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教育管理
5573000000008

第8章 小学教育管理理论(2)

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法国著名管理思想家。1916年,他出版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管理理论是一个由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构成的体系,是经过检验、得到证明的体系,并且得到普遍承认的体系。

(一)法约尔的管理体系

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

法约尔区别了经营和管理,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业务、安全和会计五大职能)中提炼出来,成为经营的第六项职能。进一步得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定义,即“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2.倡导管理教育

法约尔认为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缺少管理教育”是由于“没有管理理论”,每一个管理者都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原则和个人的经验行事,但是谁也不曾设法使那些被人们接受的规则和经验变成普遍的管理理论。

3.提出五大管理职能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的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他五大活动一样,是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

4.创建十四项管理原则

法约尔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项原则:①劳动分工;②权力与责任;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人员报酬;⑧集中;⑨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5]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一般管理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强,对管理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来源于长期实践经验的管理原则给实际管理人员巨大的帮助,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因此,继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后,一般管理也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从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一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及生产过程;二是组织及其职能。古典组织管理理论注重研究劳动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组织控制的严密性,强调生产效率和组织运行,但这一理论最大的不足是未研究组织中的人。

(二)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发展[6]

古利克和厄威克对法约尔的理论有所发展。他们认为劳动分工是管理的最基本的原理。越专业化,效率就越高。为了分工就要把任务分成工作,再把工作组织成部门。控制跨度是第一项原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控制和协调,有效地控制下属的人数是5~10人。第二项原理是职位一致性原理。根据古利克的看法,一个独立的部门可以运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对职位进行分组。这四种方法是:主要目标、主要过程、服务对象和地点。把有相同目标的工作组合起来,把相似方法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把相同的服务对象的工作组合起来,把属于一个区域的工作组合起来。根据这些就可以确定职位。同时,古利克对法约尔的职能或过程理论也有发展。“总经理的工作是什么?”他的回答是“POSDCORB”,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的缩写。计划,即制定出需要做的事情的大纲和实现企业制定的目标的方法。组织,即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工作从属关系的安排、界定和协调建立正式的权力结构。人事,指招聘、培训和保证良好的工作条件等整个人事职能活动。指挥,即决策以及把决策变成特殊的和一般的命令和指示并发挥企业领导人的作用。协调,即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工作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报告,即通过记录、研究和监督保证经理人员一直获得企业中发生的情况,也包括他本人和其下属的情况预算,即所有的消耗都以财政计划、会计和控制的预算形式科学地进行。

[1]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40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黄志成、程晋宽:《现代教育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如平:《论韦伯的科层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管理的启示》,载《教育评论》,1997(9)。

[4]张忠利、刘春兰:《韦伯科层制理论及其蕴含的管理思想》,载《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5]黄志成、程晋宽:《现代教育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116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分析及组织控制的考察,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则是侧重于人群关系的研究,侧重于对组织成员的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分析,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缺陷与不足,也为小学阶段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一、行为科学产生的背景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梅奥的理论也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或“社会人理论”。行为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学术讨论会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1953年福特基金会邀请各著名大学的有关教授开会,正式确定“行为科学”这个名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知识引入管理学领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行为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注重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从人的行为动机、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探讨管理组织。它主要研究管理组织过程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等。[1]

对于行为科学,国外国内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国外有人认为它现在只不过是一种科学的虚构,还不是科学的真实。在理论上是混乱的,概念上也是不统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怀疑。国内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行为科学是一门现代科学,任何国家和阶级都可以研究它、应用它;第二种认为行为科学是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是为维持资本主义秩序服务的,必须彻底否定;第三种认为,人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把人的行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设也是允许的,行为科学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2]

二、人性假设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从管理者的角度怎样看待人,如何理解人的本质特点,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采取的行动策略。由于教育管理者的人性观各有差异,其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命令型、说服型、合作型、参与型等。

1.工具人假设

人性假设理论提出者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他在1960年发表的《企业中人的方方面面》中进一步阐释人性假设理论的观点及主张,此书被同行奉为一部行为科学的经典著作。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他曾用X理论描述工具人性假设。

①人天生就懒惰成性。他们总是尽量逃避工作。

②人是没有进取心的。他们从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宁愿听从别人的指挥。

③人是自私的。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去关心别人。

④人是保守的。他们害怕风险。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安全。

⑤人是有感情的,往往缺乏理智,受别人的煽动,就会感情冲动,干出蠢事来。

⑥人所以劳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温饱和享乐。[3]

2.经济人假设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和发展,到了l8世纪,西方享乐主义哲学家和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这个假设。他们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管理中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来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经济人”思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的提出标志着社会的巨大进步。[4]人们的行为计划受经济利益驱使,个体失去了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品。

3.社会人假设

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的意外结果使他们观察到了人性的另一个重要侧面——人不仅仅是关心自己个人的物质利益,还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实验的结论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促进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是管理学的重要转折点,开创了“行为科学”学派。[5]把人根植于社会大环境下来考察,综合众多影响因素,将之称为“社会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时刻发生着社会交往活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

4.自我实现人假设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最早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麦克雷戈用Y理论来描述自我实现人性假设:如果环境好的话,工作如游戏般自然;自我控制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不可缺的;人们大多数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创造力;激励发生在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及自我实现的水平上;如果受到适当的激励,人们可以自我领导并且有创造力。

5.复杂人假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沙因(Edgar H.Schein)在综合“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这三种西方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在愿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随着年龄、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境遇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应当说,沙因的观点弥补了前几种人性假设的缺失,是比较全面的。人不是简单、孤零零地存在的,而是有众多需求复杂心理活动的个体。

6.文化人假设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研究分析日美两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后提出Z理论。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认为,具有下述特点的企业组织可称为Z型组织:

①实行长期雇佣制,使职工的职业有保障,从而更关心企业利益;

②实行缓慢的评价和提升,注重较长时间的全面评价;

③注重对职工的多方面培训;

④实行含蓄的控制机制与统一思想式决策;

⑤分工负责;

⑥对职工全面关心,上下级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6]

三、激励理论

人是有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的高级动物,在实际中工作状态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应着手考虑如何利用其他因素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激发积极性,行为科学管理的核心理论——激励理论为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激励理论主要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构成。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于193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复杂多变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①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包括食物、水、空气、住处、睡眠等基本生存需要。

②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包括工作安全,避免危险、疾病、经济困难等的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包括归属感、给予及接受别人的爱。

④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