小学五年级的知识,课余还要参加各种竞赛、学习班等。到了初中,贝贝的成绩开始下滑,他莫名厌恶学习,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最后,他连一所普通的大学都没有考上。

(资料来源:陈兰,《让孩子听话的心理战》,东方出版社,2010)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曾提出著名的累积学习观点,他认为,新的学习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任何新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先学习包含在新能力里面的从属的能力。比如,为了让幼儿学习单脚跳,首先应保证幼儿能够单脚站立。单脚站立的技能掌握得越好,则越有助于单脚跳的学习。也就是说,幼儿原有的心理结构会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并影响着新的学习,决定着新学习的水平及方式。

学习受制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这只是学习和幼儿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心理发展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2.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幼儿的一生发展来看,其心理发展无疑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学习对心理发展而言是一个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无论是幼儿自身的发现、摸索还是接受他人的教育,这些学习方式都使得幼儿能够积累经验,不断地完善原有的经验结构,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幼儿从早期的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后来的具体形象思维以及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不是自发的、自然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的。

从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新的学习情境引起了幼儿的认知不平衡,即产生一种问题情境,并导致幼儿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愿望,这些都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等,并通过广泛的迁移,逐步形成能力和品德。能力和品德的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就是心理不断发展、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

动物学习实验及人类早期教育的研究都表明,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比如,在白鼠成长的初期进行学习训练,由此习得的经验可以促进白鼠日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狼孩”的例子则表明,早期学习经验的缺失将直接阻碍心理的正常发展。

资料卡

1970年,人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一个名叫基尼的13岁女孩,母亲失明,她自婴儿期起就受到父亲的虐待,被隔离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人和她说话,几乎不能听到什么声音,只是由哥哥匆匆地、默默地供给她食物。当基尼被发现并送到医院时,她严重营养不良,最初几个月的测查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调查认为,基尼的缺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缺乏早期经验导致的。13岁以后,经过7年的精心教育,她虽然学得了一些语言,却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

(资料来源:姚梅林、郭芳芳,《幼儿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由此可见,学习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这表现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而学习又反过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若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幼儿学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选择和开展适宜的教学,对加速、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无疑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正是幼儿学习与发展这门课程所关注的内容。

第二节 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性质和研究范畴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性质与研究范畴,我们先来看一下三位实习教师的日记。

实习教师甲:“以前总觉得孩子很小,老师说过的话,他第二天就会忘记。例如,孩子户外活动时通常玩得很疯,不管我事先怎样提醒,他们都会忘得一干二净。其实并不是这样。一个孩子总是穿不好衣服,有一次,我坐在他床前轻轻和他聊天,鼓励他自己穿衣服。这个孩子觉得我很重视他。第二天他外婆来说,这个孩子早上起来,一定要自己穿衣服。”

实习教师乙:“在学校学习时,我一直以为要上好一堂课,最关键的是课前准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新奇、能吸引孩子是最主要的。可现实中并不是这样。课前准备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灵活机动,以及对纪律的有效控制,可能更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一堂课的效果。比如,课堂上孩子突发奇想,提出了我事先根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些在大学课程里都是没有接触过的,但在幼儿园里却天天发生。”

实习教师丙:“本周五,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孩子们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新年聚会。在聚会上,孩子们纷纷把自己带来的礼物赠送给其他小朋友。不仅如此,还相互赠言,祝福朋友节日快乐、生活幸福等。幼儿表现得相当兴奋。教师创设的环境给他们带来了自由发挥、学习的机会。幼儿是这次活动的主体,他们‘组织’了这次聚会,并且把它举办得相当有趣!由此,我亲身体验到了孩子的潜在能力,我们绝对不能小看他们。”

上述三位实习教师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关于幼儿的学习以及教师如何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然而,幼儿心理发展与幼儿教育概论这两门课程并不关注这些内容。因此,建设一门有关幼儿学习以及教师如何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就显得非常必要且有意义了。

幼儿学习与发展作为幼儿心理发展和幼儿教育概论的延伸和拓展,它所关注的重点,不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而是幼儿学习的特征与规律;不是教师的一般教学方法与策略,而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依据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资料卡

小小资料角

为了支持主题活动,我们把图书角扩展为资料角。资料角内放置了各种书籍,有关于动物的、关于植物的,如《十万个为什么》《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也有小朋友从家里拿来的各种图片、照片和VCD等。小朋友在其中可以尽情地查阅资料,吸取知识。如在《神秘的头发》一书中,有一个关于头发颜色的主题。我们就让幼儿去寻找相关的资料,有的幼儿到图书区去找,有的回家在网上找。幼儿从中了解到,头发的颜色很丰富,有红的、蓝的、绿的、白的、黑的等。喜欢什么颜色,大人就可以去理发店染一下。但是小朋友们也知道自己不适宜染发,因为染发膏里有一些化学成分,会伤害幼儿的头发。有了资料角,幼儿不仅可以在里面查阅资料,而且养成了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信息的好习惯。

资料卡

“百宝车”

幼儿园的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一辆小推车,车上有很多小篮子,里面盛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称它为“百宝车”。“百宝车”里装有老师和小朋友收集的废旧材料,有各式各样的瓶子、纸盒、塑料盒、铁罐、卷筒纸芯,各种颜色的彩纸、毛线、绳子,还有各类布料,真是品种齐全,琳琅满目。幼儿常常从这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材料。例如,我们让幼儿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头发,小朋友们马上想到去“百宝车”上寻找合适的材料,有的用马甲袋,有的用报纸,有的用毛线,有的则选用布来做头发。小朋友用这些材料做出了发型各异的头发,有的做长发,有的做短发,有的做直发,还有的做卷发。我们还开了一个“发型展示会”,把幼儿的作品展示给家长看。家长们想不到自己孩子的手这样巧,用这些废旧物品竟然做出了这么漂亮的东西。

(资料来源: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有意识地创设了帮助幼儿探索与发现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这正是幼儿学习与发展要探讨的主要领域之一。

一、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课程性质

要探讨一门课程的性质,首先得看它的研究对象的性质。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研究对象——幼儿学习以及幼儿教学,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一)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

1.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玩耍,也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游戏是幼儿基于内在动机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地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过程,是幼儿的各种活动的最自然的融合形式,是各类活动赖以进行的最好载体。幼儿通过各类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动作技能、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游戏使幼儿度过最快乐的时光。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了解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舒缓情绪、促进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是互为一体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儿的游戏就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所以说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基本形式和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