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设计概论
5574300000005

第5章 艺术设计的历史(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被兴建起来,南北朝时期达到了极盛。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开凿了龙门石窟。此外,还有规模巨大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当时木构架的佛塔也曾盛行一时。此外还有石塔和砖塔,,现存北魏时期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留存至今我国最早的佛塔。和其他佛教美术形式一样,佛教建筑也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这些外来建筑类型一经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合,便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形式。佛塔是用来保存佛牙佛骨的,通过与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结合,形成了阁楼式的多层木塔,原来围绕佛塔的佛寺也向中国式的宫殿与宅院形式转化。

三、隋唐时期:

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隋唐代已经采用图纸和模型相结合的建筑设计方法。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迄今1400多年还基本完好,反映了当时桥梁建筑设计的高度水平。

四、五代两宋时期:

五代两宋的建筑设计规模不及唐代,风格趋于秀丽和多样化,在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出现了若干新手法。北宋建都开封,称东京。北宋放弃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的方式,有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北宋李诫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五、元明清时期:

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64年定都北平(大都),开始着手进行宫殿建设。到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北京城。经过明、清两代五百年的经营,现今保存完整的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颐和园等,已成为中国宫殿庙堂建筑的完整标本。

明清建筑是继秦汉建筑和唐宋建筑之后,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在宫殿、坛庙、宗教建筑和园林设计等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不少建筑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不断营造的结果,是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明清故宮的设计思想,和历代皇宫一样,主要着眼点是体现帝王的权力和威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制宗法。为此,整个布局严格对称,有清楚的中轴线和中心点。每一组建筑又保持严格对称,如午门呈工字形,左右对称;每一个建筑个体也保持严格的对称,如太和殿,不论从正面和侧面看去,都严格对称。其余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祭天地日月的坛社,其布局也都是严格对称的。

2.2.4家具

我国家具工艺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种类并不是很多。唐以前人们大多席地而坐,宋时才渐渐采用桌椅。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家具工艺的发展。在明代,家具工艺发展已达到鼎盛,而且富于民族特色,古典式样的家具已成熟定型,史称“明式家具”。

由于宫殿、民居、园林等建筑的大量兴建,作为主要室内陈设品的家具的需求也相应大增。郑和下西洋以后,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大量热带优质木材不断输入中国。当时的木工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种类繁多,加工便利,而且木工技术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诸如《鲁班经》、《髹饰录》、《遵生八笺》、《三才图绘》等有关木作工程技术的著作。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明代家具设计不断发展并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明代家具之所以能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四方面的重要因素:

①注意意匠美

在整体的设计构思上既满足功能要求,在形式上又有鲜明特色。明代椅子的靠背为一整体造型的木板,其曲线与人体脊柱相吻合,既简洁明快,又使人坐上去感到舒适。扶手的设计也十分自然、圆润,这种有机的形态给人一种亲切感,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②注意材料美

明代家具充分利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而不加装饰,深沉的色调与质感达到了稳定和调和的艺术效果,反映了设计者忠实于材料、体现材料自身特点的思想。

③注意结构美

明代家具多不用钉、胶,而是在不同部位应用不同形式的榫,反映了木制家具特有的风韵和设计者的匠心。利用多种榫卯构成家具式样,家具可以接合,这样既可应付较庞大、笨重的家具在运输时拆卸,又不至于损伤整体木质,长期使用也不会松动。

④注意工巧美

明代坐椅的最大特征是在线条弹性美与木材材质美的调和设计上。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与尺度;线的运用,简洁利落,在造型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产生丰富的造型形式。

从明代家具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天然的优雅和简朴的设计理念。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明代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与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追求:自然而空灵,超逸而含蓄。

2.3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工艺美术

2.3.1中世纪时期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初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为止,历时近千年。这就是欧洲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是被宗教严格控制的时代,因而设计也是围绕宗教这个中心进行的。首先就是建筑以宗中教建筑为主,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宗教建筑样式,主要分为:

①拜占庭风格:

盛行于5到10世纪的中西部欧洲,经历了蛮族时期、加洛林时期和奧托时期。

②罗马式风格:

盛行于10到12世纪的西欧、中欧,是对古罗马风格的首次关注和回归。

③哥特式风格:

主要流行于12到15世纪的西欧、中欧,这一时期也是中世纪艺术设计的高潮期。

2.3.2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之前

一、文艺复兴:

14至16世纪,从意大利开始,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提倡个性自由以反以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普遍的文化高涨,文艺复兴时代的设计一反中世纪刻板的设计风格,把目光重新投向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设计,从中吸取营养,在设计上提倡个性的解放,面向现实与人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

