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儿童文学教程
5574200000006

第6章 儿童文学的关键问题(5)

(二)成人视角

成人视角的叙事者显然是成人作家。这种视角是儿童文学经常出现的叙事策略之一。其特点是:叙事者站在成人经验世界的立场,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现实世界,叙述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想像与建构少年儿童的经验世界,重在体现作家的“主体意识”,体现成年人的人生感悟与生命经验,并以此来引导和影响小读者。这类作品的叙事大致有以下两个维度:

第一,童年记忆、童年情结内化为儿童文学叙事的重要资源与途径,以亲历者身份与角度直接叙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或以童年生活作为创作素材,表现出对童年、故乡、母亲和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留恋,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与生命意识。

童年情结是童年时代埋下的,长期萦绕在成年人的心田,其潜滋暗长,终生挥之不去,如恋父(母)情结、祖孙隔代亲情情结、同胞手足情结、童伴游乐情结、保姆养育情结、故土乡音情结、民风习俗情结、家乡特产饮食情结、民间节庆岁时情结、山川风物情结等。作家的叙事与童年经验往往紧密相连;而童年情结则是构成童年经验的重要基础与表现。冰心曾说:“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顽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童年是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经验是人生今后知识积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这类题材的作家通常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童年的生活情景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源泉,因此其作品也带有明显的自传体色彩,常常见于儿童散文中,如鲁迅《朝花夕拾》中的若干散文、冰心的《寄小读者》、巴金《我的幼年》等。有时作家还会把这类作品的主旨强调到极致,以至于形成“童心崇拜”倾向。这类作家把童心作为逃避成人世界的“净土”,把回到童心本真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如丰子恺的散文及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散文和诗歌就有很明显的“童心崇拜”倾向。

第二,作家向少儿传达作为过来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感受,强调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世界和真的生活”,表现出成人社会现实生活的沉重和丰富驳杂,并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总是和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成人文学流脉一致。这方面的典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崛起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群,他们高举“为人生”的旗帜,强调作品“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茅盾语)。这一特征在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中表现尤为明显。《稻草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童话现实主义精神的开篇之作。故事主要讲述的是:田地里立着一个稻草人,他从来不偷懒,总是安安静静地站着,随着风轻轻摇晃手里那把破扇子,赶走偷吃稻穗的麻雀。但是,稻草人遇到了几件事。稻草人看守的这片稻田的主人是一位不幸的老妇人,丈夫和儿子都已去世,只剩下她孤苦伶仃靠种稻子维持生计。这天夜里,稻草人发现飞来一只蛾子,在稻穗上产下大量的卵。稻草人拼命摇晃扇子,希望引起前来察看稻田的老妇人的注意。但她只看见饱满的稻穗,满心欢喜地回家了。稻草人眼看虫灾来临,不几天蛾卵变成肉虫肆意啃食稻穗,他却无法驱赶,不由得哭了。而在田地前面的河边,一位渔妇疲惫地打鱼,不得不把生病的孩子留在一边。打上来的鲫鱼也在绝望地翻跳,面临死亡的威胁。河岸一侧又走来一个女人,悲痛凄惨地哭诉着自己的不幸遭遇,便无声无息地跳进河里自杀了。稻草人看着这一件又一件悲惨的事情发生,却只能直挺挺地立在田地里不能动弹,最后,悲伤绝望地倒下了。《稻草人》的作者站在成人立场选取观察社会、批判社会的视角,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表达了作家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解民于倒悬”的社会良知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精神痛苦,从而引领小读者关心现实人生,在社会历练中成长。这种叙事策略在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潮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有着大体一致的风格和特色:坚持儿童文学直面人生、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旗帜,直接把人间百态引入创作视野,使儿童文学与现代脉搏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中国社会“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茅盾语)。一般而言,他们笔下的文学世界表现为写实多于幻想,思考多于抒怀,凝重多于灵动,脚踏当下世俗生活,甚少神游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天国,但由于强调表现社会人生,有的作品对儿童的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把握不准,存在着偏重作家主体意识而忽视小读者接受心理的“成人化”气息。

(三)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

儿童文学实质上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的途径之一,因而两代人进行对话和对比也是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叙事视角。两代人之间,由于生活兴趣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常常会出现观念上的不一致现象,也就是人们通常称的“代沟”。儿童文学特别是少年文学就成为沟通“代沟”的最好途径。陈丹燕的小说《上锁的抽屉》,写的就是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我”因为锁上了自己的日记本而和母亲发生的“冲突”。小说以“我”和母亲的和解而结束。刘心武的小说《我可不怕十三岁》、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全传》的某些篇章也属于这种视角。这种视角还常常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进行对照,在对照中写出童心的美和成人的某种丑。这种创作模式与“童心崇拜”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主要用于儿童小说和少年小说中。曹文轩的早期小说就充满着这样的对比:《红枣儿》中小婷婷的诚实、善良与“叔叔”的狡诈、欺骗;《静静的水,清清的水》中鸭宝的纯洁、率直和卖假药的“爸爸”的龌龊、卑鄙。

(四)少年作者的视角

这是近年来儿童文学出现的较为特殊的一种叙事视角。作者多是少年(也有一小部分是儿童)。他们以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同龄人,观察世界,写同龄人,写世界,如深圳高中女生郁秀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又如由多位北京少年作者参与写作的“自画青春”系列小说。这些作品常常直接描写少年作者自身或同龄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描写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烦恼和体悟,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显得比较真实。也因为他们表达的是大多数同龄人的实在感受,具有亲历性和亲和性的特点,所以特别能引起同龄读者的共鸣。但由于这类作品缺乏成人作家厚重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因而也常会得之直率而失之“轻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