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教育学
5572600000004

第4章 现代教育理念(3)

他4岁的儿子一看见这个棒球就说:“太好了,我们可以玩投球游戏了!”他一听就非常生气,指着孩子的鼻子教训道:“我们不能碰这个棒球,永远不能!”儿子问他:“为什么不能碰呢?”他知道无法和一个4岁的孩子讲明这个棒球的特殊来历,只能告诉他:“因为这上面有签名,我们不能玩有签名的棒球。”但是几周之后,他正在家里批改作业,儿子进屋对他说:“爸爸,我们能玩会儿棒球吗?”他说:“当然可以,乖儿子,咱们玩投球游戏吧。”儿子又问:“我们是不是可以玩那个特殊的棒球——你叔叔送的棒球?”这个老师说:“不行!我跟你说过,不能玩这个棒球!”但是儿子拿出那个棒球说:“不,现在可以玩了!爸爸,我已经把上面的签名全都擦掉了。”

这位老师当时非常生气,气得简直想杀了他的儿子,因为这个弥足珍贵的棒球就这样被孩子毁了。可是他马上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因为当时他跟孩子说了,这个球上面有签名,所以不能玩。现在孩子把球上面的字都擦掉了,自然就可以玩了。这位教师对我说:“雷夫,后来我就一直带着这个球,提醒自己,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琢磨孩子是怎么想的,而不是仅从教师的角度考虑。”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31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同上书,32页。

[3]《根叔讲述大学精神》,载《北京晨报》,2012.08.24。

[4]曹永收:《老师,请叫我的名字》,载《中国教育报》,2008.01.24。

[5]苏霍姆林斯基:《给学生以成功的乐趣》,转引自沈志冲主编:《教师修养文萃》,50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潘洪亮等:《情境·教育·启迪——教育学教学例话集锦》,37页,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7]冀晓萍:《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载《人民教育》,2013(1)。

[8]刘菲:《我终于找回了自尊》,转引自沈志冲主编:《教师修养文萃》,135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9]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3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0]吴式颖等:《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10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1]张杰:《宠之害》,载《教师博览》,2003(8)。

[12]凯斯特纳:《开学致词》,载《教师博览》,2003(8)。

[13]季羡林:《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载《光明日报》,1999.01.14。

[14]陈勇:《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58~5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第二节 教育的博爱化与个性化

一、教育的博爱化

(一)涵养师爱——“教育无他耳,惟爱与榜样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语)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语)

“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苏霍姆林斯基语)

“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解放军爱武器,那么教师就应该爱学生。”(特级教师斯霞语)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唯一的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之为教育爱。教育爱是在教育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真诚、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爱,是人世间一种极具魅力的特殊的爱。这种爱,与父母子女之爱、兄弟手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虽有相似之处,但又大不相同:它既不是基于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是出自任何形式的个人需求,而是体现着社会发展寄予教师的重托。人类社会要得到延续和发展,上一代人就要对下一代人寄予希望。这种人世间最为博大的情感,最终必然通过教师的劳动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出来。

1.教育爱,内涵丰富而深刻

(1)教育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亲近感

许多教师的心始终都依恋着学生,同学生在一起就觉得心情愉快,离开了学生就觉得若有所失。北京市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这样讲述自己的体验:“我一见到学生,一到课堂上,就来神了;我想学校,想学生,不能离开他们去休息。”上海交大二附中李首民校长在谈到学生时,口口声声称作“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试想,校长也好,老师也好,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不能成的?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从教这么多年,每天第一个踏进这块我熟悉的校园,但是一直到今天,我没有觉得这是一个老的校园。只要在这个校园里,一接触我自己的学生,我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内心深处的感情的冲动。我不是没有其他的机会,我可以到外贸公司当总经理,到政府机关当局长,但是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使我真正产生激情的,是我的工作对象,一旦失去了我的工作对象,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自己也不敢想象。”

