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心理健康
5573900000007

第7章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3)

(四)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大学生多数已能逐步自觉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实施计划,排除内外障碍和困难去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其意志的自觉性、坚忍性、自制性和果断性都有了较大发展。大学生的意志水平的自觉性和坚忍性品质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意志的果断性和自制性品质的发展却相对缓慢一些。处于意志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其意志水平发展又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能独立迅速地处理好一般学习、生活问题,但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动摇不定或草率武断、盲目从众的心态。在不同的活动中,大学生意志水平的表现也不一样,如在专业学习活动中,往往意志水平高,而在思想品德的修养活动中意志水平就相对比较低。在同一种活动中,大学生的意志水平表现也有较大差异,心境好时意志水平较高,心境差时则显得意志水平较低。情绪波动对于他们意志活动水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敢想敢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解放、朝气蓬勃的表现,是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增强,意志和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反映。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深刻、全面和辩证,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敏锐,情感仍存在不稳定的一面,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尚有待继续培养和发展,因而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上常常会遇到挫折与冲突。俗话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吹雨打,现实生活中再好的理想如果没有经过社会、生活的锻炼,也是脆弱不堪的。

(五)智力发展水平达到高峰,社会需求迫切

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

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期限比同龄人长,这使得他们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渴望加入社会的愿望更为迫切。在校园里,他们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希望自己能加入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相互作用,是将来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这一心理特点支配、指导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对大学时代的学业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需要不断适应学习与创造、人际交流、情感、独立的人格与生活等几个方面,在各个方面上,当代大学生们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了解把握住了这些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才能发挥潜能、健康成长。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当今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涵,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本节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问题的成因,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中学阶段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从中学到大学后,环境发生了改变,并且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就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这个新的环境后,会发现原先的预期与现实的大学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有的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有的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因地域差异而觉得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有的面对内容丰富的大学社团活动不知如何选择,有的在完成进大学的目标后暂时丧失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总之,由于个体适应能力的差异,其中一些大学新生会出现因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适应困难,进而情绪低落,出现心理问题。

新生的适应问题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成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网络成瘾等。

案例3

女生小赵,从小长在家庭温馨、父母宠爱的环境中。入学报到后,非常想念父母,每天都要与家里通上几个小时的电话,以至于无法安心学习。

案例分析

对于新同学来说,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的群体。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每个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他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焦虑不安。这种因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而出现的不安、苦闷和孤独感,在那些应变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关键是,只要能意识到人生总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并努力地在体验和尝试中逐步完善自我,你就成熟了。

(二)自我认知失调

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青年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向会在心目中逐渐形成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反映了青年对自我成长所怀有的美好愿望,因此不可避免地包含进了自我美化的内容,而同真正“现实我”往往会发生矛盾。在调查中发现,有78.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而一旦当这些“理想我”的目标受挫,只留下一个理想幻灭的“现实我”时,就会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到自卑、气馁而对自我丧失信心。如“我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所事事,真的对自己很失望,很恨自己,我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

2.独立自尊与受人管教的矛盾

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凡事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愿意被别人指手画脚,随意摆布。因此,表现为人们所常说的“逆反心理”。如“我也知道老师、父母都是为我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与他们作对”。

(三)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在调研中发现,在影响大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中,有48.4%的学生把学习压力排在了第一位。“每到考试前,我就紧张,心烦,焦虑,一上考场我就拉肚子……”,一位女大学生如是说。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感到难以适应,进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生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问题。

(四)人际交往的困惑

某医科大学学生小王由于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别人去踢足球、跳舞,他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期间与社会接触不多,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调查中,有37.6%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良感到困惑”。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一方面,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嫉妒、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于是,高傲、自卑、孤独、无聊、失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五)情感受挫造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大学生是青春焕发的群体,又是处于性活跃期的群体。然而青年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经济上并不独立,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因此,过早的性行为经历、畸形的性爱、早孕,均对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据调查,约1/4的男生和1/2的女生事发当时即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如愤怒、羞耻、不洁等;12.5%的男生和28.8%的女生在事隔多年后心理上仍然留有阴影;“我不再是姑娘了”、“我为他奉献了一切,他应该心里只有我”、“她是我的人了,这下可以松口气了”;等等。婚前性行为后,青年大学生经常出现懊悔、负罪感、出现负面自我评价,或怀疑对方的品质、指责对方等;怕怀孕和人流的痛苦、怕处分、怕婚姻不再有选择;怕事情暴露,担心自己和对方的未来。

(六)面对繁华物质世界造成的心理失落

调查中发现,贫困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学者对四川省四所高校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有51.4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经济较好的同学抑郁平均数为38.46,而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1.52,可见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我为何不出生在豪门”、“勤奋学习不如别人有个好爸爸”……面对缺乏高档物质享受的无奈,他们发出如此感慨。其实,今日的大学生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地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但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要都笼罩着经济困难的阴影。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与由于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一些困难,使一些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的矛盾心理状态下。

(七)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缺失

现代大学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如宿舍中的“夜文化”、抽烟、喝酒、打扑克、打麻将、通宵上网……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一位即将退学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中说:“大学里,我们有了最大的自由去任意安排自己的生活。谈恋爱、成天上网、游玩、赌博、喝得醉眼蒙眬……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角落,好像什么也不是,好像又什么也是,觉得整个人都很颓废、懒惰,慢慢地成绩开始下降……”所谓“习与性成”,就是指长期的某种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习焉不察”,则是指习惯干某事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而“习非成是”则是指把错误当成正确的,于是“积习难改”,从而给大学生带来诸多麻烦和不良的心理体验,甚至使一些青年走上歧途。

(八)职业发展和择业问题

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调。在调查中有41%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前程感到担忧”,有28.9%的大学生“还没有想过未来的规划”。据统计,过半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种种矛盾心态,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随着高等教育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一些学生的专业、兴趣、就业目的、性格特点间的冲突,让他们产生矛盾的心理。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调适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不仅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而且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重新评估。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其自信心,出现焦虑、忧郁、退缩及自我否定等负面心理,最终导致学业失败。一些大学生随着思维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但内心深处又强烈呼唤着友情,渴望得到理解,非常希望通过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从中发现自我,理解他人,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处于焦虑、压抑之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