文艺复兴反映在建筑形式上便是重新认可面向现实人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划时代的巨人,一位代表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米开朗琪罗在建筑设计及室內装饰上显示出超人的才华,其最伟大的代表作是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大穹顶。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17世纪时文艺复兴运动衰落,欧洲的设计相继出现巴洛克式(Baroque)和洛可可式(Rocococo)设计。16世纪和17世纪交替的时期,巴洛克设计风格开始流行,其主要流行地区是意大利。

二、巴洛克

所谓巴洛克意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巴洛克艺术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设计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造作的表面效果。凡尔赛宫中路易十四的寝厅豪华奢侈,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

三、洛可可

相比较于巴洛克风格的豪华气派,稍迟兴起的洛可可室内风格则显得高贵与精致。如果说巴洛克具有阳刚般的动势,洛可可则具有女人般的柔细。洛可可以艳丽、轻盈、精致、细腻和作品表面上的感官刺激为追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是造型的比例关系偏重于高耸和纤细,以不对称代替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与方向多变的曲线和弧线,排斥了以往那种端庄和严肃的表现手法。在室内常用大镜子作装饰。在装饰纹样中,大量运用花环和花束、弓箭以及各种贝壳图案。色彩明快,常用白色和金色组合色调。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配置上,造型的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造型优雅和安逸等特点。从发展根源上说,洛可可式风格是巴洛克式风格的延续,同时也受到中国清代设计风格的影响。洛可可风格尤其注意对室内家具的设计,以增强奢侈豪华的感觉,因而洛可可风格在家具设计上鼎盛一时,给后世的家具设计影响很深。洛可可风格在服饰上的代表是在当时欧洲贵族妇女中风行一时的飘摇裙。

2.4西方近代工业化下现代艺术的诞生

18世纪末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工业化日益咄咄逼人,这种手工艺人的设计和民间艺术的方法逐渐遭受威胁。因此,欧洲出现了不少手工艺人的会社或联盟,比如英国的建筑工联盟的建立就是用以对抗工业化的威胁、要求保存民间工艺的行会组织。

工业化来势汹汹,不少君主也明确了发展的趋势,积极转向工业化。俄国的彼得大帝、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克皇帝都明确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转向工业化,发展国内和国际贸易。法国的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也都建造全国性的公路网。但是,他们的期望是保存封建主义,而不是顺应历史,因此当时真正能够推动考古历史发展的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作为贵族设计的思想来源之一,虽然没有在此时完全受到威胁,但是也面临巨大的改革。原因是资产阶级日益夺取政权,日益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大的影响,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为这个权力主流阶级的设计已不能再遵循以往为贵族阶级的设计模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在18世纪末已经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筑与设计开始反映这种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特别盛行罗马以前时期(Pre-Roman)的、没有被后来的文艺复兴风格复杂化的风格,反璞归真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早期的建筑探索主要是希望复兴古典的最精华部分,因为古罗马风格已经垄断了建筑、家具风格上千年了,因此,少数建筑设计家和家具设计家希望能够恢复比正统古典风格更加久远的正宗古典风格,来改造罗马风格造成的垄断局面。这种企图摆脱罗马风格、复兴古希腊、图斯坎风格的设计探索在欧洲其它国家也都有所活动。

2.4.1“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对于现代设计自然也起到重要的催生作用。新工业层出不穷,资产阶级在英国的权力和影响也日益增大,煤矿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为英国资产阶级急遽积累巨额的财富。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贫富区别越来越悬殊,现社会财富两级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但是,资本原始积累越来越大,英国的总财富越来越庞大,对公共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造成建筑和设计的迅速发展。建筑的进一步职业化,造成建筑师对家具的影响越来越小,家具和用品设计的多元化、多样化、豪华化是当时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兴起,即“工艺美术”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据比较一致的理解,这种局面是从1851年在伦敦的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开始的。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作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而运动的主要人物则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他与艺术家福特·布朗、爱德华·柏恩·琼斯、画家但丁·罗西蒂、建筑师飞利浦·威伯共同组成了艺术小组拉菲尔前派。他们主张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同时也受到刚刚引入欧洲的日本艺术的影响,主张诚实的艺术,回复手工艺传统。他们的设计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纺织品、墙纸、家具和其他的用品上。他们反对机器美在学,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工艺美术运动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口号,主张“师承自然”,反对“纯艺术”,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产品。

这场运动开始式微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就是1888年在伦敦成立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从1888年开始,这个协会连续不断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展览,在英国向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好设计及高雅设计品味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不但如此,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开始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