(2)教育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解感

教师总是怀着体贴、爱护的心情去观察和认识学生的言行,即使是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也能够从积极的、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许多优秀教师都具备这样一种特殊的本领:只要一走进教室,一来到学生之中,就能够不动声色地、迅速地觉察到学生们情绪上细微的变化,时刻与学生保持心灵沟通。

(3)教育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望感

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殷切的期望,对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智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点滴进步,都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他们始终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的,时刻准备用自己心中的火种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生命之火;即使是对于那些各方面暂时还比较落后的学生,也决不轻言放弃。

(4)教育爱表现为教师愿为学生的成长而努力奉献的热忱

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教师都会心甘情愿地贡献出自己全部的知识和能力,贡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和年华。尽管教师的劳动很难得到精确计算,尽管教师的工作往往与财富、权力、名声无缘,但他们却无怨无悔,一心只把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当作自己最大的安慰和最高奖赏。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

2.教育爱的巨大作用——爱是阳光,爱是雨露

相关链接

爱,可以改变一切[1]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美国大学教授,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果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继续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仍然健在,虽然年迈但仍然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微笑着回答:“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1)爱可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生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发展预测”,得到了校方的同意和支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郑重地向教师们提交了一份“具有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并要求教师们保密。实际上,这份名单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科学依据,完全是由他们随意确定的,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已被老师厌弃的学生。8个月以后,他们俩重新来到这所学校,发现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智力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对老师感情深厚。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只是由于两位心理学家利用自己的“权威性谎言”调动了教师们对那一部分学生的特殊感情,从而为这些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它说明,教师的爱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最为可贵的阳光和雨露。

(2)爱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

教育并不是一个教师简单生硬地把知识和真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渠道畅通的时候,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如果师生之间互相对立、矛盾重重、渠道堵塞,教育就非遭到失败不可。因此,一个好教师必须善于用真诚的爱去开辟通向学生的道路,架起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

为了沟通师生关系,一些教师长期以来所推崇的手段是“权威效应”。他们不懂得、也不愿意与学生平等相处,却一味迷信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提要求你服从”的教育方法。有些教师就这样对实习生“传经送宝”:“现在的中学生呐,调皮得很,千万不要跟他们嬉皮笑脸。一见面,你们就要拿出点威严来,不然以后他们就不会听你的。”

其实,教师威信的确立,必须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只有从爱学生出发,坚持以自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一篇题为《一串泪珠的故事》的文章,记述了一件十分感人的“小事”:

一位教师领着几名三年级小学生排练话剧,他本人演“爸爸”,一名学生演知道认错的“儿子”。但这名学生从小失去了父亲,从未体验过父爱,脾气倔强,演到认错时本应当抱住“爸爸”痛哭,可他却总是流不出眼泪来。一次,他们在老师宿舍里排练。当老师出去给学生买食品时,这个学生出于好奇,拆坏了桌上的一只闹钟,心情非常紧张,惊恐地等待着受训和挨罚。可老师回来问清了缘由后,却撕下一大块鸡肉塞给他,并说:“你的钻研精神很好。这是给你的奖赏,未来的科学家!”这充满着宽容、爱心和期望的亲切态度和话语,使那个学生顿时觉得心头热流涌动。第二天演出时,他刚说完“爸爸,我错了”这句台词,一串泪珠就禁不住夺眶而出。“爸爸”的心情也很激动,紧紧抱住了“儿子”。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爱是教育的最高权威,是师生之间最牢固的连接点,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教育渠道才会畅通无障。

(3)爱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因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包括自尊感、求知欲、意志力等。一方面需要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怀有对学生的爱。缺乏爱的具体方法,是没有灵魂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在实践中是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的。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所说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的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催化剂”,它时时激发着学生内在的活力,不断转化为学生自身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亲其师,信其道”。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任课教师如果在感情上同学生非常亲近,学生就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随之对他所教的课程越来越产生兴趣,学习成绩也就会越来越好。与此相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情,冷若冰霜,甚至态度粗暴,学生对他所教的课程逐渐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

由此可见,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二)爱是一门值得修炼不止的艺术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问他们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2]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我们认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适的表达情感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