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儿童文学教程
5574200000007

第7章 儿童文学的关键问题(6)

二、儿童文学的四大艺术母题

所谓艺术母题或文学母题,往往与主题、题材、原型、象征、意象等紧密相关。乐黛云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认为:“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死、离别、爱、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儿童文学的艺术母题既与主题有关,如“爱”,也与题材、原型、象征等密不可分,尤其是题材。儿童文学的题材十分广泛。一般成人文学所表现的题材,儿童文学也可以表现,只是表现方式、叙事角度不同而已。儿童文学的艺术母题是指儿童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与儿童生命成长紧密相连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题材类型。艺术母题是构成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重要实践途径。儿童文学研究者刘绪源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一书中将儿童文学的母题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三种。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艺术母题还有关于成长的母题和关于幻想的母题。本章将集中探讨成长的母题、幻想的母题、爱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

(一)成长的母题

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儿童文学的目的与意义全在于人之初——儿童生命的成长。成长在儿童文学中,密集地汇聚在“少年人”这一年龄阶段,即小学高年级以上、成年人以下这一段(大致在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因而,儿童文学的成长总是与少男少女在这一年龄阶段巨大的身心变异所带来的困惑、烦恼、憧憬、期待与青春年少的生命之间的朦胧情感吸引乃至“来往过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亲子关系隔阂”即所谓“代沟”的出现,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的人格独立性、自主性、自尊性、自信心的尊重与理解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长的艺术母题,大量地出现在儿童文学的小说创作中,主要是那些以少年人为主体艺术形象的少年小说、成长小说、校园小说。当代外国儿童文学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绿衣享利》《在轮下》《世外顽童》《阿拉斯加的挑战》《纽约少年》《古莉的选择》《安琪拉的灰烬》《追风筝的人》等,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中的《草房子》《青铜葵花》、《非法智慧》、《男生贾里全传》等,都是探索成长主题的富于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二)幻想的母题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因而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与幻想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文体而言,幻想型儿童文学比较多地集中于童话、寓言、科幻、动物小说等。儿童文学幻想世界中的艺术形象,最常见也最易激起小读者无穷的想像与阅读快感的是动植物形象,尤其是动物形象,此外,还有神魔形象、超人形象、英雄形象、特异人物(如巨人、小精灵、小矮人)等形象。如果将幻想艺术形象与人类关系作一比较的话,可以将其分为这样四类:第一类是拟人体形象,即赋予非人类的形象以人类的性质和本能,大量的动植物形象即属于此,如安徒生的《丑小鸭》。第二类是超人体形象,大量的神魔形象、变形形象、特异人物形象即属于此。这些形象具有超越人类的多种多样的本领,如能在空中飞行(J.K.罗琳《哈里·波特》)、会变形(安徒生《海的女儿》)、形体特异(斯威夫特《大人国和小人国》即《格列佛游记》)、永不长大(巴里《彼得·潘》)。在西方童话中,经常出现的小精灵、小仙女、小矮人,还有巫婆、巨人、魔法师、幽灵等一些独特的个体和群体,也都属于超人体形象范畴。第三类是智人体形象,这类形象既不存在于人类之中,也不存在于动植物之中,甚至在神魔世界中也难觅踪影,而是存在于科学幻想的四维空间,主要是科幻文学中的机器人、外星人、克隆人、隐形人形象等。第四类是常人体形象,虽然这类形象就是人类社会中的普通人,但经过艺术夸张和加工以后,同样成了幻想世界中才能出现的角色,如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及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等作品中的皇帝、公主、大林、小林等。

(三)爱的母题

儿童的成长不能没有爱。爱的母题总是弥漫在儿童文学的艺术空间,尤其是在散文类作品以及为年龄偏小的孩子所欣赏的幼儿文学作品。人类之“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首先是欲望,如对物质、生存、性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审美,如对某种艺术品的欣赏。最后是友谊,如以利益为重的友谊、以兴趣为重的友谊和以道义为重的友谊等。第二大类的爱是超越之爱,博爱,是以他人为中心的爱,是抛弃自我欲望、无所求、无功利目的的爱。浸透在儿童文学中的爱主要是后一种爱,即超越之爱,博爱。这种爱对于儿童人文精神的养成是极其重要的。安徒生说过:“爱和同情——这是每个人心里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感情。”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正是以这种最温暖人心的感情深化、亮化和美化着少年儿童的精神生命。这也是儿童文学“以善为美”价值意义的真切体现。

爱的母题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期许,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两种。现代母爱型儿童文学作品是“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的。它采用适合儿童口味的表现形式,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情感的升华”,在情绪基调上是“亲切温馨”的。父爱型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以现实的深刻眼光看待人生中的难题。父爱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从渗透着现实感的艺术形象中自然地理解事物的意义,主动地去发现现实。所谓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正是在这一审美过程中实现的。母爱型儿童文学传达的是“亲切温馨”的艺术氛围;父爱型儿童文学传达的是“端庄深邃”的艺术氛围。

(四)自然的母题

儿童文学是最亲近大自然的文学。这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与生俱来的生命基因和自由天性充分地保存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本真状态的亲近及与之融为一体的感情,年龄越小,表现得越彻底,越本真;另一方面,儿童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随着心理时空的逐渐扩展,需要对未知领域进行不断地探索与认知,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积累更多的感情与理性经验。而这一“未知领域”除了社会人生,主要就是外部的自然万物、宇宙天体。同时,人类社会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和永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已造成全球性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全球性气候变暖等重大生态问题。这一严酷现实告诫人类:人类若想永存地球,必须善待地球,善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灵,善待地球的生态。世界是成人的,也是儿童的,但归根结底是儿童的。因而有关生态环境与灾害防范、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拯救,这些人类的共同问题,已日益成为世界文学关注的焦点与热点,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母题。在儿童文学中,有关自然的母题,主要集中在动物小说、科幻小说以及以大自然为题材的散文、报告文学、山水诗中。中外儿童文学这方面的代表作不胜枚举,如《昆虫记》(法国法布尔)、《森林报》(苏联比安基)、《西顿动物故事》(加拿大西顿)、《椋鸠十动物故事》(日本椋鸠十)、《狼王梦》《第七条猎狗》(中国沈石溪)、《大熊猫传奇》《千鸟谷追踪》(中国刘先平)等。

思考题

1.什么是儿童文学?

2.如何理解“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3.儿童文学有哪些主要文体?

注释:

[1]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18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载《文艺月报》,1956(6)。

[3] 赵园:《论小说十家》,220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4] 王富仁:《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