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
5573100000005

第5章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指导(4)

第三节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3年达到699万。这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不会改变

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或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而从就业岗位供给来看,若我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保持每年8%到9%的增长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到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五年内预计总共可安排约6000万人就业。按照现有的招生规模和扩张速度计算,“十二五”期间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000多万。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仍将存在。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种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区域和行业分布的不平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集中于热门行业和领域,着眼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竞争数量和增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广大基层及非公有制经济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局面,加之毕业生急功近利、期望值过高等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十分明显。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社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人才发展环境等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使得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以及服务期满后的安置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仍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从高等学校办学现实状况来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链的快速更新,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校毕业生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依然存在。因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高校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预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还处于被动跟进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中,知识教育占较大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薄弱,致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乃至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能力而不能顺利就业或者完成工作任务。

(四)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仍存在偏差;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欠缺;获取和辨别就业信息的能力不强;就业挫折承受力较差,就业心理有待调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等。因此,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作为社会就业矛盾的主要问题而存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这为我国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如何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全面而有效地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将是今后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努力的方向。

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由“精英”走向“大众”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高等教育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普及化教育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转变。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40%。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大学生不再是“精英”,大学生就业也不再统包统分,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二)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卖方市场”,主要在社会较高层次的“精英”岗位就业。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供需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将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幅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效应将是一个较强的趋势,同层次、同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竞争将格外激烈,毕业生求职的整体成本和时间将扩大和延长,在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精英岗位的同时,也必然会有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其他各种工作。

(三)用人标准由“重学历”走向“重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会对求职者的学历作出硬性要求,求职者学历越高,就业往往越容易,求职者学历的高低成为用人单位选才用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用人单位用工要求已由原来的侧重求职者学历水平向注重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转变,学历因素对求职的影响日益淡化。随着用人单位淡化学历要求以及就业群体自身结构和数量的调整,不同文化程度求职者的就业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科生、硕士生的学历优势不再明显,动手能力强的高职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四)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从工作时间看,有全日制就业、计时就业等;从就业地点看,有大城市、沿海城市和中小城市、城镇、西部或边远贫困地区;从就业单位属性看,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部队、基层单位等;从就业途径看,有参加招聘会、学校推荐、亲友推荐、网上求职等;从实现方式看,可分一次性就业、创业、暂时待业(含继续深造,如准备考研、留学)等。

小贴士

2013年全国“两会”直面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各位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涉及反就业歧视、重视帮扶社会新底层群体、消除就业中的“院校”歧视、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就业等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提高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五年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973亿元,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2800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30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案例】

2013年1月,哈尔滨7名研究生当上环卫工,成为舆论的焦点。据《黑龙江晨报》报道,1月4日,哈尔滨面向全国招聘的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在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封闭式集中培训后,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招聘期间共有29名研究生学历的考生报考该岗位,7名成功应聘。公开招聘的448名环卫工人培训内容包括公共知识、市容环境卫生、安全教育、职业道德、交通法规等多项内容。

此次环卫工公招分为汽车驾驶员、维修员和清洁员三类岗位,共计划招录457人,其中,汽车驾驶员岗位307人、汽车维修员岗位30人、清扫员岗位120人。期间共有11539人报名,最终通过资格审核并缴费的有7186人,其中,有29名研究生学历的考生报考,本科学历2954人,大专学历4203人。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被社会认为是“人才资源浪费”的大学生就业案例:

2000年,北大才子陆步轩长安卖肉引起国内许多媒体争相报道;2004年,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的胡志国,在同学及家人疑惑甚至嘲讽的眼光中操起了修脚刀,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个有正规本科学历的修脚师傅;

2006年进入广州“杀猪”业,仅仅三个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清华大学EMBA,曾任职于广州市委办公厅和湛江市经委的陈生就成为广州肉联企业的“知名人物”;

2010年3月2日,山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5名大学生淘粪工,经过半年的试用期正式签订聘用合同并上岗,据了解,5名大学生淘粪工是从391名应聘大学生中,经过严格考核脱颖而出的。

以上案例如同一面明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大学毕业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在此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就业指导的意义所在,科学把握就业形势,及时关注就业政策、从容应对求职择业。就业问题之沉重,并不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攻克就业之难关,依然任重而道远。充分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客观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准确理解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内涵,找准个人职场定位,适当降低择业标准,努力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场,主动、理智地迎接就业的挑战,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