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教育学
5572600000010

第10章 备课与说课(1)

备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用口头语言和有关辅助手段阐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析,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备课与说课是教师要掌握的基本功。

第一节 备课

备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

备课是为上课以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做的准备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课上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不充分,如果把备课比作练功、排演,那么上课就是登台演出。平时排练不出汗不出力,演出就不可能成功。通常人们所说的“工夫在课外”“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做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止。备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备好课,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1]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做好备课环节的工作,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里有学生、手中有教法。

一、备课的类型

1.常年备课

一次,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讲《战国七雄》一课时,极为精彩。课后有人问她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备课,她回答说:“要说时间长,我准备了一辈子;要说时间短,我准备了15分钟”。“准备了一辈子”其实是个大实话,教师备课功夫全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能“临阵磨枪”。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素材,积累各种教学资料,讲课时就会信手拈来、收放自如。

2.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容量、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时数等因素,来确定学期的总要求、章节或课题编排、各章节或课题的教学时数、教学形式、课外自习或作业的时数。这个计划一般由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最好以表格形式呈现,一式三份,一份交教务处以便校部掌握情况,一份交教研室(组)以便教研室检查监督执行,一份由教师自己保留,以便参照执行。

[示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3.单元备课

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对这个单元的教学作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并制订出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课时划分,各课时的主要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等。

单元计划也可由教研室(组)集体备课商定,但不必强求一律。单元计划也可以表格形式表达。

[示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 单元教学计划

4.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

5.课前复案

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他教过多少遍,每次走上讲台前,他还是会研读一下教案的。这是一个习惯,是一种责任。特级教师张子锷说:“我教中学物理五十年了,同教三个班,已讲了一百五十遍了,但是到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课。”[2]

6.课后备课

上完课后,教师一定会有一些体会、想法,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完善,哪些地方需要调整修改,哪些遗憾需要下次避免,等等。及时把它写下来,作些反思总结,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有些教师总感到写文章没有素材,也就是“没有话说”,其实,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二、备课的六项任务

1.研读课标

课标,即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质量的基本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把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某一学科的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特定年龄段的学生在该学科方面必须达到的统一的最低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目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所以,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对课程标准有正确、全面、整体的把握。

课程标准的内容一般分为以下4个部分。

(1)前言部分,规定课程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及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等,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反复研读,吃透其精神实质,以便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整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起到统领作用,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

(2)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如语文,针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领域分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了学习目标;数学把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4个领域,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对每个学段的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对这部分内容细细研读,以便从“整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着眼,“四位一体”整体设计每个单元、每节课。

(3)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与评价建议等,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教师恰当地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与评价的方法,提高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摒弃一言堂,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直面文字,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又如,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要抛弃“八股”的格式,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创意。

(4)附录部分,例如,语文课标的附录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篇目,课外阅读的书目和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数学课标的附录收录了几十个案例,指出了案例适用的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并为教学中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数学活动、如何运用这些素材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等,许多案例可以直接或者经过“二次加工”用到课堂中来,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准确地理解课标,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对教师上好课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个很好的备课习惯,即把课程标准中关于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作为“教学指南”。当看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时,就坚定不移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背、写;当看到“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时,就坚决地把练习册丢到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2.钻研教材

这是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

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和有关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和电子教材等。有人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这话是有道理的。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又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教师要读懂、读透教材,对教材要滚瓜烂熟,真正把握教材的体系和精髓,内化教材的精神,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易错点,弄清教材的特点甚至疑点,探寻知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挖掘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思维深度和所蕴含的价值情感。正如邱学华老师所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掌握和驾驭教材是备好课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3]

特级教师于永正备课的方法对新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性,他把钻研教材分为4个步骤: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朗读课文;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些自己还要先做一做。

当然,我们强调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不是说每堂课的教学必须完全和教材一致,“按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上课素材,是给你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教师备课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目标不偏离,要求不降低”的原则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整合。一般来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即“增”“删”“换”“合”“立”。[4]

增:即新加内容,如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

删:即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

换:即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

合:即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

立:即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创立全新的框架结构。

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钻研,经过了相当时间的积累,能达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自如地步,此时,教师才算具备了较强的备课能力。作为新教师,应向这样的目标努力。

3.研究学情

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5]美国学者海涅克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

教师要通过个别谈心、课堂观察、作业调查等途径,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状况、知识和技能基础、兴趣和爱好、学习需要和对教学的期望、学习方法与习惯、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便根据课程标准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教学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设计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设计教法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要解决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的范围,而且一堂课通常都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的状况、教学的时间、设备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经验等加以恰当地选择和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如果教学目标是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则要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强调的是掌握技能,则多采用以实验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

初任教师,更多的是学习、借鉴老教师的方法,时间长了,要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出发,探索、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制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几乎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选用媒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从语言文字开始,发展到挂图、模型,再到录音机、投影仪、电视等,直至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媒体越来越现代化。

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研究显示,仅通过听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保持率为60%,3天后为15%;仅通过视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保持率为70%,3天后为40%;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保持率90%,3天后为75%。可见,不同声像媒体的有效组合可以使各种感官通道得到充分利用,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恰当的教学媒体,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